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3 18:47 |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 2019-05-27 | 查看:1945次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经历了初始、稳步、融合、深化四个发展阶段,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积极回应时代新问题深化学科理论研究,严格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推进学科健康发展,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拓展国际比较视野彰显学科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围绕三个维度前行发展,即:从外部作为外在规范建构意义上的时空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面发展;从内外张力在学科关系意义上的融合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调发展;从内部作为人类内在精神文化意义上的价值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回顾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始终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同方向、同步伐、同发展的,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本科专业到硕士博士授权点、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立足新的时代,回顾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对于多维度地展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生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学科建设者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发展的主动行为。“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2](P6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总体而言,先后经历了学科发展的初始化阶段、稳态化阶段、融合化阶段和纵深化阶段四个演进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初始化阶段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3](P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重建,其标志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入初始化阶段。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科学化是走向学科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是逐步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消除工作经验主义和认知盲目主义的过程。这场讨论首先从军队提出“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命题开始。198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有其专门的知识。”“每个政治干部都要朝着政治工作专门家这个目标,奋发努力”。[4](P258)也就是说,政治工作代表着一门相对独立的专门的知识体系,应将其确立为一门科学,并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同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会联合会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上升至理论,形成一门科学,可以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学,[5](P27-31)并进行了初步探讨。同年8月,《光明日报》刊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文及系列专栏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众多科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加入了这场讨论,如钱学森提出“要尽早建立马克思主义德育学”,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1982年11月,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宋任穷指出:“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这个岗位上的几百万干部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造就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专家,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6](P38)他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论断的提出和讨论予以充分肯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是一门需要培养相应专家和人才的专业,它应该服务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各项任务。 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启动本科招生。1983年1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提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7](P380-381)接着,教育部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批准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院校首批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试点招收本科生,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摸索办专业经验。同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首批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专门培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有鉴于此,学界普遍认同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标志。但不可否认的是,专业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学科,二者既休戚相关,又存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沃土,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体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也是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实招和重要法宝。在这一阶段,因改革开放的需要,开始将其从工作形态、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科学,从而迈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学科化齐头并进的重要一步。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稳态化阶段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除了它所专门占有的知识域之外,还应有对应完整的人才培养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始于1984年4月,作为一门学科始于1987年9月,以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肇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入稳态化阶段。 1987年9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开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198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次年,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首批独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至此,建立起了以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硕士为梯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域内从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深入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域内开始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体现出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8](P25)的专业标识与学科特征。 合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推动重点学科建设。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1994年8月,中央首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予以建设,由此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筹建工作。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独立学科合而为一,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9](P160)两个学科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孕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立发展的“胞胎”,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经验到理论再到学科的稳态化跨越,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著作和专业教材,培养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组成的学术梯队。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融合化阶段 这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主要标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阶段。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1996年5月,全国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正式诞生,即由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申报获批的博士学位授权点,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免于申请直接转为博士点,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申报获批博士点,开始招收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研究生,这意味着完整地构建起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并将二级学科名称变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使学科发展的定位和功能更加清晰。 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2月,教育部启动第二轮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2002年1月,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精彩之笔。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推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融合化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开辟了学科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尽管就某种程度而言并不利于学科的独立发展,然而这种“借势借力”的合作攻关,其成效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确保学科发展方向、坚定学科发展使命、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创新学科思维方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意义重大。第二,实现了学科实力的整体提升。建立健全了完整的学位、学历、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生导师和人才队伍,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事业源源不断、后继有人。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纵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以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立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发展的纵深化阶段,具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从2005年到2012年,是作为独立二级学科的深入发展时期。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将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2008年和2018年又分别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达到七个。由此逐步对学科意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边界划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制度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新回归“独立”位置,结束了长达多年的“挂靠”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上升为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原则遵循。”[10]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2012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4个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共计94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11](P70)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生态环境和政策条件。 在这个纵深化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科定位精准化。经过多次论争和调整,最终归顺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几经曲折,真正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发展方位,学科地位实现质的飞跃。第二,学科建设系统化。学科理论体系、人才体系、队伍体系、组织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平台体系等构成集合得到整体化推进和系统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宝贵经验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最多的博士点,也成为社会科学专业中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本身就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成的合理性和价值性,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政治优势,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 1.积极回应时代发展新问题:深化学科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巨大发展并保持常青态势,究其根本,一方面,得益于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立足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求,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积极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思想问题,并以此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它坚持服务并满足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深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二者统一,实现协调发展。改革开放40年,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出现过的社会问题,产生了许多过去没有产生过的思想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存在,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凝聚社会发展共识,把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置于首位,帮助人们清晰认识“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12](P306)从而牢牢把握住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改革开放越向纵深推进,社会发展带来的实践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也就越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在回应和解答这些问题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理论体系的拓展与精进。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转换等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实践中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人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体论等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分支学科就是在关切和回应社会大变革时代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虚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激荡中不断提升学科发展的美度与效度的。 2.严格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推进学科健康发展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13]回顾4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得出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严格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推进学科健康发展。 遵循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如顺应学科独立—分化—整合的发展趋势;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逻辑规律,即沿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何”“为何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和“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条认知理路和基本逻辑来构建演绎学科的内部结构与知识体系,以规范的学科意识和强烈的学科自觉,逐步理顺了“教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效解决了“借船出海”“种地荒田”的发展矛盾。同时,又遵循了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即依据学科“旗帜鲜明跟党走,以党的名义为党发声”来推进学科发展。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土生土长的“姓党姓中”“治党治国”的学科。这门学科开辟了一条培养从事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人才的新路,为党的事业输送了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即党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的生动体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它又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二者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实践之中。 3.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这是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基本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从所属二级学科构成看处于实践的理论方位,从所属二级学科职能看处于教育的理论方位。”[14]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承担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进行宣传、传播和教育的使命,特别是用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他们全面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传播和教育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能力,主要指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不断为满足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和人的需要提供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本领,并以此提升理论传播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转化度。一方面,通过对学科发展时代使命的准确把握,在创新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恰恰也是它的创造力所在;另一方面,随着对研究对象、目的、内容等认识的深化,对教育方法、载体、环境的改进丰富,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的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层探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重要支撑。 4.拓展国际比较视野:彰显学科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让世界知道了“理论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这是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基本经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中国产物”,它所呈现出来的每一方面都带着必然有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并内在地包含着“立德”“树人”的文化传统与育人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学科的文化空间,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使之能够得以行得通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开放境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封闭僵化,也不闭关守旧,而是积极拓展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由“堵”转向“疏”,由“管”转向“导”,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国际传播场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国际融合和世界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权。在此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政治定力和发展信心。 三、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行路径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不得不思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将走向何处?本研究以为,展望未来,思想政治学科关照三个维度发展,即:从外部作为外在规范建构意义上的时空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面发展;从内外张力在学科关系意义上的融合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调发展;从内部作为人类内在精神文化意义上的价值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发展。这“三维度”从本质上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并由此规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行路径。 1.关照时空维:从外在规范建构意义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面发展,从外在规范建构意义上讲,就是强调从开放动态的系统工程中进行全域性的全面发展。它对应的是全方位、全域性关照,核心在于全局性、整体性地认识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除了学科发展在时间上的跨度之外,同时探索它在空间跨度上的分层和发展,从而实现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的广义延伸。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管理、资源分配、规划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等作为外在社会形式的规范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全过程,确保时间向度上的不间断、无限延伸和即时有效;另一方面,从空间向度转向开放、动态、立体的场域,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空间延展和发展趋势基础之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域性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时域:第一时域,聚焦学科发展前的全面研判。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分布、学术结构与梯队、研究成果、人才产出、关键词检索等进行全面、深入和精细的整合分析,客观呈现学科发展的整体样貌,科学判断学科发展的历史方位。第二时域,聚焦学科发展中的促进生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学科发展的坐标轴,逐步缩小横纵比差,促进学科朝着有利于学科使命担当、任务实现、创新实践的方向发展,并正确匹配发展资源。第三时域,聚焦学科发展后的精准预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要素变量与本质不变之间的理性认识,既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定性角度寻求学科发展的高度,又从对象、范畴、理论、方法等过程变量寻求学科发展的深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形成理论基础层、人才动力层和实践创新层所构成的动态发展圈层,以此促进学科发展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强度。需要注意的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域性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只讲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撬动学科发展的“杠杆”,通过以点带面,形成连贯的运作回路,不断提升学科的科学化水平。这个“杠杆”就在于筑牢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根脉,这是难度最大、层次最高的发展标的。在整个学科生态系统中,人们并不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所具有的政治基因和特殊优势而降低衡量学科发展的学术水准,因此,要紧扣住学术研究这一学科发展的核心点和竞争力,在谋划总体布局的同时,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2.关照融合维:从内外张力的学科关系意义上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协调发展,从内外张力的学科关系意义上讲,是指以学科关系为依托,运用复杂思维、相关思维和整体思维,立足于学科之间深层次的关联性挖掘和内外部的双向融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内部诸要素关系及其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推动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的协调联动和整体配合,不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并保持一种适度的发展张力。 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协调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深根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形成了显著的规模聚合效应。新的时代,必须要从规模逐步转向质量,以内涵式发展为根本,以更多高质量的理论创新和研究产出与之相匹配、相协调、相适应,从而把量上扩张的相对优势转化为质上提升的绝对优势。同时,以科学化发展为要义,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有效促进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人才培养与队伍配备、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调适等学科发展要素及各要素内部之间的相互耦合,有效解决需求侧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与供给侧的效能相对不足等发展矛盾,实现学科发展主体、客体、资源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第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各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各二级学科之间内涵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15](P117)的逻辑关系和理论方位,要循着这一层关系把握学科发展之间的整体规律,构建一种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优化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应当继续在专业支撑、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发展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随着二级学科群的不断拓展,要进一步明晰学科定位和学科边界,理顺与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互通关系,防止泛化、窄化、边缘化现象的出现。第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社会发展之需的协调发展。新时代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诸如如何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把握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避免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现实需要而导致的道德滑坡与价值偏离,如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等等。这就要求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落到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上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深入群众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传播和教育,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解释力、行动力和转化力,实现学科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之需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频共振。 3.关照价值维:从人类内在精神文化意义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发展 “人类主体行动于各种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从而构成了文化的世界。”[1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发展,从人类内在精神文化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和明确价值指向的主体建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7](P349)这种自信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既来自于学科发展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场域,又来自于学科发展行为主体内在的自觉自信;既立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关联符合主体需要的内在价值,又反射为行为驱动的精神动力,促成行为转化。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发展主要包括:第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文化力量。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新的文化使命,即为坚定文化自信筑中国精神,为民族复兴大任育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获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更加注重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领域,以教育主客体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整体发展需要为驱动,准确把握社会环境在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语境中的互相映衬和内在规律,在对文化的选择与过滤、传承与创造、引领与渗透的实践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行为主体的自信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者的努力。因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在主义这个看家本领,不断激活学科建设者的内在自省和理论自觉,并最终转化推动学科发展的实践力量和主动作为。第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文化场域。任何一门学科在建立和发展的制度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一定学科文化的产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渗透于学科的知识、人和组织机构之中, 具体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比如特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在精神文化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有高度的开放、包容、合作、共享意识,正确看待可能会出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需要向实质认同和实践追求方面转化,通过学科之间的开放与共享、人才培养交换机制的厘革、研究主体的多元组合、合作平台的有效创设等,搭建一种新的文化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创新。 总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行发展,既要展现学科建构上的整体性,又要把握学科关系上的平衡性,还要突出精神内核上的人文性。只有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本来,才能走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之未来;唯有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方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2]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肖朋,闻上.改革开放二十年大事记,第1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5] 孙友余,钱学森,费孝通,谭滔等.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6]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9]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 黄蓉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11]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韩文瑜,梅士伟.把握学科规律培育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14] 马志霞,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新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 [15]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6] 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6,(5).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