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徐州党建网 2008-2-22 11:21:57 | 查看:3463次
育富民良种绘精彩青春 |
——记第12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丁养锐 说起丁养锐,在铜山县可是家喻户晓。这个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农家大学生,辞掉了市里银行稳定体面的工作,回乡种起了粮,干起了种子生产,并将几十亩地的家庭作坊,发展为江苏省知名的集农作物种植、科研、繁育、生产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种子企业。丁养锐的创业之路,不是一个骤然巨变的传奇,而是如农田的庄稼一样经过逐步积累和诸多艰辛才喜获丰收。 转折始于从城市银行走向农业一线 在丁养锐的出生地,曾流传着“山芋干子山芋馍,离了山芋不能活”的顺口溜,其父辈和千千万万农民一样,虽有田有地,却常常过着“无粮挨饿”的日子。 为了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丁养锐的家人省吃俭用,倾尽所有支持他读书,希望他能跳出农村,找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懂事的丁养锐不负众望, 2001年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徐州市工商银行工作。银行的工作环境优越、待遇丰厚,许多人对他是羡慕不己。因为计算机专业在银行里大有用武之地,丁养锐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工作表现受到银行领导和同事的称赞。但是,每次休假回乡,一踏进黄土地,一看到绿油油的庄稼,一看到痴心钻研粮食种子的父亲,丁养锐的精神就亢奋,手就发痒。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当代知识青年,他深刻认识到:农业的源头产业是种子产业,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种子革命,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势之下,种子产业的前景广阔。“与其坐守安逸而平淡的生活,不如把握机遇,在自主创业的艰苦奋斗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于是,在人们诧异的目光中,丁养锐毅然向银行递交了辞职回乡务农的申请报告。对于他的这一举动,当初有许多人都难以理解,大伙说什么的都有,反对的占大多数。可丁养锐坚信,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对“三农”特别是粮食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青年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这条跳出龙门又跳回农门的创业路尽管充满艰辛,但只要干出名堂来,就一定能走出青春的精彩。 创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万事开头难。虽然当初做离城返乡决定的时候,丁养锐对从事农业的艰苦和回乡创业的艰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却远远出乎他的预料。 没有从事种业生产的经验,对农业的发展历史、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成为他创业之路的严重障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肯吃苦、有恒心的丁养锐把自己当作一名农业小学生,一切从头学起。他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和遗传育种书籍,每天学习到深夜。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常常是一大早就跑到田间基地,学整地、学播种、学田间管理,一干就是一整天。在从事小麦育种的5个年头里,丁养锐对1万多个F1-F5代品系的生长特性、状况、采取的技术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观察,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到了小麦抽穗、扬花等关键生长期,这些观察、对比、记录工作更要细致。丁养锐就一天到晚泡在麦田里,对一行行、一株株小麦看了又看,比了又比,确保好中选优。到了盛夏季节的杂交玉米套袋授粉期,整个玉米地酷热难耐,人一动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但为培育出高质量的种子,丁养锐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他背着一大书包套袋,对地里的玉米逐个鉴定,逐个套袋,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为摸清“邯6172”小麦的生长差异性和掌握更多的育种知识,他曾一个月内五次前往邯郸市农科院,向全国著名小麦专家马永安老师求教。马老师被他的诚恳与执著深深打动,不仅帮助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把积累多年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 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丁养锐很快熟悉了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摸清了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方向和奋斗目标,懂得了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他的种子事业也随之做出了名堂。2003年,他创办了稼兴种业有限公司,整个公司的稻麦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超过13000亩,年产稻麦良种1800万公斤。为把最新的种业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本地,渐入佳境的丁养锐先后和江苏、山东、河北等二十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时,为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他专门从基地现有的农田中选出基础条件最好、生产能力最强的土地600余亩,建立了原、良种繁育“三圃田”,为粮种提纯复壮和改良奠定了基础。在稼兴的试验田里,每周都能见到大学专家教授的身影。丁养锐还先后聘请了徐州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夏善宝、玉米育种专家徐延基等几十名退休育种专家和科技人员,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育种技术,这些都成为稼兴公司科技兴企的顶梁柱。 2005年3月,“扬州大学农学系淮北研究基地”、“淮北小麦良种基地”落户稼兴公司,稼兴种业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2006年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来徐视察小麦生产情况,全国小麦专家组组长、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教授,副组长、扬州大学彭永欣教授及有关专家来稼兴公司生产基地视察,给公司的良种培育传授了宝贵经验,使丁养锐的育种思路愈加开阔。 2007年,丁养锐在海南三亚市租地80亩,开辟了加代育种基地,共派遣玉米、水稻育种技术人员9名,进行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新品种选育。“今秋嫁南国,明春育子归”,新的良种繁育周期缩短了一半。为充分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丁养锐又筹划建设了400亩的江苏省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综合展示基地,对20多个小麦新品种、10多项小麦生产新技术及20多亩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公开展示,为徐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企业及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参观考察、学习研讨的重要平台。2007年8月6日,丁养锐投资100多万元的良种生产线正式投产,稼兴公司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在美丽的微山湖畔,稼兴公司的厂房和良田,组成了新农村画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造福农民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稼兴公司的发展没有让丁养锐沾沾自喜。他常用歌德的名言激励自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打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促使他不断加快奋斗的步伐,他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入世以来,国际跨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面临跨国公司“兵临城下”的紧迫形势,中国种业面临思想上的转轨和经营模式上的更新。依托地区和自身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产业联盟,成为种子产业的一个发展潮流。党中央的相继出台了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国家政策使丁养锐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兴奋地对同行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一定要抓住不放”。 2005年,稼兴公司牵头组建铜山县原良种营销协会,全县30多家种子经营企业的资源聚成了一个拳头。在丁养锐地带领下,营销协会以适合淮北平原种植、栽培的小麦、水稻、玉米等30多个品种为经营重点。在经营过程中,丁养锐把种子质量看作是整个协会的生命线和核心,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种子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验体系,坚决不让一粒伪劣种子流到农民的手中。正因如此,协会销售的种子以质量打出了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信誉,站稳了脚跟。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基础上,良种营销协会依靠出众的品质和充沛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向周边扩张。目前,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20多个县市,八成以上的镇村使用过稼兴公司生产的烟辐188、周麦18、邯6172等小麦良种。铜山县原良种营销协会出产的良种年销量1000万公斤以上,种植总面积达1000万亩,大大促进了淮北地区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稼兴公司的带动下,铜山县沿湖农场、柳新镇等地也成为了良种繁育基地,协会育种基地总面积超过了20000亩,成为江苏省铜沛稻麦良种繁育10万亩基地的核心区域。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丁养锐和他的协会成员们富了。使用协会生产的纯高度、品质优、加工精的稻麦良种,广大种粮农户也富了。仅就铜山县而言,稼兴小麦、水稻良种种植率分别达40%和45%,2007年平均每亩增收达到6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多元。保守估计,整个淮北地区农村因良种换代而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了3亿元。 2006年底,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的丁养锐刚回到家乡,就积极参加了徐州团市委发起的“城乡百村结百对”活动,稼兴公司与数十户农村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创业成功的丁养锐一如既往地履行着他对社会的责任。在徐州市历年来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位质朴农民企业家的身影。 从一名在城里工作的大学生成长为知农、亲农、爱农的青年农民企业家,《徐州日报》、《当代徐州》、中青网等媒体先后刊登了丁养锐的创业经历,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看到相关报道后予以批示:“青年人勇于创业、善于创业是一件值得肯定、值得鼓励的事情;望你在创业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取得新的成功。” 徐鸣书记的批示让丁养锐的信心和干劲倍增,他立志培育出更多的良种,造福广大农民。 丁养锐的辛勤付出和满腔赤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6年底,他被共青团徐州市委授予“徐州市杰出青年农民”;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第8届江苏省杰出青年农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等荣誉称号;2007底,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12界中国杰出青年农民”。面对各级媒体时,荣誉加身的丁养锐总是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了他创业发展的机遇;是家乡的黄土地,让他有了青春建功新农村的舞台。 (责任编辑:曾永红)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