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5 12:08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4月04日 11:14 | 查看:1646次
方永刚教授与妻子和儿子在家中(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方永刚病了
这个浑身上下喷发着思想活力和理论睿智的军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座永不停摆的时钟,他的生命节奏、思想节奏与事业的节奏一直和时代的节奏同步。
方永刚的病情牵动了方方面面,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今年2月1日,方永刚转到北京治疗,转院那天,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出现了,阵阵寒风里,闻讯赶来送行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群当中有他的战友、学生,有社区群众、企业员工,1000多只千纸鹤、幸运之星挂在他的周围,人们纷纷呼唤着,“方教授,保重!”“永刚,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深情的送行与祝福,天地也为之动容。
是什么让人们这样牵挂他呢?采访中很多人谈道,一个是他所为之尽心竭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崇高事业,一个是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方永刚自己也说过,信任你的人,才能信任你的思想;讲课的人做得不好,老百姓不相信你、反感你,你讲的话不等于糟蹋那个理论吗!
向广大官兵和群众敞开心扉的方永刚,其内心世界也是宽广博大与至善至美的。
千金难买教书情
对于方永刚来说,身体的病痛不是第一次了,特别是在10年前的一天,他遭遇了车祸,颈椎创伤,命悬一线,住院108天。此时的他在病痛面前依然是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心。他庆幸自己“一秒钟也没有丧失记忆”,还在病床上向同事们交代工作,商量耽误的课程怎么办,他的情绪感染着所有的人。
事实上,这100多天的治疗过程,高难度的牵引救治,在脑袋上钻孔,再挂上有16磅重的牵引物。可是,病痛之中的方永刚也展示了他的惊人之举,他每天还在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累计下来,前后看了有40多本书,还完成了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这本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对此,方永刚欣慰地说:“这是因为我把部队最需要的,干部战士觉得最解渴的部分,通过读书、通过我的整理,原汁原味地奉献给了他们!”
这是一个军人的使命感,是一名军事教员的责任感,这让他创造着人间奇迹。其实,就在他出院之时,大夫也曾叮嘱过“两年之内不准坐车船,要稳”,但是,也就是在转过年之始,他就开始走上讲台,还承担了外出函授教学授课的任务,包括国防教育、时事形势讲座等,一路风尘仆仆,从辽宁的辽南一直讲到黑龙江的漠河边防连队,就是在战士的食堂里,官兵们想听听大政方针,他一气又讲了两个钟头,知情人都说:“这方教授简直就是个铁人啊!”
从心里来说,方永刚也非常看重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个神圣的事业。他的手机自从买来就没有改过号码,他常说这手机号码可管用了,很多单位都能通过这个号码找到我去给他们讲课。他还喜欢听到学生、听众的掌声,也喜欢鲜花,他认为这体现着教书育人的特有价值。尤其是在熬过漫漫长夜、苦心备课,再历经一两个小时的侃侃而谈,满场的学生、听众在心领神会间所爆发出来的阵阵掌声,那个时段与场景给他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惬意,他说是“千金难买的”。
“人要有爱心,要爱亲人、爱他人”
曾经很少有人知道,非常热爱教师岗位的方永刚也曾有过转业的念头,那是在1995年,他前后四次向学院提出要求转业。因家里的困难太多,更主要的是经济收入太少、生活的压力太大。先是母亲因病去世,他把多病的父亲接到自己家里伺候;还有兄弟姊妹很多,哪一家都需要些经济援助;再有自己的小家,孩子的培养也需要钱。
但是,学院的领导很看重他,断言他会脱颖而出;同时也很理解他,进而从各个方面热情关心他。方永刚深感党组织的温暖,他坚定地表示:“如果组织上不让我走,我还是属于这三尺讲台!”就这样,他一直干到今天,干出了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
谈起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方永刚说是“当初想学医,为了治我母亲的病,父母为我操劳一生,母亲63岁就走了,老父亲73岁也走了,作为儿子来讲,这一点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在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时,方永刚进了考场在卷子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后,又走出考场。老师问道,为什么不考了?他回答:眼下第一要务不是自己的发展问题,而是父母兄弟的生存问题,这几年为了自己上大学,家里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不能只为自己不管别人哪!于是,方永刚毅然放弃了考研选择了就业。
他的大哥方永明回忆道,也就是在1986年,永刚工作时间还不长,工资没多少,自己也不宽裕,他还给家里寄来800元钱,那时这800元钱可是不小的数目,他让家里再添点钱,盖几间房,让老人住新房。
方永刚时常提到,人要有爱心,要爱亲人、爱他人;不仅自己要快乐,还要带动别人快乐。他和妻子回天燕原本不是门当户对,岳父还是教授级的老先生,谈恋爱时最让岳父家认同他的,还是他的诚实本色。当时,赶上妻子的爷爷正住院,方永刚不嫌脏、不怕累,精心照看。如今,恩爱夫妻已牵手走过近20年。
回天燕也说,永刚在家都是充满朝气的,他下班时常是一路吹着口哨回来,在阳台做饭时也吹着口哨,他是那么快乐的一个人……
“总是想着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这些年来,致力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释疑解惑的方教授;倡导要有爱心、要带动别人快乐的大好人,凡所到之处,其言谈生动感人心魄,其行事低调让人折服,采访中,一些来自部队、地方的人士都这样评价方永刚:“他总是想着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大连疗养院的张建国介绍说,2003年2月院里请方永刚讲课,听说他正忙于赶写台海形势方面的书,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课后,院领导安排他到驻地酒店用餐,他一听就连连摇头说“那太浪费了,我就愿意在你们的空勤灶吃,既有营养,口味也好,还能和飞行员聊聊,掌握点素材”,最后,他就在食堂吃的自助餐。临走时,院里决定给他讲课费200元,他硬是不要,他说道:“能让大家有点收获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咱们可是一家人,别客气!”
本溪市教育局党委宣传部长孙诚也谈到,那年请方永刚来市里开展“国防教育进课堂”活动,原计划派车到大连去接他,没想到他说,有长途大客车呢,路上挺便捷,4个小时稳稳到达,何必让小车来回空驶呢!那次讲完课之后,他又急着赶回去,饭都顾不上吃,只是买点面包、火腿肠和矿泉水,就匆匆上了车。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一种观点,他强调从事科学这种职业的人,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人格;只有那种把全心全意追求真理作为其行为目标的人,才具有科学的人格。事实上,不用刻意修辞,在方永刚的身上,恰恰凝聚并闪烁着这样一种科学人格。
眼下正是春天,正在接受治疗的方永刚依然情趣盎然,乃至窗外的柳枝绽放了点点绿芽都让他为之心动。他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每天从电视新闻中了解社会,还常用手机信息与学生、同事、朋友们沟通。当然,他最大的心愿还是重返讲台,向着完美的人生挺进……
(本报记者 杨连元)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