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01 21:51 | 来源:开封网 2017-08-02 06:55 | 查看:2512次
工作中的秦朔
生活中的秦朔
秦朔 本版图片均由被采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从担任《南风窗》总编辑到辞职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再到辞职发起创立自媒体品牌“秦朔朋友圈”……秦朔就像一位不屈的“斗士”,一次次归零,又一次次从零到一。虽然每一次起点的平台不一样,每一次起点的高度更不一样,但他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和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思考始终未变。熟悉秦朔的人称赞他“胸中有情怀”,而他自己则更愿意脚踏实地,用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洞察力,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7月15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这位从开封走出去的独立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秦朔给人的印象是平实而低调,理性而有激情,才思敏捷。
“成长不可无书”
1968年12月,秦朔出生于开封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他最大的喜好是读书,他曾说过“成长不可无书”,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父母都爱看书,父母经常拿回家的都是《新华文摘》《收获》《十月》这类文学读物,受他们的影响,秦朔从小就喜欢读书。哪怕去别人家做客,他也会在旁边安安静静地捧着本书看。他非常赞同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在那个时代,父母大都不太希望孩子学文科,奉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维。秦朔在河南大学附中读高中时数学成绩非常好,所以父母更希望他大学能继续学数学。但从高二起,除了看报纸和文学期刊外,他还喜欢上了《读书》杂志和刘再复主编的《文学评论》,读了很多“文学即人学”的论文,人的意识、人的权利、人的尊严就从那时起烙进了他的生命。秦朔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人文的气质,所以他还是毅然选择了文科,最终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秦朔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最用功的学生,是班里的学霸,拿了4年的一等奖学金,也是第一个拿《人民日报》奖学金的。大学期间,他待在图书馆的时间最多,看的书也很杂。但他并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活跃、兴趣广泛,不仅是新闻学院辩论队的成员,还是经哲学社的积极分子。
因成绩优异,秦朔原本有机会被保送研究生,但因为女朋友当时在中山医科大学读书,加上他想去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南方看看,于是便放弃了保研投奔爱情去了南方。
“最具责任感的新锐人物”
因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知识分子的典型特点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深层思考,内心深处对公平、公正的呼唤。这一切都在秦朔的身上表露无遗。
1990年,22岁的秦朔加入《南风窗》,29岁时担任总编辑,是当时最年轻的杂志主编。早期《南风窗》凭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造就了杂志的无限风光,后随着广东不再一枝独秀而有所沉寂。秦朔开始着手改版,将《南风窗》转型为“成功型、潮流型、学习型”杂志。1998年3月,又进一步拓展为“聚焦政经 相约成功”的办刊定位,立志“主流”的《南风窗》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国内首次鲜明提出“聚焦政经”的概念,并正式提出做“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口号。在秦朔的主持下,改版后的《南风窗》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政经报道,从而形成了大气、大胆、全面的刊物特色,使《南风窗》快速成长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新闻杂志,在中国新闻界引导了一股“政经之风”,被称为中国“聚焦政经”的新闻标杆。秦朔操持的这次《南风窗》改版,被称为《南风窗》的“二次创业”。
曾经有不少人说秦朔29岁就是正处级,又有副高职称,今后的仕途一片光明,而他却要独立表达,这也面临着风险。“当不成总编辑,我去当个编辑,当不成编辑,我去当一个自由撰稿人。万一自由撰稿人都不能做的时候,就到企业去打一份工,自食其力。”这种思想决定了他要拥有表达的个性和深度,这也决定了《南风窗》充满理性与责任感的性格。
秦朔的坚持不懈让这份当年看起来像市场化了的党政报刊,逐渐成为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并在持续散发着它的影响力。它所涵盖政经评论、热点分析、改革走向、百姓呼声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社会某些精英分子的必读之选。2000年,秦朔因此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当时入选的媒体人只有3人。2002年,在由湖南卫视“新青年”、新浪网、《北京青年报》联合评选的“中国十大新锐人物”中,他被评为“最具责任感的新锐人物”。
源于“单靠《南风窗》实现媒体梦不太现实,而内心里又不甘守着一本半月刊了事”,加上受沈颢、刘洲伟离开《南方周末》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启发,2004年11月,秦朔撮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上海文广集团,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他离开《南风窗》北上出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作为中国第一张跨地区、跨媒体的全国性财经日报,它的出炉打破了广电与报业两大系统之间的界限,完成了跨媒体财经资讯传播平台的初步搭建,是中国传媒业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秦朔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把这份报纸办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他对《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首选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报纸相对应的百年大报”“一张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日报”。
秦朔带领一帮有学识、行动能力强的热血青年,很快将这份报纸办得风生水起。后来,他担任第一财经的总经理,带领第一财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作为第一财经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第一财经日报》在财经报业市场的快速崛起也奠定了秦朔在中国财经新闻史上的地位。
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
2015年6月7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认为“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一时之间,秦朔离开《第一财经日报》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同一天,秦朔在新浪微博发出了他的声明:“谢谢晓波对财经媒体的关心。在新闻一线奋斗了25年后,我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秦朔的离开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47岁的他在选择离开市场化媒体后,选择了自媒体作为自己的新征程,踏上内容创业之路。
2015年10月16日,《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宣告“秦朔朋友圈Chin@Moments”正式上线。上线那天,在上海陆家嘴花旗大厦超级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秦朔朋友圈Chin@Moments”的广告,动情画面和温情广告语吸引了无数观众。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联想的柳传志等一大波商界领袖、理论界专家都发来文字贺词或视频祝贺。
为什么要辞职创业?秦朔在《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中透露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作为一个60后,秦朔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全过程。无论传奇辉煌还是困难挑战,无论向上提升的力量还是向下沉沦的景象,这波澜壮阔的时代都让他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好奇心。他想把他所感知到的时代温度和脉动好好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个人视角。他萌发了从商业文明角度切入,做一些更为长远的研究与著述的想法,于是有了第三次创业之作“秦朔朋友圈”的诞生。正如金立集团副总裁俞雷在微博上说的那样:“无论是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还是从看门狗到张江男,他依然是充满着家国情怀的秦朔。”
“秦朔朋友圈”的英文是Chin@ Moments,这个英文是秦朔团队中的一个85后想到的,秦朔非常喜欢,不仅因为“Chin”是“秦”的意思,“@”代表“互联网”,还因为它有“中国时刻”的意思。所以,他把“秦朔朋友圈”的理念确定为“记录中国时刻 推动商业文明”,希望中国时刻也是文明时刻。打开手机,在“订阅号”里点开“秦朔朋友圈”,秦朔的采访、秦朔的大块文章、秦朔的视频脱口秀,热点新闻后秦朔快速跟进的深度挖掘……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一览无余。许多采访都是他亲自去做的。秦朔像一名一线的出镜记者一样挂着采访证,手持话筒介绍最前沿的信息。对未来,秦朔坚持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上,将“秦朔朋友圈”打造成为一个“研究驱动型”自媒体品牌。
除了坐拥几百万粉丝的“秦朔朋友圈”外,秦朔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与他的“文人”标签相比,秦朔更愿意担当起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这一角色。他坚信,中国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市场上还存在着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所带来的希望,“永远在我们肩上”。秦朔认为,商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是用和平交换的方法把人类的欲望导入一个文明轨道。而中国今天面临的商业文明困顿,既有中国的特殊性,如过于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也有全球的普遍性,就是金钱原则无节制地扩张。因此,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注定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自我超越过程。收录了秦朔近一年的商业文明研究和政经观察评论文章的《文明寻思录》第一辑出版时,柳传志、张瑞敏、马明哲、马化腾、丁磊、刘强东等著名企业家都给予了好评和推荐。
改变的是在传媒江湖的位置,不变的是他的文人气质和理想情怀。如今,秦朔在喜马拉雅FM开设了300期重型大课——《秦朔书院:中美商业文明传奇》,从7月7日开讲,先讲美国从1607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居留点开始,一直到今天雄踞世界公司市值排行榜前列的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脸谱的“双创”400年,再讲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为家乡的发展一起努力
从1968年出生到1986年考上上海复旦大学,这段时间是秦朔在开封待得最长的时间。此后他虽然在外地读书、工作,但也经常回家看看,也一直关注着开封的发展。
2011年3月10日,秦朔应邀回家乡开封为党政干部作《“转”与“创”》的报告,积极为开封发展出谋划策。随后的3月12日,秦朔在新浪上连发7条微博,探讨“龙起中原向何方”,引起众多网友“围观”。短短140字的微博背后,是对家乡崛起的深切期待。
2016年2月15日,秦朔在他的“秦朔朋友圈”发表9000多字的长文《北宋时的开封,是一种怎样的繁荣?》,引发广泛关注。文章中,他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详细回顾了开封的悠久历史、发展变迁、经验教训。他说:“我的家乡应该永远无法重现北宋年间‘汴京富丽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的风采,但风从东方来,未来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城市可能是中国的上海,而且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会像今天的美国那样拥有十几座世界性城市。即使经济上如此不起眼的开封,在整个中原经济崛起、大郑州崛起、郑汴一体化的背景下,假以时日,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名城,并作为大郑汴的一部分跻身世界性城市,又岂能说只是妄想?”在文章最后,他写道:“我的故乡,想到你的历史,我只愿把责任放在今天,放在自己肩上。”
2016年10月18日,汴商联合会召开选举大会,秦朔当选常务副会长。今年4月,市工商联主席、汴商联合会执行会长朱太忠一行赴上海拜访秦朔,他当即同奇瑞汽车集团董事长尹同跃通电话,积极促进奇瑞汽车同开封的进一步战略合作。
这几年,秦朔回家乡的次数明显增多,家乡的变化也让他非常惊喜。他说:“开封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和振兴,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