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26 20:11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08版 | 查看:1164次
编者按
2014年9月18日,浙江省湖州市委宣传部携手湖州师范学院成立浙江省首个马克思主义讲习所。五年来,“讲习所”发挥了党委宣传部门的实践经验优势和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从源头上强化了对高校和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了实践场域和鲜活思路,颇有成效。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湖州师范学院在浙江省首创部校共建湖州马克思主义讲习所。
得益于湖州市委宣传部与该校携手创建的马克思主义讲习所,湖州师范学院从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加快建设线下与线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到聘任“成长导师”,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再到实施“5+1”结对服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
一个讲习所:构建理论研究普及和人才培养体系
讲习所下设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研究基地、理论大众化骨干队伍培训中心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中心。
“我们的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普及研究,培养一支理论普及的人才队伍,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传播给广大群众。”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尹怀斌介绍,讲习所力争构建从理论研究到理论普及,再到理论人才培养的完善体系。
2017年3月,湖州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0余名思政课教师组建了“两山”理念研究团队,开启了为期5年的“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蹲点调研。“实践出真知。思政课教师需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蹲点余村为我们教学和研究打开了新思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秀娟介绍,团队已完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等重要研究成果。
在理论大众化骨干队伍培训上,讲习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理论宣讲团讲师这三大群体为主,加强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从源头上强化对高校和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政治课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导,使大中专学校及中学政治课堂真正成为有效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
一堂思政课:云端平台上课,限时互动抢答
在许多师生的固有印象中,思政课要么“曲高和寡”,要么枯燥乏味。如何才能够让思政课吸引眼球、入脑入心?
云端平台上课、限时互动抢答、发送点评弹幕……这是湖州师院“批判性思维”课堂上的一幕。任课教师陈维杰把“互联网+”引入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学生上课的抬头率、互动率显著提高。
在课堂创新的基础上,该校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安吉余村、长兴新四军纪念馆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讲习所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赴安吉余村、鲁家村、高家堂村等实地调研和现场教学,参与人数近千人。
改革没有止境,底气源自一支优秀团队: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现聘有主讲教师3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主讲教师中有博士16人。
一流的教师队伍,带来了一流的课程。熊晓红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全省高校中成为唯一入选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项进村服务: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在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文化礼堂,湖州师院教师赵磊带着学生,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一堂“学习强国”领学活动课。
赵磊还有另一个身份,她是湖州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的成员。今年,湖州马克思主义讲习所与15个农村文化礼堂结对,以“5+1”服务项目为载体,创新开展辐射社会、服务基层活动,用红色知识为乡村大礼堂注入“红色动力”。
“理论学习往往是很枯燥的,很难引起大众兴趣。起初,我们的领学活动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讲习所成员伍瑞说,为了提升大众参与率、兴趣度,不断调整领学活动方案,通过观看视频、亲历讲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悟,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去理解和体会深刻理论。
仅2018年,讲习所组织教师骨干赴基层开展理论宣讲10余场,受众近1500人次。同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建大学生红色宣讲团、“两山”实践团、“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基层调研和宣讲。
(本报通讯员 李华 本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