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发布时间:2019-04-05 23:45 | 来源:光明网 2019-03-28 17:18 | 查看:925次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怀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得好不好,能否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要上好这门课,最为重要是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实践。

  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是思政课办好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可以看出,思政课不是单纯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是一门具有政治立场、政治任务和承载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融合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为一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程。

  定位决定方位,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对课程定位的准确把握,对教师自身肩负的道义使命、政治使命、道德责任和榜样责任的深刻认识,才能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在课堂上讲得理直气壮,做到“政治要强”和“情怀要深”,才能真正把思政课办好。

  思政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萃取转化,是思政课办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把课程内容中深刻理解,在感悟中把真善美汲取出来,转化为自己语言、生动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指引和启发学生,给与他们人生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为此,思政课教师要聚焦课程内容的转化,使思政课内容植根于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各类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文化,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课程内容的创造性萃取转化,才能把课程讲得“活”、讲得“火”,才能达到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堂目标。

  内容决定形式,思政课教师要透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要“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的要求,运用自己把抽象性、理论化的课程内容,努力深入思考、转化萃取为鲜活案例、生动语言、通俗概念等“接地气”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真正把思政课办好。

  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教法的多元创新,是思政课办好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方法论视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向度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需要结合互联网+教育新趋势,积极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兴趣和活跃度。

  对象决定教法,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低头族”、教师“独角戏”等现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尤其充分新媒体、公共课、微课等教育方式,积极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和挑战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师生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把思政课办好。

  总之,“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思政课程的鲜明政治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萃取转化,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具备政治强、有信仰、满情怀、思维新、自律严、人格正的综合素质,才能人格感召、潜移默化,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把思政课办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