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5 12:1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4月04日 08:40 | 查看:1295次
听众说他是一部“播种机”,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种子播撒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学生说他是吐丝的春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炬;战友说他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军人;家人说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走进方永刚,听人们讲起他的故事——
他心里装的是学生,却忘记了自己
“你的毕业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刚刚从结肠癌手术中苏醒过来的方永刚,询问自己的学生肖小平。生命垂危的导师,醒来后第一句话就关心着自己的学习,这一瞬间,肖小平的视线模糊起来……
肖小平是方永刚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回忆起跟随方永刚学习的那段日子,他感慨万千。他说:“我一入学,导师就给我制定了一个详细又周密的学习计划,列了很长的一个书单,经常督促我多读书多学习。”
去年10月,方永刚在北京学习期间,每隔两天就给肖小平打一个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解答他提出的问题。
凡是方永刚教过的学生都说,导师有这么一种个性:他不怕你向他提多难的问题,不怕你占用他的休息时间,就怕你不认真,不懂装懂。跟着他学习,谁都不敢松一点劲。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方永刚对学生要求严是出名的。如果有学生在学习上不认真、不严谨,他甚至会发火。一次他带的研究生在写论文时,从网上东拼西凑了不少东西。方永刚非常恼火,立刻把这名学生叫来,狠狠地训了一顿。学生很紧张,心想这下惹怒了导师,论文肯定过不了关,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谁知,训完之后,方永刚不但没记恨,反而连夜给他修改论文,提出了十几条意见。
来自海军陆战队某旅的杨锋,2006年秋考取了大连舰院的研究生。入校后,杨锋从别人口中知道了方永刚的名气,很想选他做导师。这时,有人提醒他:“拎些东西到方教授家里坐坐,联络联络感情。”杨锋心里很矛盾:“如果方教授不吃这一套,自己岂不是很尴尬?”
一次,二人不期而遇。听了杨锋的心里话,方永刚哈哈一笑:“你算说对了,你要是到我家里来找我,给我送礼品,那你基本上就当不成我的研究生了。”随后,他又问道:“说一说,你为什么要当我的研究生?”杨锋如实说道,他来自基层,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有基层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5年立了两次三等功,但思维层次一直较低,所以想提高理论层次。方永刚听后很高兴,当即说:“你这个学生我要了!我啊,在院校忙教学,对基层还真了解得不深入。今后正好可以多向你请教啦。”
方永刚的随和与平易近人,让他的学生们在敬畏中感到了亲切。
研究生郑晓东怎么也忘不了这样一个细节。那是方永刚住院后不久,因为惦记着学生的课程,他叫在医院陪护的妻子把自己带的3位研究生叫到医院,他要在病房里给他们上课。
这是一堂特殊的课,没有课桌,没有黑板,也没有讲台,方永刚坐在病床上,他的3位弟子围在身边。方永刚先是介绍了他到北京参加全军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的一些见闻和感受,然后向学员描述了舰院政治系政治学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美好的明天。讲着讲着,方永刚的脸色开始发白,汗珠不断地往下滴。妻子回天燕看不下去了,她一边给他盖被子,一边心疼地劝道:“永刚,课就讲到这儿吧!”
没想到的是,方永刚说:“你别管我,我在给学生讲课呢!”学生们实在不忍心让导师再讲下去,他们说:“我们得早些回去,队里还有事情呢。”这样,方永刚才停止了讲课。
他物质上不富有,但精神上绝不贫穷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方永刚把这作为治学的追求,这也是他的治学之道。
2002年,在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中,方永刚提出了研究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问题。他的博士生导师黄金声说:“这个提议方永刚虽不能说是全国第一人,也应该是最早的提出人之一。”
随后,方永刚不断关注和潜心研究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并在他的博士论文节选《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界说》中,对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定义、结构、特征、功能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方永刚除了出版专著、完成课题之外,每年都要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如今,方永刚已渐渐成为军内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名优秀分子。
他在学问上精益求精,然而对于生活却不奢求。
“方教授来我们医院讲课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在他的生活上花心思,只要准备两瓶矿泉水和一块毛巾。”沈阳军区总医院政委吴英杰说。
大连疗养院张建国介绍,方永刚到院里做报告,原来计划2小时的课程,由于听众纷纷提问,结果讲了3个多小时。考虑到他讲课如此辛苦,院领导要安排他到驻地三寰大酒店吃饭,可是,方教授坚决不同意。他说:“那太浪费了,我就愿意在你们的空勤灶吃,既营养,口味又好,还可以和飞行员聊一聊,掌握点素材。”
陆惠烨是方永刚的大学同学,后又做了同事。在他眼里,昔日那个连一个皮箱都没有、只带着一床破被褥去大学报到的这个学弟,现在仍是那样甘守清贫,乐观向上。“即使做了大学教授,直到现在他还总是把自己的出生地萝卜沟挂在嘴边。他家里,除了书还是书。”
有人同方永刚说起理论工作者的生活清贫时,他说:“咱们改一个字怎么样?我觉得用‘清淡’更贴切。”
方永刚解释说,一直以来,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也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列为国家一级学科,这使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受鼓舞。因此,对理论工作者而言,虽然物质上不富有,但在精神上绝不贫穷。
在方永刚看来,“清淡”是一种生活状态和境界,就像平时人们吃菜一样,有人喜欢味道浓重一点,有人喜欢味道清淡一点。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清淡”,“清”是内心的清静,要甘于寂寞、心不浮躁、肯于钻研;“淡”是平淡的生活,是淡泊名利,不求花天酒地,不求腰缠万贯,但要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多年来,方永刚始终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力,并在一份“清谈”中享受着乐趣——
每当经过深入调研,苦思冥想,提出一个新观点、新认识时,方永刚即使是一个人在屋里,也会拍案叫绝,喜不自禁。
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研究了一个问题后,方永刚都会及时给自己的学生讲,给部队的官兵讲,给地方的干部、群众讲,他从听众解渴的眼神里得到快乐。
每当一个接一个的单位联系他去作报告时,他就高兴不已。
每当认识和不认识的官兵、基层群众、离退休老干部,见了他的面总是想听他讲讲党的政策时,他的心里总会有一种冲动和激动。
他不流连于儿女情长,却始终怀有真爱
方永刚的儿子方舟,至今仍保存着一张14年前爸爸为他画的图画。
1993年夏天,方永刚到上海函授。
其间,他给妻子回天燕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幅方永刚为不识字的小方舟画的画。画上,蓝天、白云下,一艘军舰在大海上航行,舰首坐着一个儿童,挥着手,旁边还附上一句:“方舟,你想爸爸了吗?”回天燕把画的意思讲给儿子听。儿子只能明白出远门的爸爸在想他,回天燕却体会得很深:平时他忙起来连家也顾不上,常常冷落了家人,其实情感却如此细腻。真是错怪他了,她将那幅画折好捂在心头,不由得泪眼婆娑。
教学、科研、宣传,方永刚十分忙碌,很少有时间陪妻子上街、逛商场。对此,妻子虽然常有抱怨,但也无可奈何。一次,方永刚加班搞课题研究,妻子见他很疲惫,就给他送了点饮料和水果到书房,她在他身边站了一会儿,想和他说说话,然而方永刚并没有领会妻子的心思。面对丈夫的“不领情”,回天燕很生气,就回到卧室看她自己的那台小电视。尽管客厅里放着大电视,喜欢看连续剧的回天燕,却常常被“撵”回自己的房间看小电视。因为在客厅里看电视儿子就说“声音大影响做作业”,丈夫说“动静大影响写文章”。没办法,回天燕只好买了台小电视,放在卧室里。
回忆起20年的家庭生活,回天燕说,她与方永刚在这些事情上也没少生气,有时甚至气得直掉眼泪,从内心说,妻子还是很佩服自己的丈夫的,始终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男人:她分娩时,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工作的方永刚,深夜起来炖鸡汤为她补身子;两次生病住院,方永刚都始终陪护在她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长年患病的岳母他也始终挂在心上,尽到了责任。
方永刚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除了督促他必须完成作业外,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带他去看升旗仪式,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带他去登万里长城,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带他去延安窑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带他去农村老家参加劳动,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常对儿子说:“我不想你将来一定要从事什么伟大的工作,也不想你一定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必须要求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不仅仅对妻儿充满柔情,方永刚对父母更是一片孝心。2007年2月,解放军210医院干部病房里,躺在病床上的方永刚含泪讲道:“如果说我这辈子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学医,如果学了医,我就可能想方设法延长父母的生命。”
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儿子,对早已远去的父母的深切愧疚。
本科毕业时,本来准备考研的方永刚,走进考场,在卷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后,又走了出来——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不顾父母和家庭的负担。工作后,他将工资一点一点地攒起来,凑够100元就汇给父母,自己只留下零头作生活费。父亲患脑溢血后,他将父亲接到身边,每天给父亲端屎端尿,帮他擦洗身子,陪他谈话聊天,直到老人去世。
方永刚并不是一个流连于儿女情长的人,但他却始终怀有真爱。他执著于他所热爱的事业,为了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可以投入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他有着自己的生活情趣,他把一个军人的亲情和柔情,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亲人、学生和普通群众。
来源:《经济日报》(本报记者 曹红艳)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