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 话语有讲究(2图)

发布时间:2019-06-18 09:0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14版 | 查看:777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思政课堂。光明图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光明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这一关键课程该如何去讲、如何讲好,值得我们持续探讨,不断摸索。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信息内容的海量化、碎片化对教育者的话语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多样化诉求、拓展青年大学生思维理解的“接受域”、消弭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鸿沟”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形式,固态化、抽象化和规范化表达的理论话语较多,理论色彩较浓,思想性较强。如果不进行话语转化,直接以学术化表达的理论话语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就容易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减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气不足。为此,必须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的转化,着力当好教育对象的“翻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气和话语魅力。

  一是要结合丰富鲜活的现实生活阐释抽象理论。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现实’,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实际上,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与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现实生活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才构成了延绵不绝、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一旦离开了这一现实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大量的社会生活中搜集大众化教育的素材和题材,将抽象理论所蕴含的大道理渗透在鲜活真实的生活事例中,使原本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的话语方式变得形象、直观、具体,展示出解读现实、解读生活的强大动力和鲜活魅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真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作用。

  二是要以个体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价值建构。毛泽东说,“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从理论到理论的工具化施教方式,避免应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进行说理,而是要采用教育对象熟知的话语内容解释专业的学术思想、科学理论,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教育对象个体的具体经历相结合,使具有工具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需要与个人生活体验,帮助解决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问题,为教育对象接受抽象的思想道德规范并自觉内化为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提供动力。

  三是要以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理论话语书面化的表达方式,以句式简短、相对灵活、现场感强的口语化语言,将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愿意听、能听懂的家常话语、通俗话语,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曲高和寡”的现象,进一步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使教育对象人人能理解、人人能传播,真正做到让教育对象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从传统话语向时代话语转换

  随着社会的剧变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诸如新媒体中的网络话语,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商务话语,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公共话语等形成多元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控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以异质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传统的、抽象的、普遍的、纯粹意识的话语体系基础上,融入现代新型话语内容和形式,以表达新的体验并能够解释社会变迁。

  要建设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近年来,一些高校以移动互联发展为契机探索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学平台,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用教学平台是解决课堂学生数量大、讨论问题难的有效探索。平台通过移动通信和数字多媒体协同创新的模式推进全员同步互动模式的实现,形式上丰富了“弹幕”“点赞”等网络话语,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起来,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强化了课堂互动,同时提供了平时成绩考核的量化数据依据,为探索更加科学化的学生课程考核模式创造了条件。

  要恰当运用新型网络话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辨别、分析、判断当代网络流行话语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态度立场,找到教材话语同网络流行话语之间的结合点、共通点,主动学习、吸收和借鉴网络话语开放性、平民性和拼贴性等优点,对教材话语进行重新“网络编码”,将网络话语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打造青年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

  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视觉化表达。依托新兴教学技术平台,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语言象征符号,把学术化表达的教材话语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内容,转化为声音和视觉图像来表达和传递,以契合教育对象对声音和视觉图像的心理偏好,激发教育对象的逻辑思维想象力,通过强化教育对象的视觉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然,我们应注意规避过分注重“感性快感”和“眼球效应”所催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异变”及“感性转向”,不能一味为了寻求关注度、提升接受度,而不加分析地将网络段子当作教育的论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走向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

从单向话语向互动话语转换

  传统政治说教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来承担。实际上,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中介,意义在于沟通和交流,促进参与者各方与世界发生联系,通过“理解”这种“行为合作化机制”,达成共识而促成理性的信任,使个人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由独白劝导性的单向话语表达方式转向平等互动的教学话语,着力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

  要营造和谐、平等的话语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教育对象看作平等的话语主体,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改变“你应该这样做”“你最好那样做”的单向劝告、单纯训导的话语表达,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内心疑惑和个体差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控制者、支配者向真诚平等的对话者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消除身份的藩篱,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心理建设前提。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意愿。教育者要认真听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自身道德行为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使教育对象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者要站在对方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以贴近教育对象生活的话语与之展开对话,为大学生提供可资信服的道德论据,通过思想的碰触、意见的交换、心灵的融合,一步步启发教育对象自我觉悟与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自己想明白”而非教师“自己讲明白”,以培养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之自觉感知真理、领悟真理。

  要融注真诚的情感。讲理从来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要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被打动,就必须使其在情感上受感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表情、姿势、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将话语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以聊天式、谈心式的亲近话语,给予教育对象积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达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教育效果。

  (作者:黄传慧,系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