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14 16:5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14日 02 版 | 查看:1019次
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在教师。清华思政课能够经久不衰,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有一支长期形成的,老中青结合的,热爱思政课的教师队伍。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清华思政课教师研究和教学形成了8个字的风格:“情怀、求实、开放、学术”。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2011年,清华百周年校庆时,我写了一本《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30年》,凝练了几十年来对思政课教育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6个长期以来我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时间又过去了近10年,我们国家已进入新时代,艾四林这本《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方方面面,有理论,有实践;有理念,有措施;也有用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呈现的成果。
我从1956年入学到今天,已在清华学习、工作、生活了63年,对清华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厚情感已深深地融于我的血液中,伴随我走过了60多个春秋。40年的中国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与这几十年国家的改革相伴而行。这段历史,我是亲历者,也是践行者,想从我的经历中对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谈几点感受。
与时代同行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如果说,这些年我们在这个领域能有所成就的话,根本一条,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
今天中国已经崛起,逐步进入了世界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开始深深影响着世界。我们还面临着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一些西方有识之士,以中国崛起为背景,开始深刻反思自身。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已经问世。当前各国治理体系、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的调整与重构已经开始。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中国文化,独特的中国道路,需要我们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表述,以更好地回应现实问题,更好地影响世界。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思政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学生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政治社会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不直面这一现实,理论研究就是空中楼阁,教育就是无的放矢。清华在这个领域,能取得实效,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将“以学生为本”这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理念,作为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清华是在思政课中最早推行“研究型”教学的高校,其动因就在此。推行研究型教学,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他们将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和困惑,与教师共同探讨,在追求真理中启迪思想、陶冶人生,获得思想的升华。这样才可能逐步达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坚守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突出现实导向,不断创新多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时代对思政课教育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责任与情怀
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因素在教师。清华思政课能够经久不衰,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有一支长期形成的,老中青结合的,热爱思政课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无论条件多么困难,都始终如一,在这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着。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8个字的清华思政课教师研究和教学的风格:“情怀、求实、开放、学术”,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
情怀:我们这支教师队伍中的多数,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深知国家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深的爱,也有着深深的忧患,我们珍惜今天的一切,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是我们贯穿课程的灵魂。我们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体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真诚地交流沟通。政治也是有感性的,这种感性,体现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知,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求实: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在探讨问题、观察事物中,坚持避免筛选“信息”的价值观化,也就是把“求实”放在价值判断之上,先搞清“实”再进行价值判断。回顾历史,当我们违背实事求是的时候,社会就会停滞、动荡,甚至出现灾难。我们将它与今天的现实相结合,与同学分享,我们对当代社会与中国的认识所引起的学生的认同,让我们欣慰。
开放: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思政课。在课上、课下,我们不回避矛盾,不回避敏感尖锐的问题。同学看到老师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这样做的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术:也就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说服力,首先在于它的科学性,只有将理论讲深讲透,才会有效果。我们面对着的,是复杂的世界与中国,面对世界与中国复杂问题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看法,面对学生的各种困惑,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教师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呈现观察世界和中国的多维的视角,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识真理的途径。
重视与扶持
清华有长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历届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关怀、引导和扶持。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文科唯一保留了马列教研室,并先后从理工科毕业生中,抽调了30多位优秀毕业生来充实这支队伍。改革开放前,蒋南翔校长亲自给本科生讲哲学课,艾知生副书记当过马列教研室主任并亲自授课。粉碎“四人帮”后,高考恢复初期,时任清华校长的刘达同志和高忻同志都亲自给本科生讲过课。贺美英等同志担任书记期间,多次参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术和教学研讨会。多位校长和书记,还直接下基层,听老师们讲课,和老师交流讲课心得。陈希书记还形象地提出了一个“上坡下坡”的概念,比喻大学里的科研与教学动力的不同。他说,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上坡,必须要有一个推力。所以提出要特事特办,给予了各方面的扶持。
上述四方面,在当今,已不是什么大道理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已是常识。但是,“行”不易,坚持更难,我们必须有定力、敢担当,坚守我们的育人岗位,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永葆青春。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了十分重要的、系统的讲话,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深受其鼓舞。有了众多优秀中青年教员和广大的热爱思政课教育的老师的努力,我深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定会愈办愈好。对此我满怀信心。
(节选自作者为《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作序)
刘美珣(清华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