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5 14:4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0年07月12日 第A02版 | 查看:814次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发布研究报告《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简称《报告》),对中美民间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报告呼吁,中美两国应充分发挥民间主体的力量,通过加强民间合作,加速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民间力量成为推动中美两国合作的生力军,为遏制全球疫情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疫情出现后,针对部分妨碍中美开展抗疫合作的论调,中美学者发表三封公开信,发出了遏制全球疫情需要中美两国搁置争议、全力合作的理性声音。中美两国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作为联系两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在此次抗疫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通过捐赠抗疫物资、发送慰问声援、分享抗疫经验等多种方式,为彼此在最需要的时刻雪中送炭。
中美两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两国物资调配和协同抗疫经验分享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年初疫情发生后,美国在华企业向中国捐助物资及款项超过6亿元人民币。当美国疫情严重后,美国中国总商会和总商会基金会紧急协调各方资源,截至6月8日,总商会基金会、总商会各分会,以及会员企业向美国21个州的50余家医院、诊所和20余家政府机构及非盈利组织捐赠了总价值超过350万美元的医疗物资。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搭建线上平台支持中美联合抗疫,彰显了现代科技创新应用对人类应对危机的重要作用。
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是两国人民面对危机友好互助的集中体现。正如《报告》所说,这种民间交往具有主体多元、领域广泛、资源丰富、广接地气、打牢基础的特点,有利于推动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历史上著名的飞虎队援华行动和“乒乓外交”,都是中美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典型案例。
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合则利、斗俱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公共卫生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经贸投资、移民流动、粮食安全等领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中美两国应担当起国际责任,凝聚国际合作力量,共同应对挑战。为此,中美民间对促进两国沟通交流、减少合作阻力障碍、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可以作出更多贡献。
在经贸合作方面,中美两国企业应坚定合作信心,更好把握投资机遇。疫情期间,中国宣布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包括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建设海南自贸港、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中国实行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以及以中国4亿中等收入家庭为主体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机遇。中美企业具有互补优势,进一步加强商业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经济复苏。中美作为全球价值链上的关键两环,两国企业密切合作有利于维护价值链稳定和国际自由贸易秩序。
在人文交流方面,中美两国教育界和学界应作出更多努力,推动中美教育和科研深化合作。最近,美国政府针对中美科研合作出台了严格的管控政策,发布了签证新规,将遣返只接受网课教学的留学生。目前,在美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有将近40万人,他们作为中美教育科研合作的重要纽带,不仅在抗疫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是中国未来参与全球化和推动全球治理创新的人才力量。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提起联邦诉讼,以图阻止美国政府实施针对留学生的签证新规,体现了中美民间力量维系两国人文教育交流合作的积极努力。
与此同时,华人华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继续为中美合作搭建桥梁。在两国抗疫合作中,华人华侨群体“打满全场”,既为祖国送来温暖,展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也为美国提供帮助,传递了殷切诚挚的善意。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百万华人华侨是中美之间天然的桥梁,在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交往中,中美两国文化既碰撞又交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中美民众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此外,中美智库可以继续加强“二轨交流”,不断拓宽两国沟通渠道。目前,尽管世界疫情蔓延速度已经趋缓,但各国之间仍存在诸多人员流动限制,中美两国人员友好沟通面临不少阻碍。在此背景下,中美智库“二轨交流”对保障民间沟通渠道畅通更具有重要意义。当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困难时,更多的智库和其他民间机构及个人应积极投身中美民间交往事业,自下而上助力中美两国关系转圜。
“真金不怕火炼”,疫情之下中美民间表现出来的互助合作精神,再次证明合作始终应当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疫情可能给各国今后的发展带来改变,但人性中的善意和爱不应当改变,也不会被改变。怀着共通的情感,中美民众之间的友谊将更加深厚,为中美进一步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