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08 09:27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年11月01日 | 查看:7869次
她是曾经感动中原人物,安阳林州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女教师王生英。
【忠孝难全】没误一节课却误了见父亲最后一面
王生英,1956年8月出生在林州市横水镇,是卸甲平村的一名小学教师。命运在给了她一条残疾的右腿时,也给了她大山般坚韧的性格。
卸甲平村一共有4个自然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王生英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当时那个地方,比现在要穷得多”。有很多孩子上到一二年级就不上了,只能回家上山拾柴、放羊,这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当时我就一个想法,要把我掌握的知识让孩子学到手,这样山区才有希望”。
趟河,这是在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事儿,但对右腿残疾走路不便的王生英来说,可一点不平常。从她的家到学校,要走四五里的山路,中间有一条河相隔,因为腿脚不便,她经常摔跤。每到雨季河水暴涨时,河上的木桥被水淹没,常常会发生淹死人的事。无奈之下,王生英只好趟着没膝深的河水,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进。
“当时我妈逼着不让我教书了,她说不能为了教书,把咱的命也丢了呀!”母亲的劝说没有改变王生英的主意。母亲没办法又不放心,只好每天护送王生英一直走到河边,眼看着她趟过河才回家干活。
当时,王生英把全身心都放在了教学上,后来父亲生病,她也没能在身边照顾。直到父亲去世时,她都没能及时赶到病榻前,这成为王生英一个终生的遗憾,“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啥是忠孝不能两全”。
就是因为这种坚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王生英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差别待遇】挨家去给学生补课没空陪自己孩子
1978年6月,阴雨连绵,校舍经常漏雨,学校被迫停课。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每天拖着残疾的腿,冒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将近一个多月,她风里来,雨里去,没人知道她摔倒过多少次,但她硬是没落下一个孩子。“当时有个女学生给我提建议,说要不她组织大家集中到一起,在一个学生家上学”。这个建议,被王生英拒绝了:“挨家挨户上课,就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如果都集中在一起上课,天气又不好,放学后那么多孩子怎么回家?”
当时的王生英,还是一名民办老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每月的工资是5元。虽然生活清贫,但王生英依然全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她的两个孩子长大一点后,都对母亲的做法不理解,“他们总是嫌我在家的时间少”。
不能很好照顾自己的孩子,王生英常常感到内疚,但每当上课的时候,学生目光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甚至有的孩子叫她妈妈时,这让王生英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宽慰。
为了不让孩子失学,她长年代穷孩子交书本费。雨季时,她还得留那些回家不便的学生在自家吃住。
【说动丈夫】哪怕离婚也不能离开这些孩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王生英的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家里为二老操办丧事,借了不少外债。
1986年,王生英的丈夫王合生通过别人介绍,准备在东北承包一项大的建筑工程,随即,他给王生英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希望妻子能前去帮他做会计。“说实话,谁不想多挣点钱啊。”但王生英思来想去,还是拒绝了丈夫的要求。她心中放不下的,是这几十名孩子。“我这要是撒手一走,他们没地儿上学,这可咋办啊?”
王生英说,登上了讲台,肩上就有了一种责任,一种对乡亲们的承诺,“要是说话不算话,不给孩子教课了,我还是人吗?”
丈夫非常不理解,甚至提出了离婚。但王生英哭着说:“如果你真要离婚,我也没有办法,但我不能离开这些孩子。”
最后,丈夫王合生被感动了,成了最支持王生英的人,并最终放弃了工程,回到了老家。从此以后,他就成了学校的勤杂工,修补门窗校舍,无怨无悔。
【以家为校】校舍被暴雨冲垮把50多个孩子带回自己家
几年过去了,王生英和丈夫就这样一直坚守在山区。
1993年,一场暴风雨冲垮了桃园自然村的破旧学校。看着面前的一片废墟,王生英和学生们都哭了。
王生英告诉记者,一开始,孩子都不想离开这所破学校,她就带着孩子在废墟旁上课。废墟边有一个羊圈。一天,一名小女孩上课时不停地挠头。王生英拨开孩子的头发,发现上面有一个红疙瘩。原来,羊身上的寄生虫跑到了孩子头上。
无奈,王生英带着孩子们离开了破败的学校。为尽快能找到一间教室,她多次找村委会反映,但村里也无力建新小学。“没办法,我只能领着孩子到处打游击,去野外上课。”河沟、树下、山上、山下、房前、房后,能去的地方,王生英几乎带着孩子跑了个遍。然而,山里的天气变化往往迅速,经常是艳阳天里,忽然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不仅如此,有一次一个孩子上山捡柴时,遇上了狼,结果摔下了山崖。此事,给王生英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认真考虑后,王生英决定:把50多个孩子领到自己家中上课,而这所学校,只有她一名教师。但家里的三间房,要挤下这么多的孩子,不是件容易事儿。为保证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她和丈夫准备在自家房上再加盖一层。
但是扩建房子又谈何容易,夫妇两人决定变卖家里的粮食,又跑到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借来椽子和檩条,自己动手到河边挖沙、挖石子。“就是这样,后来算一算,盖房还是欠下了3万多元”。
不知身上磨了多少个疱,熬了多少个夜晚,用了整整5个月,1993年秋,王生英夫妇俩终于将第二层楼加建起来了。
孩子们总算有一个宽敞的教室了。但50多名学生,一共三个年级,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五门课程,只有王生英一个老师,她为此创造出了“三级复式教学法”。
从1993年到2004年,在王生英的家中,她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她先后培养出了200多名小学毕业生,有15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有6人当上了村里的干部。直到2004年秋天,经过上级拨款,卸甲平村建起了一所新的小学,老师也增加到了5位。
第一次搬到新学校,第一次上课时,王生英和几十名孩子都高兴地哭了。
多年来,王生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护送孩子上下山时,下山总走在最前面,上山则走在最后面,她的想法是,万一孩子摔落,她也能一把拉住。
王生英的故事,后来感动了很多人。王生英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并被选为2006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在2007年10月,她还出席了党的十七大。
王生英的美丽心愿
让孩子们多几件体育器材
没有篮球架,没有单双杠,没有乒乓球台,王生英带着这群孩子,用简单的一根绳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绽放出了快乐光芒。
8月18日下午3时,安阳林州横水镇卸甲平小学空荡荡的校园内,除了一排松树,就是两个花池。此时,王生英老师带着几个孩子,正在院子里拔河,做游戏。开心的笑容写满孩子们的脸庞。
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盼望着,能够亲眼看到、用上此前他们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东西。“我想有一副羽毛球拍,能和姐姐一起打球。”13岁的学生李培钰腼腆地告诉记者,她说,平时课间,他们玩的最多的,就是跳皮筋、跳绳、拔河。“好几年了,有点儿玩腻了。”女孩儿的声音很小。“村里穷,能建个学校让孩子上学就不错了,体育器材啥的,都买不起啊。”村里65岁的闫正英说。“我希望孩子们像城里的娃娃一样,在校园里能打乒乓球、篮球,玩单双杠。”王生英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些山里的孩子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上课的时候,在学校里开开心心学习,下课时,用上城里孩子才能用上的一些体育器材。(来源 2010年9月9日 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