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信仰走上思政课讲台

发布时间:2019-07-13 20:5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3日 04版 | 查看:777次

在华东师范大学,闫方洁的课很有吸引力——生动、活泼又洋溢着理性和智慧,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高校思政讲台,闫方洁一站就是十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她也讲了十年。十年来,她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站稳讲台,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赢得了学生喜爱。

用热点解读理论

  “同学们看过纪录片《塑料海洋》吗?”闫方洁的课堂以看似随意的闲聊开始。

  “看过!非常触目惊心!没想到即使潜入海底最深处,依旧可以发现塑料!”讲台下立刻有学生响应。

  “那么我问大家,从中思考到了什么?”闫老师在众多求知的目光下继续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中,资本增殖的需求是无边界的,这必然导致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反生态性’。这便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浅入”而“深出”,从同学们熟悉的日常叙事入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把同学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马克思主义拉回到大家的身边。

  “人工智能和自由”“时尚的本质与消费逻辑”“美国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外卖小哥与劳动价值论”……同学们说,闫老师的课深深地扎进社会热点、扎入“我们身边”,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让大家乐意“抬头”。

在直面问题中“以理服人”

  不回避问题,以理服人。这是闫方洁的思政课面对问题的态度。

  “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在几乎同时期东欧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也纷纷下台”,闫方洁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关于苏东剧变的视频。之后,她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观点——“波兰学者沙夫提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犯了‘原罪’——在还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主客观条件的社会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紧接着,她严肃地说:“我们不认同沙夫的这一观点,但是他的话却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社会主义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艰巨性问题,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从规律中获得力量。”

  “共产主义是否遥遥无期?”“共产主义高估了人性吗?”闫方洁的课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重大问题、不逃避疑难问题、不省略根本问题;勇于立言、敢于定论,用有理有据的论证直击学生的困惑点。

  以理服人的课堂受到学生好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余沐洋同学这样评价闫老师的课堂:“她能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引人入胜,引发大家对现代性危机的警觉与反思,一手调和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

  闫方洁认为,真理能产生最深沉和持久的吸引力。大学的思政课,就是要跟学生讲清楚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正确性,做到以理服人。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不带偏见地客观评价中国,都会承认中国近些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的整体是向上的而不是颓废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直面学生问题的基础,更构成了我们理直气壮回答学生问题的底气。

要做到真信、真懂、真爱

  闫方洁告诉记者:“在我看来,提升教学吸引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思政课老师必须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同时还要能准确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本质,只有做到真信、真懂、真爱,才能上好思政课。”

  闫方洁主要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曾获上海市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等称号,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2018年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些教学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学术上的精深钻研、教学上的用心设计,更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神圣的使命感。

  闫方洁说,自己确实很爱教学,但是从未因此降低对科研的要求,而是要以学术科研支撑教学,以一流成果提升教学质量。自工作以来,闫方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课题1项,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译著1部。

  闫方洁说,当代大学生是十分需要“解渴”的,老师们只有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只有真爱学生,才能担负起成为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神圣使命。

    (本报记者 孟歆迪 曹继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