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4 12:27 | 来源:青海民政信息网 2013-07-05 | 查看:1828次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彰显人性光辉、实现公平正义的阳光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卫书记在中共青海省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了一句“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彰显人性光辉、实现公平正义的阳光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卫书记在中共青海省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了一句“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虽然是一句话,但意义深刻,对慈善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通读全文,不论是大会主题,还是“三区“建设,或者三大历史任务,都反映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两新建设无不包涵着和谐、文明、进步的实质要求。而这一实质要求与慈善事业密不可分。和谐文明体现慈善,慈善又促进和谐文明建设.今后五年,强卫书记的报告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号角已经吹响,青海又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进程中,慈善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青海的各级慈善组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参与和推动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为“新青海、新生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更大的作用,青海的慈善事业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共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的主旨报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青海两个"先行区.一个示范区"推动和谐青海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在推动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青海的慈善工作也有了较大发展,省慈善会成立十多年来本着"扶弱助残、扶贫济困,扶老助孤,帮学助教,灾难救助,服务弱势群体"为宗旨.先后实施了七大系列18个重点项目,累计接收社会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3亿多元.受益人口达84.15万人.特别是玉树4.14强烈地震后,省慈善会积极作为,接收,筹募善款,物资,累计接收捐赠资金274609.26万元,各类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8590.6万元.灾后为灾区受灾群众发放定向生活救助和定向援助款10321.9万元.对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40个.充分发挥了慈善功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把青海的慈善工作放在全国慈善事业发展大局尤其是与东部发达省市比,无论从慈善理念的普及、发展环境,还是从社会救助能力讲,是无法比较的.尤其是在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个人认为,青海的慈善事业要有长足发展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大力宣传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慈善事业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生改善的必要补充。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民生改善,慈善事业必不可少,它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我们党的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明确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一次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运用多种媒体搞好宣传引导。要积极争取网络、报刊、电视、微博、手机短信等媒体的支持,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重点介绍慈善典型事例、慈善爱心人士、受捐助对象的感人事迹,(玉树地震后有很多慈善感人的事迹,但是我们的宣传报道很少)形成一种榜样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氛围,鼓励激发更多的捐赠行为,弘扬“慈善光荣,助人为乐”的新风正气,扩大慈善影响力和覆盖面。虽然省慈善会有自己的网站,但受人力财力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宣传力度微不足道,点机率很低,因此设想改进慈善网点建设,提升宣传功能,同时建立对媒体的激励机制。开展好“慈善好新闻奖”的评选,调动媒体关注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通过大力宣传和社会舆论培养人们的善心爱心、提升公众社会责任,倡导人们对善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使人人有仁爱之心,善行之举,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活动和救助行动中,思想会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受到慈善事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深深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增进对社会改革发展和国家政策调整的认同感,进而化解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社会差别带来的不平衡心理,防止矛盾激化。
二、
争取各级党政重视,合力共推慈善发展。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慈善要得到发展,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推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民生焦点,就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一是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省委十二大的指引下,按照“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重大举措,各级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人员要积极为党委政府缩小“三个差距”、解决民生难题、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出谋划策、拾遗补缺、分忧解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党委政府的关注、重视。二是将慈善文化纳入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慈善文化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三是建立慈善表彰的长效机制。形成慈善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表彰活动,对慈善捐赠企业、个人、单位和慈善志愿者、慈善新闻工作者、慈善工作者等方面的突出代表给予表彰奖励。四是争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文件,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各级慈善组织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鼓励和引导慈善行为。五是适时召开慈善大会。在年内或明年初适当时候召开省第四届慈善大会,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省慈善事业今后五年规划,以此推动各州、地(市)县慈善组织做好好相关活动,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分管领导主抓、业务指导部门主管、各级慈善组织主导、各界爱心人士和人民群众主推”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慈善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建全,社会关注”、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气候和氛围。
三、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社会公信度。公众信誉决定慈善事业的生命。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良好信誉是社会对慈善机构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目前在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有的慈善机构存在运行不规范和善款使用缺乏公共监管、投向不透明等问题,导致了慈善机构公信力以及对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组织动员能力不强,也降低和损害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最近两年,一些公益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引起媒体和公众异常的“关注”,比如“郭美美”事件,出现的一些争议和质疑,正说明了这个问题。慈善捐助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同样具有这种高尚精神,奉献自己的热心和真诚。不断提高慈善公信力和美誉度。信誉是慈善的生命,公信力的半点儿闪失对慈善而言都是致命的。一是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慈善工作者是播撒爱心的种子,是传承慈善理念的使者,是展示慈善光辉形象的窗口,其道德操守、言行举止关乎慈善的声誉和形象。要加强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务实透明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慈善工作岗位的重要和神圣,自觉捍卫社会各界对慈善工作的尊重和褒奖,对于爱心企业和个人的拳拳爱心和涓涓暖流,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私心杂念、功利主义倾向来玷污、亵渎。二是加强行业自律。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机构自律准则和公约,规范慈善机构和工作人员从业行为,建立健全慈善行业评估、慈善项目绩效评估、捐赠信息统计披露、慈善机构财务公开等制度,做到筹募方式、接受捐赠款项、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审批程序、捐赠款物使用情况、对爱心企业及人士回报方式、财务审计情况等八公开,不断加强行业自律。特别是要依法严格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原则,及时发布慈善工作动态和款物来源、投向等信息,真正做到接收的每一笔善款、物资都要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公开,每一个救助项目都严格遵循程序和规定,做到捐赠物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信于民。三是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法律是慈善活动的底线,监督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民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对慈善组织及其行为依法进行统一监管,对捐赠款物使用和慈善项目运行进行不定期检查;另一方面,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及捐赠者代表担任慈善监督员,随时对资金、物资筹集和使用进行监督,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审计、监督并将结果及时公布,以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制约来规范慈善行为。
我省的慈善事业只要领导重视、加强舆论宣传、慈善组织强化自身建设,做到公开透明、增强社会公信度,相信我省的慈善事业将会在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