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5 10:02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4月04日 11:27 | 查看:903次
“一手摘眼镜,一手擦汗水,嘴还在不停地讲着”,方永刚作报告时的经典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辽宁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副主任刘明臣的心中。人家讲课,一把椅子、一支粉笔、一杯水足矣,方永刚偏偏讲到哪儿都毛巾不离手。解放军某部政委张占云亲眼见到,一次报告3个小时下来,暖瓶里的水空了、干毛巾像刚从水里拎出来似的,一拧便拧出水来……
走出校园,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脚步并未停歇,从海军讲到陆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从部队讲到地方,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讲到南端的海防哨卡。1997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下基层讲授政治理论课、作形势报告不下1000场次。
跟农民讲农民的话,跟工人讲工人的话,他帮老百姓真实感受党的创新理论
“永刚,课就讲到这儿吧!”“你别管我,我在给学生讲课呢!”病床上的方永刚没顾上妻子的“规劝”,继续滔滔不绝地讲着,留下妻子独自在一旁,怜惜地望着因虚弱而汗流浃背的丈夫。
相濡以沫多年的导师和师母的这次争执,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研究生队学员郑晓东至今难以忘怀。那时,方永刚住进医院不久,自己带的3名研究生的学业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心病,于是就让在医院陪护的妻子把他们叫到医院。没有课桌,没有黑板,没有讲台,方永刚就坐在病床上给围坐在身边的3名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课。他越讲越激动,豆大的汗珠不断地往下滴。此后的一周时间里,方永刚白天讲必修课,晚上讲选修课,还用5个新观点,帮助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肖小平确立了毕业论文《当代青年官兵的使命观》的写作框架。
为响应国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2001年,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镇台山西村种惯了玉米的村民,纷纷开始种起了樱桃,可55岁的肖淑琴心里却是七上八下。投入大了,樱桃的收成不好怎么办?樱桃丰收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怎么办?和肖淑琴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于是樱桃虽然种下了,但谁家都不敢投入血本,樱桃规模种植也就一直不见起色。
当年9月的一天,在村里做妇女干部的肖淑琴听说镇里从大连舰院请来了一位教授,说是来给村干部讲“三农”问题。“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玉米也好、栽樱桃也好,有些政策不太明白,市场经济也看不透,正要看看专家教授能给支啥招儿。”让肖淑琴想不到的是,就是那天3个小时的聆听,让她彻底服了气,因为这个教授不说官话。回到村里,肖淑琴张口闭口都是“教授说了”:教授说了,农业产业化改革后,做什么都要形成氛围,大面积铺开;教授说了,他走遍全国,很多地方甚至国外对樱桃的需求量都很大,产出的樱桃大连市容纳不下,可以坐上飞机,卖到日本去。
“国家在不断地发展,农村不能停滞不前,老种玉米能种出新农村吗?”方永刚的一席话几乎成了肖淑琴的口头禅,她用它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告诉村民要作出成绩、作出特色,就要舍得投入。因为九月正值农忙时节,一些村干部缺席了这次讲座,肖淑琴逢人便说:“这课你们没听,可是吃了大亏!”转变了思想的肖淑琴,先在自己家的七亩樱桃上下足了功夫,投入大了不说,伺候得也格外细心。“后来,我们家的美早樱桃还在大连市的果品展上得了金奖,你说乐不乐?”肖淑琴心里乐开了花,那以后镇上再请教授来讲课,村民们的积极性高多了。
方永刚说:“如果把党的创新理论比作是花,那么老百姓就是在‘雾里看花’,而我作为理论工作者,就是要帮助他们拨开这团迷雾,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花的美艳和芬芳。”方永刚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几年下来,他几乎跑遍了大连所有的村镇,农民们都很喜欢他,问他:“孩子,你这么年轻,怎么会说农村话?”他回答说:“我就是农村的孩子。”
“跟农民讲农民的话,跟工人讲工人的话”,在方永刚的博士生导师黄金声看来,正是这项独特的本领,让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路途没有边界。
饭桌当课桌,车厢当课堂,他真学真用真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执著信仰源于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
方永刚从小生长的辽宁省建平县萝卜沟乡水泉村,曾经有句顺口溜:“两山加一沟,河水常断流;重工业是砸石头,轻工业是做豆腐。”方永刚家兄妹7人,排行第五的他从小就品尝了生活的艰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好政策让方永刚一家眼前一下子豁亮了。1981年,方永刚以建平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萝卜沟乡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23.5元,在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大数目,可在当年,复旦大学这笔甲等贫困生助学金却伴随方永刚走过了那段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大学时光。没有冬衣,学校帮忙购置;定量的粮票不够吃,班长就发动班上的女同学给他凑……1985年,大学毕业的方永刚正式成为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前身)的一名教员,父母手捧他的《入伍证》时幸福的神态久久地铭记在他心里。
“你有困难,组织上会想办法帮你解决,但你不能离开部队!”1995年,母亲病故,父亲病重,兄弟姐妹生活的窘迫让意志坚定的方永刚想到了退却。为了更多地分担生活的重担,他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申请,当时的学院院长徐莉莉看出他是个苗子,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的申请。拒绝过后,徐院长一面问他要不要换一个有点补助的单位,一面给学院各方面的领导打招呼,“要多关心方永刚,他是个苦孩子!”
“这辈子不要忘了共产党,不要忘了邓小平”,父亲送他去大学报到路上的叮咛言犹在耳,方永刚怎能真心想离开他热爱的三尺讲台、他倾注了满腔热血的理论研究呢?!真学、真用、真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一直是他最大的理想和信仰啊!
于是,寒暑假和周末的家庭聚会,总是少了他的身影;于是,那些备课任务重、大家不愿意讲的“命题报告”都被他“抢”了去……
方永刚讲课从来不讲排场,几千人能讲、三五人也能讲;坐讲台能讲,站在人群中间也能讲,没有话筒也能讲,就连饭桌上、车厢里也不放过,有人开玩笑说他是“饭桌当课桌,车厢当课堂”。在解放军210医院干三科住院期间,只要医生不在,他就给同病房的一对老夫妇讲理论、讲历史,老夫妇听得入了迷,等到方永刚转到普外科病房时,即将出院的老夫妻还特意来看望他,想再听他讲讲。
黑龙江省漠河边防4连的报告结束后,驻扎边防的官兵们拿出自己酿的酒、自己大棚种的菜,在大食堂里和方永刚一起吃饭、一起拉家常的情景,成为方永刚记忆中的幸福片断。而今,在北京治疗的方永刚也有这样的幸福时光,他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天南地北、满载深情与祝福的礼物,很多寄礼物的人和方永刚只是一面之缘、一言之情,或者是在火车上,或者是在机场,却都成了他的心灵挚交。
蓝天、白云下,一艘军舰在大海上航行。舰艏坐着一个儿童,挥着手,旁边一句附言:“方舟,你想爸爸了吗?”方舟至今保存着14年前爸爸为他画的一幅图画。那年方永刚到上海学习,在给妻子回天燕写的一封信里夹带了一幅画给儿子的画,那时候的方舟还不识字,这幅画就成了方永刚寄托对儿子思念之情的最好载体。回天燕把画面的意思讲给孩子后,将那幅画折好捂在心头,她知道,方永刚是为了理想信仰而生的人,他对亲人的爱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本报记者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4日第1版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