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8 11:21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06版 | 查看:813次
【知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应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以铸魂育人为核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须着力在育好新人、建好队伍、讲好课程上下功夫。
办好思政课根本在育人。我国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须通过思政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明确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要求,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指明了方向。应促进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不断提升,特别是系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切实学深学透、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津大学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分专题集体备课方式加强集中学习研讨,促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追求深、精、实、新。
办好思政课基础在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是思政课建设的首要要求,须坚持“八个统一”的要求,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进”到“深”上着力,在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上着力,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回应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困惑,用真信、真知、真情讲好各门课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高校来讲,应特别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问题,推进思政课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所有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以教师队伍为基础,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高校教师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须常抓不懈,引导教师将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根据教师队伍实际,不断完善细化师德评价考核监督制度体系,做好教师教育培训,将师德要求贯穿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弘扬优秀师德文化,深入挖掘老一辈教师为人为师为学的感人事迹,加强身边典型选树,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努力形成敬业爱生的浓厚氛围。天津大学明确提出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连续20年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杰出青年教师等评选,涌现了一大批敬业爱生的先进典型。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育人是一门学问,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完成好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锻炼。应把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摆在重要位置,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天津大学建立了面向教师发展过程的育人能力培养体系,比如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了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师德师风典型教育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初期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快速提升。
明确全员育人责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基础,如何将全员育人要求落细落小落实,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强化全员的育人责任意识,让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作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第一职责,成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全员育人责任是和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息息相关的,须在强化全员育人导向的基础上,分类确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的育人职责,形成育人职责体系,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为不同岗位的人员提供做好育人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作各个方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应围绕学生成长,努力在协同上下功夫,构建协同机制,创新育人的载体。
围绕学生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应主动深入学生、关注学生,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把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心关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探索用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和活动方式引导和感染他们,把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对高水平教学的支撑作用,通过科研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主动面向学生思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积极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关心关切,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坚持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让思想政治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协同,学校在注重加强引导和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创新育人载体。实现“三全育人”,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载体上。应主动创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载体,推动各项工作育人功能落到实处。天津大学目前正在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文化平台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建设、本科生创新创想大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多个工作载体,通过从思想、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着力,系统提升各类育人载体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提升育人的实效。
以评价机制为导向,探索科学评价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要面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把握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形成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把育人作为评价导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育人作为根本导向。关注学生思想成长,把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首要标准。关注学生成长体验,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构建融入式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学生成长的过程,才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也要同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融入教育教学评价,将学生的思想状况、成长体验、学习收获、指导帮扶等纳入教育教学评估内容。融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切实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融入教师队伍的发展评价,突出各个岗位育人责任要求,引导教师更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融入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
探索多维度评价方法。建立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探索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自我评估、自我诊断为主,形成常态化责任落实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时,通过外部评价来促进对存在问题的诊断和分析,促进持续性改进和提升。探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着力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运用,更好把握趋势性规律性的问题。探索整体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共性内容和问题的整体性评价,又要注重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结合师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设计,以得到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判断。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在推动落实上下功夫,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天津大学将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具有天大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家俊,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