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5 11:20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4月04日 13:32 | 查看:894次
一个似火的生命正在释放他最大的燃烧值。
3月1日上午,北京海军礼堂。
在上千双眼睛的注视下,方永刚激情澎湃,袒露心声:“我所肩负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千千万万个理论工作者一道,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照亮和温暖千家万户!”
这一刻,北京主会场和分布在万里海疆的110个分会场掌声如潮。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正在现场采访的记者。
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信仰和激情?
是什么给了他和像他一样传播真理的人们这样一种力量?
答案就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需要,火热的实践。
这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事业根基,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紧随时代——“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
“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好!”方永刚常常感慨。
方永刚个人的幸福体验,交织着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高中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不让住校的永刚饿肚子,每次去学校前,母亲总会用玻璃瓶装满咸萝卜,连同一包金黄的玉米饼塞进他的书包。永刚总是趁着母亲不注意悄悄取出几块,到校后,却发现拿出的饼又被塞了回来。
不久,当粮食丰收和农村改革步步深化的消息不断从家乡传到他就读的复旦大学,方永刚知道,千千万万个有过相似苦涩的农家,不一样了。
靠着每月23.5元的甲等助学金,方永刚开始了四年的求学,也近距离地见证了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日后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所带来的活力。
从那些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大厦里,从那些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方永刚知道,曾经在十年动乱中饱受创伤的城市,同样也不一样了……
成长的经历让他学会感激,更学会了思考——为什么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旦重新确立,就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方永刚说,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母亲生我的日子,另一个是我的政治生日: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日子。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方永刚对党和党的创新理论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1987年,在讲授了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和国际政治关系等课程之后,方永刚主动请缨,要求加入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他更愿意通过研究党的理论来关注现实问题。
时任教研室主任的崔常发挺高兴,但对历史专业出身的方永刚心里没底。方永刚递上一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崔主任发现,这本才出版两年的书翻得卷了角,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红色蓝色的下画线,几乎填满了每一页的空白。这个年轻人行!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对于马克思的经典论断,亲历了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三次重要发展的方永刚有着切身体会。
从辽西农村、复旦大学到大连舰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方永刚见证了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他还记得,1984年的国庆庆典,当北大学生在游行队伍中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时,围坐在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前的他和同学们是怎样地热泪盈眶。
方永刚说:“正是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中显示出了真理的魅力。”
1988年,初涉政治理论领域的方永刚参与编写《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这本系统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书后来获得了第5届国家图书奖。
新的世纪悄然走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世纪之交的战略思考,汇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方永刚为这崭新的时代诠释叫好。他知道,无论是党员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太需要这样的精神牵引了——上个世纪末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方永刚及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进了课堂。党的十六大后,他和同事们投入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很快形成了40万字的成果。
从三峡大坝建设到西部大开发,从申办奥运到神舟飞天,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伟大实践,让方永刚激情迸发。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一位老教授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容他眼中的方永刚——他就像战马、飞雕一样敏锐,一样翘首以盼,一样箭在弦上。
2003年7月的一天夜里,方永刚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时眼睛一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现了思想的“新大陆”,方永刚马上拨通教研室主任徐明善的电话。
“又没有打仗,深更半夜的有啥重要事?”被谈话声扰醒的妻子有些纳闷,电话里的两人却越说越兴奋。第二天,有关“科学发展”的内容就出现在了方永刚的讲课里。
新世纪新阶段,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方永刚立即全身心投入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梳理着科学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脉络。
在2006年夏天编写的《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教材中,方永刚和合著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作为全国全军较早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专著,这本内部教材立即引起有关出版社的关注,编辑部欣然同意了方永刚提出的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完善内容、公开出版的计划。
…………
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个人无疑是渺小的。但,个人的音符一旦融入时代的旋律,就获得了时代所赋予的源源不竭的灵感;个人的选择一旦系于时代的桅杆,就能够鼓起风帆、一往无前。
真理是朴实的、简单的,但真理的形成并为人们所掌握的过程并不简单。以史为镜,方永刚觉得自己的三尺讲台平凡而又不平凡。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递给我的学生和听众,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方永刚说。
放眼世界——“历史使人深邃,世界让人开阔”
大学时代攻读世界历史的方永刚,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常常有他独特的视角。
从偏僻的农村来到大上海,方永刚第一次坐了公交车,也第一次在图书馆里见到那么多的书,他觉得自己所知太少了。
大一,他通读了上百本中外小说,第二年又攻下了中外哲学史。到了大三时,他已经敢于和同学们进行公开辩论了。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观察、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军队的建设。
1999年3月24日,方永刚到一个海岛进行函授辅导。早上6点,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打开电视,一条重大新闻跃入眼底:科索沃战争爆发。
此前,方永刚一直密切关注着科索沃局势,他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灵感的火花: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战争对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作为理论教员,我们应该向学生们怎样分析?
上午8点开始,他就5个多小时前爆发的科索沃战争讲了三个半钟头。这堂在方永刚的授课生涯中准备最为仓促的课,成了海防战士们最新鲜的信息大餐。
正是这场继海湾战争之后的又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牵动了方永刚的思考: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将对我军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后,他将自己的研究焦点转入了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受众,给部队讲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给地方讲国防教育课。仅在1999年,他以此为主题就讲了50多场。
“他给人一种军人报效国家的天职感、军人冲锋陷阵的力量感和知识军人的权威感。”本溪市社联一位领导这样评价方永刚。
方永刚深知,党的每一步理论创新都是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要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的问题,必须放眼世界。
纵横捭阖间,方永刚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所在。
2006年秋天,方永刚到北京参加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
在一篇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的《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文章中,方永刚写道:“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是什么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胜利的历史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确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社会主义事业于世界范围内受挫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找到了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文章得出结论:长征精神既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
纵横捭阖间,方永刚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研究内容。
2002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方永刚把研究方向定在“中国先进军事文化”方面。在此前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他提出要构建中国军事文化学,这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提议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导师黄金声说方永刚是“书虫”——为了这个课题,他把古今中外凡与军事文化沾边的书几乎都买了回来。三年后,方永刚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推进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战略思考》,并因其独到的见解,被评为全军优秀博士论文。
“答辩的时候,似乎不是我们在问他,而是听他给我们讲他的成果!”几位博导都有这种感受。
纵横捭阖间,方永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思潮迅速涌入中国。从大学起就开始研究叔本华、萨特等各种学说的方永刚,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接触到了更为多元的价值观。
多元化并不排斥人们对共同理想的追求。方永刚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这样有着13亿人口的一个大国,如果没有统一的科学信仰,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太重要了!”方永刚说。
像战士听到了进军的号角,方永刚立即投入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究和传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他讲课的主要内容。
“老实说,搞理论研究是不是很痛苦?你苦口婆心说半天,人家如果不听你、不信你,是不是感到很悲哀?”一次同学聚会,有人这样追问方永刚。
方永刚坦诚地说:“精神的痛苦源于理想与现实产生的悖论。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你如果不信它还要研究它、传播它,这就必定很痛苦。我写的讲的,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我信它,所以我快乐;老百姓信它,所以他们也快乐。”
心贴人民——“理论植根于群众,理论工作者的价值也在群众中”
理论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本来应该没有距离。”方永刚说,“因为党的理论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为造福人民群众的。理论工作者的价值就是要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2006年4月,方永刚到大连庄河市宣讲科学发展观。
有人问:“科学发展观跟农民有多大关系?”
他说:“党中央为啥免除了老祖宗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农业税?咱这里的农民为啥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社保、医保和养老保险这‘吉祥三宝’?咱农民为啥现在总爱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里面说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家说,科学发展观与咱农民的关系大不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永刚的授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的群众语言来自哪里?他所讲的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来自哪里?方永刚认为,会调查研究,是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基本功。
2000年,方永刚和徐明善接手了一个关于当代海军青年官兵思想状况的课题。两个信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而痛恨“剪刀加糨糊”的人进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到思想的源头去发现思想。
带着5000份精心设计的问卷,他们走遍了全海军各个兵种。为了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他们走一路、讲一路、谈一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来自第一线的声音,使方永刚和徐明善顺利写出了近4万字的调研报告,为海军首长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每次回老家,都是方永刚了解群众生活的好机会。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他蹲下来给对方点根烟,问问收成怎么样,家里老人孩子怎么样;他到地方讲课,往往是讲台上一说完,台下的交流又开始;作为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到各处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期间,他多次走访厂矿、街道、农村,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地、“三农”等许多问题的思想火花,就在这些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一路迸发……
“学者应该有大众情怀。”大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王卫认为,“方永刚现象”对理论界的一个启示在于:要善于把党的理论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下子就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做群众欢迎的“平民教授”“大众学者”。
让我们从当年听课人并不完整的记忆中还原些许片断,去感受理论的魅力和方永刚的百姓情怀。
——1995年上半年,学院领导听说方永刚“什么都敢讲”,特意搞了个“突然袭击”,不打招呼地听了一堂方永刚的辅导答疑课。
有学员问:“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原则是‘谁挣钱越多,表明谁贡献越大、价值越高’,这种观点正确的话,军人工资不高,岂不证明军人的奉献贬值了?”
方永刚答:“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衡量一个实体和个人的价值实现,往往离不开经济效益,这是经济范畴的一般价值尺度。但军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一般价值尺度难以衡量的,更无法完全用货币体现出来。”
“那么,军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说具体点?”
方永刚诗情澎湃:“体现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体现在一对对情侣的热吻中,体现在五谷飘香中,体现在万家灯火中,体现在改革开放的一切成果中!”
——2005年12月,旅顺口区铁山镇请方永刚来讲“和谐社会”。上千人的礼堂挤得满满的,从婆媳关系讲到邻里关系,从村民宅基地讲到村民自治,方永刚不知不觉讲了3个多小时,吃饭时间到了,但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一位坐在前排的大妈站起来喊道:“教授,俺们不饿,您接着讲吧!”
……
“我讲课受群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党的理论是为民造福的好理论。我从群众的欢迎中,切实感受到了真理的魅力,感受到了理论工作者的价值和幸福。”方永刚说。
方永刚朴实无华。离开家乡20多年了,他还是最爱吃大葱蘸酱,还是逢人就说自己生在萝卜沟。农民的儿子走出了农村,他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广袤的土地。
古希腊神话里有位巨人叫安泰,只要双脚站在大地上,就会获得绵绵不断、战无不胜的力量。
方永刚所挚爱的事业,同样深深根植于脚下的大地。
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同样也是与方永刚一样的当代理论工作者的力量源泉。
(郭嘉 黄庆畅 陈万军 白瑞雪)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