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1 14:12 | 来源:新华网 2024 10/19 19:07:12 | 查看:2659次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要冲之地,素有“两江剧邑”“七省通衢”之称。这里自古地灵人杰、文风昌盛,影响中国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在此孕育光大。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安庆桐城市考察。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
走进桐城,俯拾皆是胜迹遗存。铜鼎玉璜沧桑厚重,书画典册古雅清逸,巷陌纵横间藏着人世大道。在桐城历史文化展览现场,来自桐城市博物馆的众多珍贵文物犹如历史的见证者,深情讲述着桐城、六尺巷以及“桐城派”的古韵悠长。
清代“城内外街道图”中可见,桐城古城依山面水,城池轮廓形似龟形。自唐正式定名“桐城”以来,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
古城内建有文庙、书院,以及众多宅第、宗祠等,形成内学外商的布局,建筑风格如桐城文派文风一样简朴雅致。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原则下,桐城古街巷、古建筑风貌如昔,气韵盎然。
清代大学士张英是桐城派文学思想重要的传播者和文学创作的实践者之一。他所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是以自己为人处世的经历体会,教训子孙持家、读书、立身、做人之箴言,承载着桐城文脉中流淌的历史智慧和优良家风。
人们耳熟能详的“六尺巷”故事正是源于张英所写的家书。“让他三尺又何妨”,几百年来,成为彰显“礼让和谐、亲仁善邻”传统智慧的生动范例。“六尺巷、‘桐城派’所传递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正是今天桐城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博物馆馆长叶鑫说。
清代字画《清白传家轴》,在1985年征集于桐城市吕亭镇。叶鑫介绍,桐城人重视家风传承,这幅画悬挂于房屋的厅堂之内,以润物细无声的家风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要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传递了桐城人勤俭礼让、清白传家的家风传统。
兽面环带纹牺耳铜尊1994年出土于桐城市孔城镇,属春秋时期桐国的礼器,也是盛酒器。该铜尊肩部附有两只兽形耳,形象古朴生动。这一时期,因桐国地处吴、楚两国交界地带,文物呈现出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过渡带特征。
千年“文都”,古韵悠长。“小到铜尊、铜鼎,大到古建民居,都是桐城崇文重教传统的实物体现,而典雅的器型、简洁的纹饰、朴素的风格都是桐城人自古对清正雅洁审美取向的追求。”桐城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汪传荣说。
六尺于心,六尺巷成了“最宽”的街巷。今天的桐城,和谐礼让声声悦耳,崇文重教薪火相传,世代书香蔚然成风。桐城,从历史走向未来,文脉之光,生生不息。
主创:胡国香 陈尚营
记者:刘美子 陈诺 屈彦
设计:聂毅
统筹:陈倩
学术指导:桐城市博物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