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7 22:36 | 来源:新华网 2024 02/17 20:12:30 | 查看:3216次
新华社西安2月17日电 题:记者手记:寻找周礼,感知中华文化之传承
新华社记者
龙年春节期间,入夜,以国宝“何尊”为原型的《何以为尊》灯组,光彩夺目的“凤鸣九天”“诗经风雅”“封神榜”灯组,闪亮于陕西宝鸡陈仓老街。现场举办的非遗展演和周礼灯谜等活动,让游客在游玩观赏中,感受周文化的魅力。
游客在宝鸡首届新春灯会现场观赏。(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周文化的核心是周礼,也就是3000多年前周朝的礼制。当时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今天仍在影响着我们。”宝鸡文理学院周礼文化传承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景红艳介绍。
记者寻找周礼留在这里的“印记”。
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春节期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人气不减,铸造精美的鼎、壶、尊、簋等青铜器物,让观众惊叹。
面对单逨为追怀父亲而造的单五父壶,人们感受到周人对祖先、长辈的尊重、思念;通过四十三年逨鼎上的31行铭文,观众可穿越时空,“聆听”当年周宣王要求时任监察官单逨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秉公执法、明辨是非、公平公正的告诫。
这是单五父壶局部。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宝鸡市文物局原局长任周方说,周人制礼作乐是将各种行为规范加以系统化,形成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到祭祀、征战等国之大事,礼仪融入周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周礼强调道德的修养,重视君子人格的培养,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被教育做人要有礼貌,懂礼节,知礼仪,否则就是失礼。礼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任周方说。
千秋万载,周风流韵。古老精美的青铜器及铭文,讲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广源头。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拍摄何尊。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岐山臊子面名闻关中,春节期间,岐山百姓吃臊子面时要先行泼汤礼,以敬天地祖先。“这个习俗被认为是源自周礼敬天保民的理念。”岐山县文旅局局长杨慧敏说,当地“无面不成礼”的习俗,婚丧嫁娶的很多程序等,都源自周礼。
近年来,宝鸡市积极开展以“传承周礼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遵守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养,让周礼文化的优秀元素发扬光大。
在宝鸡,许多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孝”“友”“俭”“家”四个字是岐山县何家村苗家家训,教育后代要孝敬父母、和气友爱、勤俭节约、严教子孙。村民苗晓智说:“我们生活在周礼之乡,就要懂礼、知礼、行礼,家规家训就是传承给后人的做人做事准则。”(记者沈虹冰、张京品、邹竞一、赵英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