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3 19:2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3日 14版 | 查看:697次
正在讲课的乒乓球冠军教练陈彬。光明图片
编者按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活起来”不容易,思政课教师要扛起的责任沉甸甸。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介绍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堂,可以看到,精心上好思政课,创新的种子正在课堂内外生根发芽。今天我们一起“上”的又是一堂不一样的思政课——上海体育学院“冠军思政课”——看体育与德育的结合,能激发怎样的超燃能量。
“中国乒乓球获得冠军的‘秘诀’是什么?”在上海乒博馆的“冠军堂”,一堂特殊的“冠军思政课”正在进行。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教练、中国乒乓球学院教师陈彬侃侃而谈。
课堂上的学生,有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有黄浦区三所学校的中学生,甚至还有来馆参观的市民“顺路”加入。
“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是上海体育学院的校训。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注重专业特点,紧抓体育特色,把体育所蕴含的优秀德育资源转化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力量,形成了一批思政特色项目。“冠军思政课”是学院的一次主动创新,馆课融合,打造“行进中的课堂”,大中小幼全受益,也是学院体育德育理念的又一次实践。
拓展教学场景
推进馆课融合,打造“行进中的课堂”
国际博物馆日那一天,上海体育学院博物馆里很热闹。5名上体思政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展区当中,结合着馆内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藏品,向150余名大中小学生讲授国乒不懈攀登的冠军之路。
“这本书是在55年前,根据徐寅生为国家女队讲解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讲话整理而来的。书中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一种发展的和整体的眼光以及浓烈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国乒能够走向辉煌的思想和精神渊源。”上海体育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于永超循序善诱。说话间,学生们将小脑袋挨得更近了,围绕着名为《关于如何打乒乓》的书凑成了一个圈。
在上海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引领下,上海体育学院积极推动优质办学资源和特色育人要素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渗透,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着力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018年,学校打造由思政课教师、乒乓球专业课教师和教练员共同组成的国球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团队,课程内容包括《国球与中国智慧》《国球与中国精神》《国球与中国道路》《国球与中国外交》《国球与中国制造》等主题。
此次“冠军思政课”是对“国球思政课”的一次深化拓展。在教学场景中探索“馆课融合”的教学方式,打造“行进中的课堂”,让学生们得到沉浸式的体验,并尝试拓展教学场景,使教学融入生动的历史与文化殿堂,这对参与其中的师生来说,更是进行了一次主动的学习。上外附属大境中学高一学生杨敏说,“在博物馆上思政课,和坐在教室里不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新奇的感觉。”“这次‘冠军思政课’选在世界博物馆日,有机融合了上体的博物馆资源,既彰显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提升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敖天颖说,“对我自己而言,讲好这次特别的思政课也有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博物馆现场教学的把控,其次是除了本校大学生,还要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授课。但我还是觉得,沉浸在这样的教学场域中,使我更加感受到了思政课的魅力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
拓展供给主体
善用榜样的力量,领悟冠军精神
陈彬曾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丁宁的主管教练。近40年的执教生涯,使他对“国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到的感受。
“中国乒乓球获得冠军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最核心的就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每一个人,都把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放在第一位。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包括两个主导思想,第一个是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个是集体主义精神。”坦诚、质朴,陈彬教练的讲演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结合自己在国家队亲身经历的往事,讲述着奥运冠军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越是这样的朴实无华,越是铿锵有力、直抵人心。
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说起了感受,大同中学高一学生屠均奕这样评价这节思政课,“老师说的国乒与中国精神让我感触很深,对这些奋力拼搏的运动员特别敬佩,他们身上有很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发挥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程供给主体,学院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为契机,先后邀请了许海峰、杨阳、姚明、阎森、邹市明、谢军、孙杨等运动员和教练员走进思政课堂,分享体育故事和体育精神,推动“讲体育”与“讲德育”结合,“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用体育人顽强拼搏、敢于胜利、为国争光的事迹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崟表示,“冠军思政课”将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政课中由学习的参与者向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转变。
拓展教学模式
贯通体育德育,大中小幼同受益
“我们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准备了两条不同的学习线路,教师们的上课内容也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调整,希望积极对接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面向社会有效推进以体育人、以体育德。”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匡淑平解释了“冠军思政课”体育德育一体贯通,大中小幼共同受益的初衷。
因材施教,探索生动活泼、深入大众、嵌入生活的体育德育,推动三全育人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体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溢出效应。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上海体育学院以思政课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为辐射,构建课程育人体系,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教育和引导学生们增强四个自信。目前已形成了国球思政系列课程,利用国际乒联(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探索馆课融合教学模式。依托羽毛球学院、篮球学院等项目学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精神,开展各类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正能量的冠军思政课。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中华武德课程,依托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建设,培育“纯洁干净”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文化博览馆和校园景观为平台,开掘体育史和校史特色德育课程,传承“体育强则中国强”的责任担当。
接下来,上海体育学院还将结合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大力开发中华武术道德等具有示范价值的校本特色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内容鲜活的思政课程体系,培育更多课程思政名师团队,着力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探索生动活泼、融入社区、嵌入生活的课程模式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面向社会的以体育人、以体育德。
(本报记者 曹继军 孟歆迪)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