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突出了什么 加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9-03 08:5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15版 | 查看:718次

新的统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梳理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脉络,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新教材也加强了法治教育内容,着力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还加强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具体而言,新教材有以下几大特点: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贯穿教材的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教材不仅首次在高中阶段设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作为必修1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的4册教材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则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说必修1、2、3册是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主,那么必修4则以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主要目标。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哲学与文化》主要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教材讲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阐明正确观点,也批判错误思潮,立场更加鲜明。从建设的角度看,整套教材采取系统阐述和灵活多样结合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坚定文化自信。整套教材采取融入渗透方式,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名言、事迹,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悟和理解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艰苦奋斗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教材也旗帜鲜明地对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了批判,如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文化复古主义”“普世价值论”“全盘西化论”“文明冲突论”等方面的内容。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倡导议题式教学和活动型课程。学科内容采取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方式呈现,学科内容的展开方式往往采取一系列活动的结构化的设计。为此,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二是强调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强调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和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三是倡导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综合分析;四是倡导开展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凸显了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育人价值。新教材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有机地整合为课程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一炉,并且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描述了可行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新教材的使用,能有效解决知识与能力、学科与育人、工具与理念的分割状态,避免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及社会实践能力脱节的现象。

  (作者:韩震,系国家教材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