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8 23:06 | 来源:中华网河南 2020-04-03 09:57:43 | 查看:13986次
“勿忘人民”!
穆青的声音穿越时空,久久回响,振聋发聩。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碑文里,苍劲有力,百世流芳。他一生爱人民、写人民、为人民,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过人民,把爱心和忠诚奉给了祖国和人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河南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目前,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出彩答卷,成就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普通乡村里,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田稼穑,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黄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从田野里一路走来,脚上沾着泥土的芳香,早年投笔从戎参军走上工作岗位后,离开农村30多个春秋,但我仍钟爱那金灿灿的麦浪,软绵绵的泥土,心里那根血脉依然深深扎根在黄土地上。如今,我亲眼目睹广大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我看到农民脱贫奔小康,建设美丽家园、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同步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提升,看到农民脱贫致富露出开心的笑容时,不由自主心里就会涌现出一位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关爱农村的伟大形象,他就是生前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 、中顾委委员、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我有幸被中共周口地委办公室安排,跟随穆青先生进行“三农”调研采访、摄影、记录,亲耳聆听他刻骨铭心的教诲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央更加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台政策措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稳定与完善,耕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农业发展欣欣向荣,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河南是农业大省,走出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让敏感的记者一路追踪河南农村发展变化和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模式。
一、勿忘人民,扎根大地,俯首甘为孺子牛
1993年10月21日至11月22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和高级记者周原来到河南农村调研,这也是他们第三次联袂来豫调研采访。第一次是在1965年冬, 三人一行赴豫东老灾区兰考及其附近的杞县、睢县、宁陵、民权县采访、调研。那时候,三年经济困难的阴影还笼罩着这一大片灾区,而广大农民群众勒紧裤带同灾害搏斗、向贫穷宣战的情景,极大地震撼了穆青的心灵;六十年代中期,焦裕禄带领兰考36万群众向风沙、内涝、盐碱誓死抗争的形象,再一次使三人目睹震撼,也就是这次之行,三人深入豫东老灾区兰考,含着泪水,九易其稿,写出影响教育几代人的名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一个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中国,立即在全国引起了震动。焦裕禄也成了领导干部的榜样、全国人民熟悉的名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荡气回肠。
在回忆追思采访焦裕禄的事迹那段岁月时,穆青这样写道:“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大地之子---穆青(资料图片)
扎根人民之中,是穆青一生的情怀,仅豫东平原农业大市周口市,就留下他七次调研采访的深深足迹。1993年11月7日至11日,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结伴而行,第六次来到当时还是周口地区的周口市(县级)、淮阳、项城、沈丘、鹿邑、扶沟县市,考察调研发展养殖业及其农牧产品加工业、集约化经营等农业发展情况。
心中装着“勿忘人民”,何惧白发浸雪染霜?!这一年,穆青72岁、冯健68岁、周原65岁,三位老头他们的精气神劲头却不减当年,一路风雨无阻,披风戴月,再豫东平原。7日上午,他们一行先后到周口通信电缆厂、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荷花市场、周口地区食品公司及肉联厂、周口皮毛工艺厂调研。对农业人才培育、近农产业发展,穆青都非常关心,他说这是周口农业大市的发展根基,对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引领作用和反哺作用。
7日下午6时,我与《周口日报》记者马明超一起去周口地委招待所204房间,到穆青下榻的住处,穆青正聚精会神静静地看线装本《三国演义》,他一边放下手中的书,一边对我和马明超说:“《三国演义》写得很有气魄,每次读都有新意,每次读都有收获,许多写作手法值得研究和借鉴”。马明超把新出版的《周口日报》送来几份给穆青,他认真翻阅后,十分高兴地说:“办报时间不长,能成这样子,很不简单”。
当时,周口工业蓬勃兴起,周口地区莲花味精厂闻名世界的莲花味精产量达到全国第一位,跃入世界四强,形成反哺农业的厚重氛围,这引起穆青的极大兴趣。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穆青对河南以工促农的经验非常赞赏。当他看过味精自动化生产线后,高兴地说:“了不起,真了不起!每个县如果都有这样一两个企业就好了”,并为味精厂写下“走向世界”的题词,鼓励该厂再攀新高峰。
穆青(右二)为周口地区味精厂题写“走向世界”。尹程起 摄
穆青钟爱郑板桥的一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是清乾隆元年进士,善诗,工画兰竹,是闻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这首诗是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写的。后来,因为岁饥为老百姓请赈,忤逆上级,被罢官了。从此,他回归故里,不再为官,以鬻画为生。有一天晚上,周口地委书记王明义当场想请穆青给他写一个条幅留念。穆青在周口与冯健、周原等很多同志在一起,又谈起郑板桥的这首诗,他对众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穆青不仅这话说得好,他笔下写出的“民族脊梁”更好,写辛勤耕耘的农民,写努力奉献的工人,写扎根山沟的教师,写创造不凡业绩的劳模,更呕心沥血写了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不朽的丰碑。
穆青(左二)在周口地委书记王明义(左三)陪同下周口市肉联厂调研 。 尹程起 摄影
穆青对农村有着一种偏爱,越是穷的地方,他越是要去,他是想看看农村的真实情况,更想为农民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但,这次他冒雨来到淮阳县搬口乡毛寨村,是特意来看农民他们是怎样养牛的?!穆青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非常关心,感情深厚,特别关心体恤农民。对引导农民养牛,发展养殖业振兴农村经济寄予极大希望。
他踏着泥泞土路,走村串户,一连进了三家农院,看圈棚,麦秸氨化池,青贮饲料池,向农民详细询问黄牛的品种改良、饲养方式、饲料配比、育肥周期、市场行情等。在青贮饲料池旁边,穆青用手抓起麦秸氨化的牛饲料,放到鼻子前闻闻,他问养牛户,牛喜欢吃吗?养牛户回答说,麦秸经过氨化甜酸,适合牛的胃口,牛吃的很欢。穆青说农民与牛有深厚的感情,长期实践科学养牛,牛是农民的命根子啊!
穆青(右二)一行在淮阳县农村调研农民养牛。尹程起 摄影
穆青为什么对黄牛格外有兴趣呢?这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
1982年,穆青、周原深入周口地区扶沟县调研采访后写下通讯《谁有远见谁养牛》,对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和养牛事业大有可为的前景作了深入阐述,对指导农民脱贫致富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一直在农村广为流传。这篇通讯也引起扶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他们连年号召全县养牛,“谁有远见谁养牛”的标语口号,刷满了乡镇村的墙壁。时隔11年,穆青一行重返扶沟,看到养牛业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兴奋地说:“这是赶着黄牛奔小康啊!并在调研后不久,又写出通讯《赶着黄牛奔小康》。从《谁有远见谁养牛》到《赶着黄牛奔小康》,穆青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为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谋划策,收到积极效果。
周口地委书记王明义(左一)陪同穆青(前排右一)一行在淮阳县农村调研养牛业。 尹程起 摄影报道
冒着瑟瑟秋风和霏霏秋雨,穆青一行来到沈丘县留福镇留福村,踩着泥泞的路去新亚公司调研采访“公司加工农户”集约经营模式,兴致勃勃地参观养牛场,穆老一边了解黄牛饲养、繁育情况,时而拿起一把青贮饲料仔细看看,闻闻,时而又亲切地拍拍牛头,黄牛则温顺而亲热地扬头嗅着穆老的手臂。在养牛大棚外,穆老看到有一头刚生下四天的牛犊时,穆老弯下腰双手抚摸着光溜溜的牛背,激动地说:“好,好,多可爱的牛!我就喜欢牛”。
穆青一行在沈丘县留福村察看黄牛养殖基地。尹程起摄影报道
穆青每到牛棚都要走过去看看,摸摸黄牛,当看见有一头刚出生四天的小牛犊时,就高兴地走过去边用手抚摸边赞叹:“我喜欢牛,牛真可爱,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是的,牛是可爱的,而那种甘当人民大众的牛、为人民服务的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更是可爱的,穆青正是这种老黄牛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只不过用笔做犁,辛勤耕耘,把所有的汗水才智与劳动成果都奉献给了人民。
陪同调研的中共周口地委书记王明义幽默地说:“当初,穆社长写《谁有远见谁养牛》,从目前的现实看,您才是最有远见的。”穆青谦逊地说:“当时只是看到养牛能发家致富,还不敢说已料到像今天这样的发展规模。周口干部群众从思想上重视,把黄牛养殖推向市场,使这项事业成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战略,很了不起。周口农民致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可喜的变化!”
当穆青听说周口搞赛牛大会时,风趣地说:“外国人选美,咱们给牛选美戴红花!”风趣而幽默,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留福村的奋斗史更让穆青一行感兴趣。留福村过去徒有其名,2700多人在人均只有5分5厘地上刨食,能掏出什么福呢? 穷则思变,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改革开放中,留福村除了抓好养牛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村工厂,拉长农产品链条,13年过去了,留福村已经办了33个近农企业,全村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村民们盖起了别墅式住宅楼,收连年提高,才真正实际脱贫致富。穆青对他们的奋斗史大加赞扬,并欣然题写了“留福致富”、“勤奋创业”两幅墨宝。
二、勿忘人民,和农民交朋友、把百姓当亲人
穆青有着深深的百姓情结,他把百姓当亲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走村进户,问寒问暖,在促膝倾谈中了解情况,在拉家常中挖掘问题,在探询实践中发现商机,为百姓脱贫致富尽心尽力。许多人都把他当亲人、当朋友。
1991年初,穆青邀请修建河南林县红旗渠英雄劳模任羊成到北京小住。老汉提着打补丁的布袋,装满自家种的小米、绿豆,走进穆青的家。几天后春节将至,老汉要回太行山,穆青特意买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送别任羊成,说:“带回去吧,和修红旗渠的老伙计们一起包顿饺子吃,表表我的心意。”
穆青视农民为兄弟,农民把他当朋友,也有人到北京去看望他。他把农民兄弟请到家里吃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他还亲自给省长写信帮助解决最基层干部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对自己的子女、亲友却从不开口,从未谋过任何私利。他没有怕麻烦,他没有虚与应付,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不屑于为,他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甚至当成一个普通农民。他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 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
穆青每次下乡采访,都直接到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到农民家串门的时候,他总是很自然地揭开锅看看吃什么,翻开铺盖看看下面垫的什么,到粮屯看看还有多少粮食。就是到了晚年,他仍然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穆青的实践使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认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人民是新闻记者成长的土壤,只有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培养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有血肉联系的深厚感情,才能写出反映人民利益的报道。
三、勿忘人民,为农民的创造、乡镇企业的崛起而赞美
十年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无限生机,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并成为发达地区农村的主导产业。成型于七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的乡镇企业,大都是外延扩大型,九十年代怎么办?长远的发展路径在哪里?也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穆青来到老子故里鹿邑县,玄武镇是土质肥沃,有丰富的黄牛皮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乡镇企业,已形成皮革、皮鞋、制药、家具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建筑、建材、化工、酿酒、 运输、养殖和面粉加工等七大产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大小企业158家。河南鞋城皮革(集团)总公司当年完成产值 19.4 亿元,实现利税 1.5 亿元,出口创汇 3700 万美元;赛潮集团被评为全国“四大鞋王”之一。
穆青(左一)在河南祥鸿皮鞋有限公司与河南赛潮集团董事长朱祥杰(右一)查看皮鞋工艺。 尹程起 摄影报道
在鹿邑县玄武镇,穆青深入到河南鞋城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河南祥鸿皮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仔细察看了制革、制鞋生产作业流程。穆青感慨地说,农民养牛,畜产品加工,一个皮都,一个鞋城,这很了不起。在这偏僻小镇的泥土窝里,生产出这么漂亮的皮鞋,出乎意料!要注意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不能满足“鞋王”称号,要让广大消费者承认才行。希望你们加强宣传,我在北京这些情况了解不多,说明宣传还不够。临行前,穆青挥笔题写“发挥资源优势,建成皮都鞋城”、“一步步踏上成功之路”。
走出玄武镇,穆青一行又风尘仆仆地踏上去太康县的道路,已是下午2点多钟,车走到太康县逊母口镇,穆青看到路边有一个烧饼摊子,提议停车下来买个烧饼吃,然后继续考察。地委书记王明义听到,先是一怔,马上领悟,立即下车到路边一个烧饼摊子前买一些烧饼分给大家吃。穆老拿到热腾腾地烧饼,边津津有味地吃边说:“好多年没吃上烧饼了,在大城市想去买,很难买到这乡间原汁原味的烧饼,比吃一桌山珍海味都好,味道美,真香!”随同人员与穆老一起吃了烧饼。这是一顿简单的午饭,一顿再平常不过的午饭,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上,也能看出穆青的生活简朴、平民凡心与高尚品德。穆青曾结识不少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但他一生中结识最多的还是农民朋友,感情最深的也是农民朋友。得知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病逝的消息,他却因病不能参加追悼会,重读自己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涑水情》,他边读边落泪,这是多么深厚的一份感情啊。他从未为取媚谁而写过悼词之类的文字,却含泪为87岁的植树老人潘从正写下生平唯一的一篇墓碑碑文。他第一次见到素未平生的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时,摸着任羊成腰间绳勒的伤痕,泪如雨下……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穆青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写作。就是这样一位衣着平凡、心系百姓的人,才能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纵横千里,深入民心,写出象《滇行三千里》、《中国农村的一角》、等震撼人心的稿件,为破晓的中国农村改革鼓与呼,为改革的春潮和新生事物呐喊助威。
四、勿忘人民,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官越当越大,架子越来越小。穆青勿忘人民,心装群众,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对普通老百姓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关心群众的疾苦,心里总是想着怎么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深入社会基层,走遍天涯海角调查研究,他把“勿忘人民”新闻工作思想的理念传递下去,使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人牢记“勿忘人民”!
1982年,穆青走马上任,挑起新华社社长担子。他带领新华人用新时代精神,用新时代语言,诠释改革开放新举措,记录现代化建设新成就,讴歌人民群众新创造,颂扬精神文明新风尚。穆青敏锐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呼唤中国的声音走向世界。穆青说:“许多有眼光的外国人都在议论说,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中兴的阶段,总结了过去多少年的经验教训,端正了路线,纠正了错误,重新组织了中央的领导,执行了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全国人民愿望的路线。”他明确要求业界人员,要满腔热忱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舆论支持。从《谁有远见谁养牛》到《赶着黄牛奔小康》,从《抢财神》到《“光棍村”的欢笑》,穆青敲起科技兴农的时代锣鼓,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奔走呼吁;从《潮涌中州》到《风帆起珠江》,穆青热情地讴歌那些改革的“先行者”。穆青科学地预见:“在驶向现代化的远航中,先行的航船既然已鼓满风帆,浩荡的船队也必定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北京青年报记者李俊兰的文章《生为穆青》写道:“他寡言少语是性格内向之人,却把文章写得情思奔涌、笔墨淋漓;他能到穷乡僻壤采访睡在农民的土坑上,又能走进中南海坐到政治局的会议桌旁;他能用地道的农民语言同乡亲们拉家常细说麦子、棉花、芝麻,也能从政治家的角度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畅论国事政事天下事;……”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铁人王进喜》、《历史的审判》等新闻经典名作,使穆青这个响亮的名字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坎。
然而,穆青为什么要把“勿忘人民”当做一座心中高耸的无言碑呢?他生命中有过一段亲身经历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严酷的抗日战争年代,东北解放区零下几十度的一个严冬,出生于中原的穆青哪经受过这种寒冷,双脚极度冻伤、失去知觉。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农把他的双脚揣在怀里,用自身的体温拯救了穆青可能被锯掉的双腿、甚至是生命。他每每想到这个场面、这个情节,总是泪盈眼眶,“是人民火热的情怀温暖了我......人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才是我们的爹娘啊!所以,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无论到哪里,都要讲“勿忘人民!”特别是对媒体的年轻人,他是要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种精神传递下去。
1993年11月9日,秋雨连绵,秋风宜人。穆青冒雨登上河南省宋河酒厂六楼会议室,俯视眺望厂区全貌,厂貌整齐壮观,蒙蒙细雨显气势宏大,生机勃勃。
中共周口地委委员、宋河酒厂厂长刘景礼汇报该厂从小到大的创业经历,十年间办三件大事,建成22万吨白酒厂,荣获国家金牌,首创“优、核、利”网络管理法,加强内部改革,开拓市场。宋河酒厂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总资产达到8.9个亿,职工将近8000人,始建于1968年,拥有纯粮固态白酒发酵池10000多个,酿酒生产班组126个,年产原酒3万吨,原酒存储能力达20多万吨以上。利用得天独厚的古宋河酿造佳泉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宋河粮液。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甘爽尾子干净之特点。1979年“宋河粮液”被评为河南名酒。1981年在庐山“全国名优酒检评会”上,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酒类大赛中,荣获银杯奖。 1988年在全国名酒评比中,荣获国家金质奖和“中国名酒”称号。1993年,创利税1.59亿元。
厂长刘景礼说,实行名为“创优、分核、联利”的管理办法。“创优”就是以创造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为目标;“分核”就是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层层落实效益承包指标,考核到个人,并通过厂内银行结算各车间的经济往来;“联利”就是按实现效益指标情况进行利益分配。这套办法把厂部一级核算变成了多级核算,把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变成了严格的核算关系;车间、职工都不吃企业的“大锅饭”,使提高经济效益成了全厂各车间、班组、职工的共同目标。这使公有制企业人格化了,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真正连在一起。
听着刘景礼关于宋河酒厂发展历程的汇报,穆青连连点头称赞:“祝你们更上一层楼!”
1993年11月7日,穆青先生与本文作者尹程起合影。
晚上,风尘仆仆调研忙碌了一天的穆青,非常开心地在温暖如春的河南省宋河酒厂宋河宾馆203房间,与周口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彦章、周口日报记者马明超、周口电视台程占国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我们一起交谈。这是一场地方记者向中央媒体大记者十分难得的一次学习,没想到,却是一堂永远难忘的政治必修课。
刘彦章问:穆老,我们在读您的作品时,总感到有一条主线,您时时关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血脉与人民息息相通。
穆老听后,往沙发上一靠,朗声说道:我一直都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啊!这一次我与冯健、周原专门找那些最穷苦的地方去看看,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让农民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这次我们来河南采访考察,就是这个目的。
怎样做一个优秀记者?穆青对年轻人谈了自己的体会,浮在上面、串场子,不会有什么建树;只有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联系群众,才会有出息、出成就。从思想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法帮助他们;在他们有意见没处讲时候,要想法帮助他们,反眏他们的呼声;即使百姓富的流油,也不要忘记他们,看他们还有什么要求。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统治人民的,怎样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那是我们共产党人最感慰藉的事情。如果群众有问题有困难,不去帮助他们解决,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员,焦裕禄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他始终关心群众,关心人民,所以,人民到现在还怀念他!
穆老一席话,一时默然---此时无声胜有声。
气氛活跃了,穆老神情庄重对几位记者讲: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就这两条,非常重要。一定要深入下去,所有好的东西都发生在群众中间,产生在群众中,很多先进的东西,创造的东西,优秀人物,典型事例都在群众中,把群众中蕴藏的大量的智慧、创造力、先进的典型挖掘出来反眏出去。穆青还谈起了林县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他是修建红旗渠的特等劳模。当时林县流传一句话,叫做“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他用绳子捆住腰,吊在悬崖上,放炸药,去危石 ,天长日久,勒得腰部血肉模糊。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已经两三年了,还有一圈老茧。回来赶上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我没写成。安阳日报两个记者去看他。他日子很艰难,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棉袄袖子露着棉花……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1993年冬,穆青、冯健、周原一行三人到河南采写《潮涌中州》。他们从伏牛山深处的卢氏县,驱车横穿中原千里,经豫西、豫南、豫中,然后到达豫东平原。在河南采访20多县后,应邀与河南日报年轻的编辑记者座谈,题目就是“勿忘人民”。他在会上说:“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实际和群众是新闻的源泉,没有了源泉,新闻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他强调指出:“要像马克思教导的那样,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穆青为什么始终怀着一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什么能在群众中交那么多知心朋友?他胸腔里燃烧着怎样的一团火?他铿锵有力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和他们的伟大实践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敬仰、堪称模范的人物。”
“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
“勿忘人民”是穆青先生的钟爱,也是题写最多的四个字。穆青到河南曾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他用一生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勿忘人民”的深刻内涵。谈到新闻写作,穆老鼓励年轻记者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多写人民群众的疾苦,“勿忘人民”!
穆青是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日军全面侵华之际投身革命,在敌人用炮火奏鸣的“礼炮声”中宣誓入党。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自强不息,记录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在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穆青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新闻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丰富、最感人、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勿忘人民”;穆青的一生就是“勿忘人民”的一生,穆青的新闻就是“勿忘人民”的新闻;“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勿忘人民”的精神,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鞭策我们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穆青更是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他提出了“勿忘人民”的新闻观,采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基层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的新成绩、新面貌、新举措的好新闻,刻画出了焦裕禄、吴吉昌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他把人民群众看作真正的英雄,始终抱着“拜人民为师”信念,铺下身子,放下架子,与老百姓话家常、讲政策,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成为了人民群众心贴心、敢讲真话的好朋友。
他说:只有将心比心,换得百姓真心,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才能真正地了解民意、解决民难、服务人民。他的作品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昂扬向上,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催人奋进,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代立志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人们。
穆青的文字是质朴无华的,展示了他人民至上、忽忘人民的赤子情怀,他的心和人民紧紧贴在一起。他的力量源于人民,他的双脚永远踏着祖国的山川大地,他和众多农民报道对象成为了掏心掏肺的朋友。“勿忘人民”是他心中最崇高神圣的革命信念、价值准则、百姓情怀。他具有“人格高尚”的道德自律,“连天接地”的新闻传播精神。他亲自为“老坚决”“潘从正”撰写的碑文,简短深刻,声情并茂,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谈到新闻摄影,穆青说: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一个都不行,都飞不起来。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镜头要对准人民群众,用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范敬宜在穆青编辑出版的《十个共产党员》序文中引用了穆青的一段话:“现在,有些人已经逐渐把他们淡忘了,甚至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那样无私奉献的人,怀疑共产党员是否真能做到那样公而忘私。我之所以把这十名共产党员事迹集中成册,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想重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就是想说明这些几十年前的典型人物的现代意义;就是想借他们的榜样力量来鼓舞今天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的信心……”
人们亲切地把穆青称为第十一个共产党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和那十个共产党员一样,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五、勿忘人民,为农业新技术、新发明而讴歌
扶沟县位于黄泛区腹地,以高效集约农业而闻名,成为河南省农业十面红旗之一。他们与中国农大、中国蔬菜研究所等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高效示范园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遍布乡村,催生了一大批农业品牌。一大批品牌蔬菜销往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和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并可免检进入北京各大蔬菜市场。并与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国际知名农业种子公司的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品系)1000多个,推广研发技术成果246项,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46项,被国家命名为科技先进县。
穆青一行走进扶沟县马庄、赵沟等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向农民询问栽培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当看到一幢幢日光温室大棚,穆青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情不自禁地说:“这‘百里连营’蔬菜大棚,多壮观呀!大棚是农民致富的战场,只要掌握技术何愁不富?!”进到大棚内,穆老拿着一根刚摘下的水渌渌的顶花戴刺的嫩黄瓜说:“在大都市的人能吃上这新鲜菜,都是农民辛勤果实啊!”
乡里干部介绍说,冬季大棚保温性能好,是中原农民种植蔬菜生长生产的好方式。“棚外雪纷飞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鲜菜吐翠。”
穆青听后非常高兴,禁不住对我:“来,小伙子,给我照张照片留影做个纪念!”于是我立即选准焦距按下快门,定格日光温室大棚里这张穆青非常喜爱的照片。
穆青在扶沟县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内,手拿一根鲜嫩带刺的黄瓜说:“给我拍张照片留念!” 尹程起 摄影报道
在扶沟县汴岗乡水泉村,穆青来到村支书王学亮家。王学亮常年养牛10头左右,年获利6000多元,农田种粮和蔬菜大棚年收入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200元,屋里存有小麦2.5万斤。王学亮介绍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一般养5头牛,家家存有三年的粮食。周原风趣地说,王学亮满面红光,喜气洋洋,日子过得顺心哦!穆老也非常高兴地说王学亮:“你的牛养得不错,你的西装也挺漂亮嘛,人也吃得胖乎乎的,人有福气啊!”一席话逗乐了在场的人们。
穆青与扶沟县养鸡场察看养殖情况。 尹程起 摄影报道
扶沟县城郊乡拐王村良种场农民农艺师何长义试验间作套种七种七熟获得成功,麦棉套种、麦瓜套种在扶沟农村推广十分普遍,穆青对何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挂在心上。傍晚,在扶沟县委招待所大厅里,穆青请农民朋友“种田状元”何长义过来专门谈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穆青一见到何长义,就迎上去拉住他的手,象是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何长义激动地说:“我天天想,夜夜盼,盼望同老朋友见见面!”穆青热情地说:“我一来不就让人通知你了嘛!这一次来不及了,下次到你家看看。你寄的那些信都收到了,有的还登报了。”
他们俩人在扶沟县委宾馆大厅的沙发上,促膝畅谈了1个多小时,何长义把“七种七收”生产管理技术的完善推广良种培育等情况,向穆青一一作了汇报。谈话间,穆老对我说:“我与何长义的合影,照片洗出来要给老何一份。”于是我手握相机摁下快门,卡嚓一声,记录的是一位握笔杆子的新闻界前辈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一位双手布满老茧的农民朋友何长义深情谈话。
何长义与穆青的合影照片洗出来后,我立即就寄去一叠给何长义。何长义常常拿出他们的合影照片,向人们展示诉说一位普通农民与新闻界前辈著名记者穆青交往的情谊。
穆青与扶沟县城郊乡拐王村良种场农民农艺师何长义交谈。尹程起 摄影报道
穆青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新闻战线一面光辉的旗帜。有许多记者向他请教怎么成才?他总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必须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眼睛向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深入群众,以人民为新闻的源泉,新闻的主人公,新闻报道才会永不枯竭。有年轻记者去看望他,他就叮嘱他们一定要写好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年轻记者害怕写不好,他的一句“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好”,道出了新闻舆论工作者“依靠谁”的真谛。
穆青与冯健、周原一行通过深入河南采访,写出了《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等长篇通讯,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众多媒体发表,传遍大江南北。
六、勿忘人民,永恒的主题,永远的丰碑
2003年10月11日,一颗明星突然从天空殒落,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穆青,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新闻事业,离开了他亲近一生的人民群众、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农村大地,他一生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是爱人民、写人民,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前进的典型代表。
穆青用笔记录时代风云, 留下了不朽篇章,如《十个共产党员》、《彩色的世界》、《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铁人王进喜》、《难忘那双手》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工人的旗帜赵占魁、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植树老人潘从正……都是穆青笔下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穆青先生满腔热情地做好党的新闻工作,他不仅仅是脚上沾满泥土,而且全身都散发出泥土芬芳气息,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以他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铭刻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作品,书写了人民记者的光荣与骄傲,成为曾经走过的农村、农民的永远怀念!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周总理胸前始终佩戴戴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他本人更是为民鞠躬尽瘁的典范;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穆青说“勿忘人民”,他们都是把人民看得重如泰山。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最高的党性,人民情怀的传承和理论成长的脉络清晰地记载着我们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时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正是这种实践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好方法,就是穆青说的“勿忘人民”。勿忘人民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魂,丢了这个魂,势必会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上迷失方向。穆青对人民的热爱和真挚感情,充分体现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造福作为首要目标,穆青用他的言行生动地诠释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当岁月的风雨远去,穆青不仅留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带给人们太多的沉思和怀念,引发我们无尽的思索。新闻界著名记者冯健先生,追思穆青撰文写下《人民之子---穆青》,高度赞扬了他心中装满忠诚与信念,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双脚充满前进的力量。讴歌他烽火革命的一生、情系人民的一生、执笔为民的一生、硕果辉煌的一生。
穆青一生根植于人民,情系人民、服务人民。他用人民给他暖热的一双坚实有力神足,走遍祖国大地,走进人民心中,为人民挥毫赞美、为人民舞墨讴歌,凝结成“勿忘人民”的伟大理念和毕生追求,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穆青的伟大和豪迈、激情和力量都源于他至高无上、矢志不渝坚守的座右铭“忽忘人民”。穆青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为民情怀,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推崇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一代媒体人的责任担当。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穆青是人民的骄傲,是中国新闻记者的骄傲,是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是新闻界的楷模、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屹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 尹程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