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佘敦欢:六旬老农40年的乡村电影放映情(图)

发布时间:2011-02-09 00:3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12-28 10:30:44.0 | 查看:2958次

  芜湖市三山区年过六旬的佘村农民佘敦欢,40年来坚持为当地村民义务放映电影,已累计放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达8000多场次,传播了先进文化,丰富了农村生活,满足了农民精神需求。

  2010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炎热,在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几乎每晚都能见到这样一位老农,他不顾高温酷暑,不怕蚊虫叮咬,开着三轮车深入到村头、农家小院,义务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让人们过足了“电影瘾”。

  这位老农名叫佘敦欢,今年67岁,是峨桥镇佘村农民,乡村电影放映员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1971年,佘敦欢退伍回乡,开始走村入户为村民放映电影,足迹遍布当地所有村庄。40年来从未间断,累计为村民放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8000多场次。佘敦欢表示,有生之年的他会继续把播放电影这项公益事业坚持下去。

  为乡亲放电影,源于佘敦欢的电影情结。少年时期,他最大的梦想是当个放映员,天天为村里人放电影。1965年,佘敦欢应征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担任电影队放映员。入伍7年,尤其是在3年多的战斗生涯中,为鼓舞士气,活跃战地文化生活,佘敦欢在战场上为战友们放了一场又一场电影。当时部队里文化生活匮乏,电影最受战士们欢迎,特别是一些战斗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之类。因为工作出色,佘敦欢连续6年被评为“五好战士”,6次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1次。

  1971年,佘敦欢病退回乡。由于他多年从事电影放映工作,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组织上便安排他做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深受农民朋友欢迎。佘敦欢大多晚上都要忙着跑片、转场、放映等事宜,一个晚上至少要转两个村。“每逢放电影的时候,村民都感觉到像过年一样热闹。”说起放电影的往事,佘敦欢一脸的兴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电视逐步普及,电影市场逐渐萎缩。佘敦欢创新思路,购买了新的放映设备,利用农村婚丧喜事、新房落成等机会,送电影到乡村,送电影进学校。每到一处,电影依旧受到人们欢迎,激发了他放映电影的热情。如今,国家实行免费送电影下乡政策,每个村庄每月至少要放一场次电影。佘敦欢用上了国家配给他的数字电影设备,忙得更是不亦乐乎。为出行方便,佘敦欢自购了一辆三轮车,写上“农村电影放映文化宣传车”字样,三轮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欢笑,佘敦欢再次将文明传播到当地每一个村庄。

  由于乡村电影放映多集中在节假日,佘敦欢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了放电影,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业余爱好。放电影改变了佘敦欢的生活,也改变着当地村民的休闲方式。峨桥镇虬保、茶亭、农庄等村地理位置较偏远,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闲时村民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赌钱。2006年初,佘敦欢刚去这几个村放电影的时候,村民们大多不“买账”,“现在家家都有电视,谁稀罕看电影呀!”执着的老余没有放弃,他精心挑选了一些讲述赌博陋习造成家破人亡的电影放映,一场、二场……终于让村民警醒,大家纷纷带着椅子、小板凳赶来观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如今的村民们,大多告别了赌博等不良陋习,村里很难再听到吵架声。每次放电影,热心的村民总是留茶留饭;夏天夜晚蚊虫多,许多人给老余送来了扇子和饮料……

  为更好地发挥电影寓教于乐的作用,佘敦欢还多次到附近的中小学调查,了解学校的放映需求。老余还结合学校的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了《雷锋》、《冲出亚马逊》、《集结号》等影片,专门在校园为孩子们放映。让老余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学校让学生在看完电影后,写出他们的观后感。

  在佘敦欢看来,电影下乡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之一,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朋友的精神需求。所以,他很认真的播放每一场电影,从不在乎来回奔波放映的劳顿。在一场电影《浴血太行》放映后,佘敦欢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观看电影享娱乐,男女老少受教育;旧日苦难要牢记,思新甜福来不易;党的恩情胜天地,和谐社会共努力;为党为国齐奉献,永远跟党走到底。”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