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追忆黄大年的“英国往事”

发布时间:2018-01-09 21:27 | 来源:新华社 2017-07-12 13:17:15 | 查看:1855次

新华社伦敦7月11日电  通讯:追忆黄大年的“英国往事”

  新华社记者

  “谢谢大家鼓励,明天上午开始,暂时失联一小段时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是已故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去年12月13日手术前夕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告别留言,他以为自己只是暂时离开。

  手术和一系列抢救未能挽留黄大年的生命。2017年1月8日,他在中国长春永远离开了他所牵挂的世界。

  在黄大年短暂的58年生命轨迹中,在他孜孜以求的科研道路上,英国是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学有所成、投身工作、用心生活,前后将近18年;然而7年前那个冬天,他毅然决然放下这一切,选择回到祖国。

  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归科学家因病逝世数月后,他的女儿、生前挚友、曾经的同事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他的英国往事。

  根在祖国

  “从我小时候起,他每年会带我回国,让我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教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对这种教育非常重视,认为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黄大年的独生女儿黄潇回忆说。

  黄潇现居英国,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据她回忆,黄大年一直非常注重通过教育使她建立对祖国和母语文化的认同,每周都带她上中文学校,每年都带她回国,也常常和华人好友一起出游以助她学中文。

  “爸爸的努力,让我一直很了解国内的情况,没有断了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和联系。”黄潇说。

  她还说,父亲从小立志报国,希望做一个能帮助别人、帮助祖国的人。他一直都想回国,以前听说国内地震,都会想尽办法提供研究帮助和相关信息,“正好有‘千人计划’,他就没有任何犹豫地回国了,因为奶奶和爷爷都是这样教他的”。

  父亲对祖国深沉的爱感染着黄潇。“我爸爸这一辈的人都有一种爱国精神、报国信念。他的精神令我感动,也让我反省,我们这一代也应该这样,不能失去这种精神,要知道落叶归根。”她说。

  在英国期间,黄大年与国内的密切联系不仅体现在女儿教育上。据他生前挚友孙伟博士回忆,黄大年“时常在海外华人网络社区上与一些反华言论辩论,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形象”,并且一有机会就回国参加学术活动。

  现居英国剑桥的孙伟及夫人任丽娟与黄大年一家认识多年,在黄大年在英国工作期间交往尤为频密。任丽娟说,黄大年的夫人和女儿非常支持他回国工作,家庭的付出也非常大,夫人甚至下决心关掉了在当地经营已久的中医诊所。孙伟则认为,黄大年后来回国开展科研工作“不是偶然的选择,不是心血来潮”。

  这一点即使外国同事也能感受到。曾与黄大年在英国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共事的马克·戴维斯说,黄大年热衷科技创新,“尽管他当时没跟我提过他想回国的原因,但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正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发展,他希望参与其中”。

  百分百投入

  “他在利兹求学期间就非常专注,我们当时都很乐意帮他在地球物理学方面取得突破,”英国利兹大学地球和环境学院高级讲师罗杰·克拉克博士回忆说。

  25年前,黄大年前往利兹大学深造。这所大学的前身——约克郡科学学院成立的初衷是让高等教育惠及更广大阶层,打破剑桥、牛津等顶尖大学主要为贵族和名流服务的传统。

  在这所平民化的高等学府,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深厚的学术功底赢得国外同行的认同,他对科研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也深深打动着身边的人。

  克拉克曾在黄大年攻读博士学位时提供过辅导。他告诉记者,黄大年当时是专业内少数能深入理解一些前人提出的突破性研究方法并在更广泛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之一,英国不少公司都希望将他招至旗下。

  拿到博士学位后,黄大年曾在ARKeX公司工作12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发,专攻高效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他带领的团队被同行公认为国际最优秀研发团队之一,在移动探测技术行业具有领先地位,他也成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非常有才华,并且知识丰富……我总是认为他能够在他自己想做的领域内做得非常优秀,他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一点也不惊讶,”同事戴维斯至今还记得这位“百分百投入”的地球物理学家如何领导多个项目取得突破,他与黄大年共同参与的不少项目都是为国际大中型石油公司开展的。

  在好友孙伟看来,留学后的黄大年“将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英国人做事的一板一眼融合了起来”。

  孙伟来英后攻读的博士和博士后专业是计算机图形与动画。他的夫人任丽娟说,虽然两人研究方向不同,但“黄大年也会和孙伟一起讨论如何扩展研究方向,商量如何换个思路思考问题,讨论科研方式……”

  回国后,黄大年比在英国时更加忘我地工作。中国和英国有七八个小时的时差,有时孙伟一家与黄大年通过微信联系,中国时间已是半夜或凌晨,黄大年也能及时回复,说明他还在忙。“他根本没把睡觉当回事,”任丽娟说。

  真诚待人

  “黄大年最珍贵的品质是对人真诚,真心对待他的好朋友,爱家人,爱国家。用东北话说就是特别实诚。”孙伟总结说。

  在英期间,工作之余,黄大年热心于当地华人社区事务。即便离开了英国,他仍然非常关注当地华人发展,主动要求担任剑桥华人社区的顾问,帮助剑桥跟国内建立更多联系,让两地资源对接,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黄大年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不遗余力。正在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的偶奇向记者回忆说,她2014年去黄大年团队实习,黄大年特别帮忙,帮她联系好住宿,教她专业研究方法。

  第二次见面是2015年,黄大年要去千岛湖做研究,知道偶奇是杭州人,就问她要不要去见习。“非常感激他在任何时候都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时刻想着提供给我们长见识的机会。”

  2016年,黄大年回英参加女儿婚礼,还不忘抽时间与留英的年轻学子交流。他在帝国理工学院开一个讲座,跟上百中国留学生谈了国内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并鼓励大家学成回国。

  回忆起从前与父亲在英国共度的时光,黄潇语气中难掩幸福:“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旅行,爸爸很爱运动,很有活力,我们一起跑步、游泳、踢球。但是回国之后就没有这种机会了,他实在太忙了。”

  在英国闲暇时,黄大年最爱在花园里侍弄花草,自家车库里很多工具都被他摆放得整整齐齐。家中花园一半由他种菜,一半由黄潇的妈妈种花。“回国之后,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黄潇说。

  黄潇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去年5月在自己的婚礼上,父亲将她送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我从来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见他,对我来说是最深刻的记忆。爸爸还将他和妈妈结婚时姥爷给他们的礼物——一块手表,给我戴上,希望一代代传下去。他讲话时,谈到初来英国时的艰难不易,让我非常感动。”黄潇已泣不成声。

  采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这是黄潇四个多月大的儿子春伦。在黄大年病危抢救的时候,春伦出生了,黄大年从未能看一看、抱一抱自己的外孙。黄潇说,“春伦”是黄大年为外孙起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这是黄大年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参与记者张家伟、邓茜、张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