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0-12-07 10:4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07日 02 版 | 查看:706次

今天,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培养具有世界视野、高素质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组织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党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决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质量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进入新时代,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承载起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立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高校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育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不仅需要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也需要课程思政的密切配合。

  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好这个辩证法,才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切实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中谋定大局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的顶层设计,提出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这其中,“党委统一领导”是核心、“党政齐抓共管”是关键、“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是根本、“全社会协同配合”是基础。“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有利于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思想政治领导,有利于确保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在总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统领,做好顶层设计,指导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全域思政、“三全育人”,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突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工作步调一致,实现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凝聚育人合力,形成主渠道、主阵地、专业课、职能部门、全社会多维一线、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积极构筑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共同体”

  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样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党委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系统观念是根本性、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基于系统思维的协同性原则,从整体和联动角度出发,积极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教书育人共同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构建标准化、多元化与动态化相结合的系统性考评机制,引导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型,从知识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打好组合拳,树立“共同体”意识,教师之间要相互共享彼此的学生思想资源、课程建设资源、教学方式方法,等等,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工作,形成教师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思政课要不断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尤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仍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求突破。”一部思政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守正创新的历史。守正就是守住方向、守住初心;创新就要不僵化、不过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办好思政课程,就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他还提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学术研究规律、学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总书记的系统阐述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往哪改、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而且还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微循环效果,只有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效力。高校要以核心素养为主体参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思政元素挖掘为抓手,以劳动实践教育为铺垫,发挥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等育人功能,营造全时空育人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全面融合的一体化路径,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进一步推动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姜虹(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