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5 22:1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5日 14版 | 查看:605次
【老师·说】
“这次借着政治作业的契机,我游走前门、东交民巷,在胡同中穿行,触摸北京城的文化内核。真正成为属于一座城市的人,就要亲自体验、经历,与这座城市的独有文化相连接并产生感情,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是亲身体验孕育了感情,是感情在瞬间接通了我与这座古老皇城的血脉,引导我找到了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认同。”
这是我的学生在完成政治作业后的感想,刚刚转学来到北京的她开始认同自己“北京人”的身份。什么样的作业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源于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如何立足高中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中阶段只是人生中短暂的一段,但又是极其重要的一段——学生心智逐步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想应当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的着力点。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理”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围绕20世纪初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搜集素材,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奋斗历程。各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有的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宪法及有关档案文献;有的到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等主题展览;有的观看《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纪录片;有的去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重温“进京赶考”的故事。在此基础上,与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方案,才是真正能够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有效方案。课后,学生写道:“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人民一道,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着眼今日,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人民的先锋队,不断加强谋大局、把方向的能力。”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前行的路,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结合在一起,真正在学理层面说明社会主义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理想信念。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据”
如果请你带大家游览北京,你会如何设计线路?每次在进行《文化生活》模块教学时,我都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北京的一些景观、场所,设计一条游览线路。线路主题由学生根据班级或小组特点自行确定,如科技之旅、文学艺术之旅、冬奥北京、“三山五园”、“行走中轴线”等。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的文化,教材中的术语不再是冰冷的,而是真实的、有生命的。借助这份作业,我希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感受真善美,增强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经年累月之后,知识会被他们逐渐淡忘,但能力与观念却会与他们一生相伴。
新学期,北京学生迎来了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将上述作业细化为“红色文化之旅”的线路设计,作为国庆假期的作业。有的同学以“弘扬五四精神,探寻百年北大红色记忆”为主题,设计了“北大红楼——亢慕义斋——《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游览线路;有的同学以“缅怀英雄丰碑”为主题,设计了“李大钊烈士陵园——三·一八烈士纪念园——一二·九纪念亭——西山无名英雄墓”的游览线路。
思政课重点反映的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比,相对而言是“静态”的;而社会生活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自主思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使命感和成就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趣”
“有趣”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环节,也体现在考试评价环节。2018年,我结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及《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背景,命制了一道试题。试题以陈望道的故事为背景,他因全神贯注翻译《共产党宣言》,吃了墨汁却依然觉得十分香甜,从而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样一个典故。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真理的味道为何是甜的?这则故事启示学生,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使学生明确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尽管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但很多学生依然记得这道试题,记得“共产党宣言”“真理”“是甜的”,可见他们心中已经种下了信仰的种子。相比于晦涩枯燥的理论说教,富有人文情怀、亲切人心的故事具有可观、可感、真实、鲜活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形成道德情感。
郭沫若的“穿越文”《马克思进文庙》、“清明上河图3.0”、北京传统手工艺毛猴、北大哲学系毕业生制作的MV《哲学有点甜》……这些生动有趣的案例都曾出现在我的课堂和试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唤起他们的情感,进而体认故事背后所昭示的深刻意义。
前行路上,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养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能够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到巩固。比如,如何衔接好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政课,切实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比如,如何协调好思政课与语文、历史等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等。
值得欣喜的是,一系列顶层设计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开动脑筋,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前行路上,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从而切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成为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
(作者:张 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