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9 21:35 | 来源:厦门网 2019-09-03 00:00 | 查看:794次
湖里区江头街道成立“江头好人公益团”,以榜样力量带动“好人文化”传遍鹭岛
20余位江头街道辖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参加活动。
文/本报记者 叶舒扬 陆晓凤 图/江头街道 提供
在他们之中,有人24年如一日资助近600名孤儿贫困生和孤寡老人,有人从一把剪刀开始为老人义务剪发12年,有人童年残疾却甘当义务交警扶助他人——他们就是来自湖里区江头街道的“江头好人”,现在,他们正聚集在同一面旗帜下发光发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近日,由江头街道主办的“榜样力量·照亮初心”暨江头好人“三关爱”网络公益活动,在“江源融厝”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张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游文晃、全国助人为乐好人赵亚娟、全国敬业奉献好人谢曲、全国自强模范谢启明等20余位江头街道辖区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齐聚一堂,现场宣布成立“江头好人公益团”。随后,他们前往厦门的几处地标性建筑和红色景点“打卡”,感受城市发展变化,传递榜样力量。
在江头,好人是一面精神大旗,让街区更有温度,让文明更具气质。江头好人公益团将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好人理念、好人精神,凝聚江头志愿服务力量,参与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各类活动,强化江头好人品牌,为湖里区建设高素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做贡献。
【打卡地标】
“江头好人”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公益团成员到“云上厦门”参观打卡,传播公益正能量。
上午时分,好人团团员们首先来到位于世茂大厦第55层的“云上厦门”。这会儿,薄雾尚未散去,太阳闪出万道金色光芒,从360°全景观海平台俯瞰厦门,新老市区美景尽收眼底。
“一望无际的大海,四通八达的桥梁,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令人陶醉的生态环境,如今的厦门真美,厦门的变化真大。”登高望远,美不胜收。看到美景,好人团团员们都十分激动,纷纷掏出手机合影留念。
随后,大家又驱车前往厦门市海堤纪念馆。建造跨海长堤,使厦门岛与大陆相连——一进入纪念馆,大家就被馆内的展品所吸引。在讲解员耐心又富有感情的讲解下,每一件展品、每一幅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家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梭到上个世纪50年代。团员们仔细地听着,拿起纸和笔,记下精彩的历史故事。
年轻小伙儿单膝跪地,高举斧头,一手抓着绳缆……在纪念馆的一角,一座雕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讲解员介绍,这是海堤青年曾亚碰在建造海堤时与敌人抗争时发生的一幕。听完讲解,好人团团员认真地看起了介绍资料。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集美,每天进岛内,都要从海堤上走过,不知道这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团员高碧华在此次的参访中收获不浅。参观过程中,她学到了不少以前没学过的知识。
住进高级宾馆般的房间、到桑拿房按摩舒压、找专家问诊咨询、去书画院学画练字,还能享受健身房、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种公共服务……在蔡塘金厝边,医养结合的中高端养老院,更是让团员们感受到厦门先进医疗养老服务。“跟想象中太不一样了,养老院跟宾馆一样,比家更热闹,比家更温馨,还能享受’五星级’的服务和设施。”不少团员感叹地说。
一趟走下来,好人团团员蔡淑珠告诉记者,参观地标性建筑、以及红色遗址,让自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厦门的变迁。能够和大家一起回味曾经的峥嵘岁月,学习了艰苦奋战、移山填海的“海堤精神”,更是体会到了特区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现在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己以后更要发挥榜样力量,为湖里城区建设添砖加瓦。”
【传扬风尚】
向上向善之风催生“江头好人”多
江头好人公益团团长游文晃(左)从全国道德模范张辉(右)手中接过旗帜。
一个上午的时间,江头好人公益团的旗帜随风飘扬。“江头好人”四个字总是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江头街道共有75人次荣获国家、省、市、区各级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荣誉。其中区级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24人次,市级道德模范19人次,省级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16人次,国家级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16人次,数量之多,为厦门之最。人们不禁要问,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什么能够成为培育“好人”的热土?
“今天我们取得的这些荣誉,与这些年来街道领导的鼓励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一次江头街道举办的全国文明家庭分享会上,游文晃揭开了“江头好人多”的第一个秘密。一直以来,江头街道就注重文明的养成,通过搭建平台等系列举措,帮助江头好人们抱团向善,形成强大合力。这里每年都有对困难群众的各种帮扶活动,覆盖所有人群的温暖,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抱团向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江头街道,好人榜样的力量正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江头社区的林秀琼,在丈夫辞世后,勤俭持家,教育女儿,孝顺母亲,还一心报答社会,十几年来坚持献血;园山社区的吴长征,为了能更好地照顾90多岁的老母亲,和妻子关闭了经营十几年的店铺,同时热心公益;吕厝社区的沈学忠,退休后和妻子一起,参加居住小区管理,帮助邻里排忧解难……一个又一个文明家庭的积淀与支撑,让“江头好人”的能量格外有力。
从一两位榜样,到一两户家庭,再到一两个社区、一整片街区——也许,江头好人多本没有秘密,挺身而出、默默奉献的人多了,就成了气候。正是街道干部职工、志愿者和千千万万家庭的努力,让江头好人频出,让乐于奉献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江头好人公益团的成立,这面旗帜必将让互助互爱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江头好人加入其中。
【人物风采】
游文晃
以爱之名 助学助老24年
他叫游文晃,是居住在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更多的人则亲切称呼他“游爸爸”“游好人”,他的捐助改变了595位孤儿贫困生和孤寡老人的命运。
这位初心不改、24年如一日的“平民慈善家”曾是一名军人,转业后不幸在一次火灾扑救中负伤致残。生活上的挫折没有改变他助人为乐的初心。从1996年起,游文晃开始资助孤儿和贫困生。此外,他还在厦门、连城、永定、仙游设立四个“游好人春蕾班”,为170名贫困生送上温暖。
投身慈善的时间长了,游文晃有时也会听到“杂音”。家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捐给别人?他带着家人们来到了闽西的偏远山区。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就着盐巴吃一顿饭的孩子,见到了破破烂烂的学校,见到了少年眼中求学的渴望。那之后,游文晃的儿子每年都会将压岁钱和打工挣的钱,捐助给贫困儿童。
努力终有回报,游文晃捐助的贫困学生中,已经有43人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孩子们更是以感恩的心用行动回报社会,个个争当志愿者——在弘爱医院工作的张丽就是其中一员,她不怕脏不怕累,视老人如亲人,先后被评为“厦门市道德模范”“福建好人榜”好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
在游文晃的带动和倡议下,企业协会、爱心人士、退伍老兵、农民兄弟、台资企业纷纷加入到慈善行列。随着江头好人公益团的成立,他愿以此为阵地将江头的公益扩散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江头的“好人”文化,让公益落到实处。
谢启明
身残志坚 为“残友”成立创业平台
谢启明是三明市清流县嵩口镇联和村人。9岁那年,大货车夺走了他的右腿。高职毕业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找工作屡屡被拒。之后他开起小饭馆、卖竹子,什么活赚钱,他就干什么。
1997年夏天,他带着借来的100元来到厦门。卖水、摆地摊、收旧手机……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奋斗下,谢启明在厦门岛内买了房子、开了公司,儿子也考上了研究生。
厦门给予他温暖,他也在思考,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去年,他成为湖里区的一名义务交警。他说,他要用一条左腿和一根拐杖,维护好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
做义务交警期间,谢启明结识了不少残疾人朋友,他深知残疾人找工作的不易。“他们不仅要走出家门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得到一份工作,找回自身价值。”2016年6月份,他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康复、创业相结合的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中途之家”,为“残友”提供创业平台。“中途之家”至今已接待了3200多位伤友,帮助70多名“残友”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谢启明眼中,在厦门的22年时光里有太多好心人帮助过他,他也要竭尽所能回报社会。“不管生意有多忙,只要义务交警和’中途之家’的工作还需要我,我都愿意做下去。”
谢启明说,接下来他将借助江头好人公益团平台,扩大服务项目和规模,增加残疾人日间托养的项目,帮助到更多的残友。
赵亚娟
一把剪刀 十年打造爱心团队
一个淳朴的念头,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拿起就放不下了。2007年,赵亚娟住进了湖里区的金尚社区。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她得知社区一些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很难出门理一次发后,便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可以免费上门帮有需要的老人理发。
从此,在社区的支持下,她利用晚上下班以及周末,甚至出门买菜的间隙,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理发。
“成立团队,才能服务更多人。”2010年,赵亚娟通过《厦门日报》向社会招募为老人理发的志愿者。很快就有7人打电话给她。随后,他们成立了一支服务队——久久爱心团队。团队的服务范围从社区扩大到了养老院、福利院。
随着团队扩大,赵亚娟走上街头,寻找愿意加入志愿服务的商家。在她的奔走之下,愿意合作的商家接连出现,越来越多的连锁美发店加入了久久爱心团队。如今,“久久爱心”团队已有两百多名志愿者,十二年来志愿理发数十万人次,先后有一百多家理发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服务区域早已跨越湖里。
曾有人问她,给老人义务理发不过是给老人省了一点钱,而许多老人并不缺钱,志愿者这么辛苦意义大吗?她回答说,做志愿服务看似帮助他人,其实是让自己成长的非常好的平台。
在赵亚娟眼中,做志愿服务的初心,就是挖掘每个人心中的善意。接下来,她将通过江头好人公益团平台,凝聚起更多志同道合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