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图)

发布时间:2020-06-24 15:3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3日 15版 | 查看:887次

深挖思政元素 优化内容供给 

    光明图片

  【教育透视】

坚持有机融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内容,但高校部分学生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生硬的灌输可能效果不佳,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则可以事半功倍。这就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各类专业课程育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开展好“三进”工作。比如,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值分析”课程在数学建模寻求最佳参数配置时,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化解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讲授,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坚定“四个自信”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坚持知信行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固然重要,但坚持知信行合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目标所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但都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都应当结合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为一,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的“护理心理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积极认知并领悟其积极内涵;在认知领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信念;最后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个人的具体行动上,培养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如郑州大学该专业毕业生李晶等同学,不顾个人安危驰援武汉并为患者制作“爱心手套”,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立足区域特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应因地制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弘扬。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积极促进文化、学术、趣味相结合的德育氛围形成。如郑州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开展中原文化符号征集活动,结合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开展融“寻根祭祖和弘扬华夏文明”为一体的炎黄二帝祭祖大典,以及结合“嵩阳书院”开展的“嵩阳书院入泮礼”等古礼仪式教育活动,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依循专业特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开设在公共管理类专业,针对该专业知识体系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实,授课教师要以国际比较为抓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各国宪法,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之治”的优势,讲清楚“中国之制”的特色。根据该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授课教师要精心挑选与法治建设相关的案例,运用分组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让学生切身体验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矛盾纠纷。

结合实践教学,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将走向各行各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把业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采访”等课程可以借助实践项目,让学生沿着当年新闻前辈的采访路线,追寻有关的新闻人物,发现新闻线索,感受新闻前辈们的专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用脚写新闻”和“勿忘人民”的职业理念。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要结合临床实践,并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送医下乡进社区等活动,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突破医学的“技术理性”,增加职业认同,提高职业素养。

    (作者:贾少鑫,系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