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南宁挚友记忆中的黄大年 执着而“另类”,有责任有担当(图)

发布时间:2018-01-13 21:57 | 来源:南宁新闻网 2017-05-25 04版 | 查看:4120次

  本报记者 陈蕾

  去年4月,黄大年(右)和蔡琼在南宁相聚,留下珍贵合影,这也是黄大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蔡琼供图)

  编前语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近日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而少有人知道,1958年8月生的他,出生于广西南宁。为此,记者探访了黄大年在南宁的一位多年同窗好友,为读者探寻这位战略科学家在广西的成长轨迹。

  讲台上,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蔡琼发现同桌竟在课本上画着老师的素描像,忍不住笑出声来。

  时光匆匆数十载,记忆中的老友越发鲜活真实,而那位偷偷画画的同桌便是广西南宁籍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于蔡琼而言,黄大年虽然离开了,但每每想起时仍感受到温暖,难以忘怀他的人格魅力。

  1 才华横溢的优等生

  1971年,广西罗城牛毕地矿局子弟学校。

  这是一所建在落后乡村里的全封闭寄宿学校,学生们按时起床、早操、学习、熄灯休息,空闲时间还得到地里种菜,自给自足。

  一日数学课上,黄大年时而专注地盯着老师,时而低头在课本上认真地涂写着。蔡琼发现原来黄大年竟在画老师的素描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蔡琼,你在笑什么?”老师停下讲课,未等蔡琼开口解释,黄大年在桌底踩了她一脚。“啊”蔡琼叫了一声。老师更为恼火,认为蔡琼态度不端正,不仅罚她站着上课,还点名表扬说:“你看看同桌黄大年,上课做笔记多认真。”

  课后,老师将两人留下问清缘由,小误会也随之化解。

  寄宿学校对同学们最大的考验是想家,他们往往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家一趟。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如同阳光下的树苗,努力朝着适宜的方向生长,而多才多艺的黄大年尤其突出。

  除了成绩数一数二、喜欢体育运动之外,绘画功底不错的他还承包了班里每一期的黑板报。若是需要排演节目,黄大年擅长的小提琴、二胡和口琴总能派上用场。

  2 手不释卷的“另类”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清瘦、认真、不苟言笑,忍辱负重。他们也让我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黄大年如是形容自己的初中老师们。

  知识分子坚韧顽强的品格,求实进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黄大年,以至于在高中时期,身处特殊历史年代的黄大年显得有些“另类”。

  彼时黄大年已随父母迁至广西贵县(今贵港市),蔡琼亦是如此。在学校里,学工学农的氛围浓厚,学生们白天基本上都是参与农活,培养劳动技能。劳累了一天之后,不少同学选择不上晚自习,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被抛诸脑后。

  黄大年却一天也没有缺席。夜晚亮着灯的教室,是他专心汲取知识的地方,无人敦促监督,全凭自律自觉。

  高中毕业后,黄大年到地质队参加工作,并被选为极具挑战性的物探操作员,这也是他首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

  1977年恢复高考,常年养成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知识基础派上了用场,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大学梦的实现让黄大年迎来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3 豪情壮志的追梦者

  从南方到北方,书信是黄大年和老友们保持联络的主要方式,彼此分享学习趣事,人生感悟。

  后来在写给蔡琼的信中,黄大年多次表达求知若渴的心情,认准了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保持孜孜不倦、契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为了鼓励蔡琼学好英语,黄大年还特别买了英语字典和单词小卡片,专门托人带回南宁送给蔡琼。

  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在获得英国LEEDS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英国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科学家之一。

  身处异乡,个中滋味无法言说,而最让黄大年牵挂的莫过于年迈的父母。在英国生活期间,黄大年只要有空就会回南宁看望家中父母,再约上三五老友小聚。

  得知黄大年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时,蔡琼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你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打拼,会受到排挤吗?”黄大年笑着说:“不会,因为我够勤奋够努力,只要你有真本事,任何人都会对你竖大拇指。”

  科学家的身份代表着黄大年事业上的成功,而生活中的黄大年风趣健谈,习惯上车时先为对方开门,吃饭前必先帮女士移动座位。“黄大年智商高,情商更高,十分绅士。”蔡琼感慨地说,尽管每次老友相聚的时间都很短,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4 心中有憾的寻常人

  2004年,黄大年父亲因病在南宁离世。追悼会现场,蔡琼竟没有看到黄大年的身影,一向孝顺父母、与父亲关系亲密的黄大年为什么没有回来?

  黄大年的归期推迟了数月之久,蔡琼也终于从他口中得知其无法释怀的纠结与煎熬。

  在父亲病危之时,黄大年正在大洋深处,与美国专家共同进行“重力梯度仪”军用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了解到黄大年家中情况后,美方表示可以立刻安排飞机让他返回陆地,并送到父亲的身边。

  但黄大年知道,这次机会有多么难得,如果没有英国导师的极力推荐,他不会成为参与该项目的中国科学家。知子莫若父,父亲弥留之际在电话里留下最后的嘱托:“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

  两年后,黄大年同样只能通过越洋电话与母亲告别。

  “我一定会回国的。”黄大年不止一次向蔡琼透露内心坚定的信念。2009年,国家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英国优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能挽留黄大年急切归国的脚步。

  2016年4月,因到南宁参加学术交流会,黄大年抽空和蔡琼等老友相聚,见面时,蔡琼感觉黄大年比以前消瘦了不少。此时蔡琼已经退休,黄大年仍是“空中飞人”停不下来。临近分别时,黄大年爽快地许诺:“我7月份还要回南宁一趟,到时再聚。”

  未曾想,黄大年失约了。

  2016年12月13日,胆管癌手术前夜,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里感慨:“事业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样重要,但健康最重要。”面对朋友们的关心,他统一回复道:“谢谢大家的鼓励,明天上午开始,暂时失联一小段时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