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校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

发布时间:2019-12-31 17: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15版 | 查看:807次

 【高校思政】

  如何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高校提出了历史性命题。而成功的关键在于高校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打造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我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领导班子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探索校、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述评考核制度,制定责任清单。为此,在浙江省高校中我校最早推出“年初制定党建思政责任清单、年末进行述职评议”的做法。

立足学生需求,“单一课程”向“全过程”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整体性,课堂教学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并不局限于此,随着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要素与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紧密联动并向“全过程”思政课转变。“全过程”就是构建入学教育、思政课程和第二课堂在内的全过程教育。我校发布了《杭州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今年已有30门课程列入“课程思政”试点范围,校党委书记亲自为师生授课,如七一党课、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宣讲课等,紧紧将思政课抓在手上。

注重以文育人,提升校园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注重以文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主线,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高校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把思政课程不折不扣地落地、落细、落实,利用教学楼、休闲空间、学生公寓等校内公共空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文化因素化为环境文化和校园形象。我校在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院文化、社团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友文化等文化的建设,打造“一院一品”“一班一品”“一社一品”等文化品牌评比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接学生文化需求,把大的思想观念化入到小的具体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主流思想有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用好“三支师资队伍”

  高校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要用好专职教师、兼职教授和朋辈益友在内的“三支师资队伍”。针对以往的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发展支持,系统性地推出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学术交流、学历深造、全员系统培训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现有队伍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学校依托高校建设,引进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增强思政课老师的总体实力。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关于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要求,学校因地制宜“招贤才”。目前,我校不仅邀请了兼职教师面对面讲课,还开展对学生的点对点指导,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效能。同时,我校按照师生比1∶350的要求,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逐步配齐配强一线专职辅导员,制定相关政策,将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落实到位。

课程教学“三结合”,盘活思政课堂

  学校在课程基础上进行升级,尝试课堂、网络、实践三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针对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度低、课程内容枯燥的问题,学校通过学情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因地制宜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目前,我校在课堂教学方面探索“问题导入式的专题教学法”,两项教改项目被学校立项,四门思政课逐步全面推进专题教学。与此同时,我校对思政课上课形式进行改革,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学生讲课、演情景剧或微电影。教师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情景教学,采用现场表演、微电影等教学方式。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我校每个专题都会设置相应的“课外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跟随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强化实践育人。

补齐“短板”内容,形成长效机制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补齐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的“短板”,用创新激发出思政课程内生活力,关键探索长效机制,打造品牌课程。我校将继续探索“虚实结合”,“虚”功“实”做,“实”功落地,久久为功。在学校综合改革中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思路、目标、路径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真正建立务实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比如,在“大思政”格局下,把我校全过程育人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工作细化到人、落实到部门、量化到岗。其次,坚持“情义结合”,加强对工作、服务和教育对象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我校探索加入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幸福计划”,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让思政课能有效延伸到学生心里。最后,坚持“新旧结合”,推进“互联网+思政”育人模式,烹小鲜;注重坚持传统优势,突出思政课对学生的引领,备大餐。基于学生发展,高校必须继续整合学校、社会、政府的力量,打造高校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志军,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基地主任、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