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08 08:00 | 来源:新浪网 2004/09/06 11:25 | 查看:5752次
王生英(中)在给学生补课
这是王生英第一次来到北京。乘车从教育部到天安门广场的路上,她出神地凝视着窗外。
车窗外,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十里长街车水马龙。“我要在天安门广场照张相,
带回去给孩子们看看。”无论走到哪里,王生英总是惦记着她的学生们。
30年教学生涯,她没误过学生一节课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儿麻痹症使她落下终身残疾。1974年,生性好强的王生英坚持读完高中,如愿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卸甲平村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河相隔,就是隔山而望。王生英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健康人走起来也要半个钟头,腿脚不便的王生英走起来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多少次,王生英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多少次,乡亲们从烂泥潭里搀起精疲力竭的王生英。
有一年夏天,阴雨一直下个不停,本已十分破旧的校舍再也不能经风挡雨。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王生英只好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家里。可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耽误啊。王生英便拖着残疾的腿,冒着瓢泼大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王生英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已记不清了。看着王老师每天累得不成样子,乡亲们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泪。
30年的教学生涯,王生英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为了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补课,她常常以校为家,以学生家为校。多少个夜晚,跋涉在山间小道上,道路漆黑,摔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竟从半山腰滚下来……长年的摸爬滚打,她竟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倾家荡产盖起“家庭学校”
1993年,一场狂风暴雨冲垮了校舍,望着一片瓦砾,王生英伤心地哭了。她拖着残疾的腿多次找村委会反映情况,请求村里尽快盖几间教室,得到的回答是:“村里穷,眼下拿不出钱来。”无奈之下,她只好领着学生到野外上课。有一次,他们正在山上上课,骤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还未来得及转移,黑板便被大风卷走,学生的书本被狂风刮得七零八落。倾盆大雨直泻下来,洪水冲得山石叮当乱响,孩子们吓得乱作一团……
王生英心急如焚。她和丈夫商量:能不能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一下、给孩子们当教室用。说干就干,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换成沙石和砖瓦,又到几十公里外的姨父家借来椽子和檩条。
建房的日日夜夜里,王生英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她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丈夫又想尽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铁栏杆。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王生英和丈夫却因过度操劳病倒了。
在王生英的家庭学校,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衣服脏了,王生英给他们洗;肚子饿了,王生英给他们烧火做饭;天气冷了,王生英给他们添衣服、做棉门帘。今年上六年级的学生李增华下肢瘫痪,靠双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从上一年级开始,王生英每天背着增华上楼、下楼,背着他上厕所,帮他解腰带、系鞋带。一背就是两年。随着增华年龄的增长,背他上楼越来越吃力。丈夫见状,毫无怨言地接过了背增华的任务,一背又是四年。
教师节前,女儿的来信让她热泪盈眶
今年教师节前,已经上大学的女儿给王生英写来一封信。回忆儿时的情景,女儿写道:“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却不见你回来。冬天,你连夜给学生做棉帘,我们没有棉衣你却不管。又冷又饿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每当听别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就烦……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读着女儿的信,王生英热泪盈眶。
从教30年,王生英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的照顾很少。多少个夜晚,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又饥又渴地喊着妈妈;多少个雨夜,她结束家访和补课、浑身是泥回来时,孩子已经倚着墙角睡着了。父亲病卧在床,她正担任着四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只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她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父亲的永诀成了她永久的遗憾和愧疚。
30年来,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她说:“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回报。”(本报记者 丁伟)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