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和:农民作家文史拾穗 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发布时间:2022-12-20 14:56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1-11-30 09:19 | 查看:750次

人物简介:陈邦和,男,1951年7月生,湾沚区陶辛镇胡湾陈村人,农民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湾沚区作家协会顾问、陶辛镇人民政府文化艺术顾问。

  事迹简介:苦行僧、攀登者、守护神、传承人……甚至被人们称作研究陶辛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行走的“活字典”!陈邦和先生人生阅历丰富,曾当过农民、窑工、船员、教师、渔船大副等。白天辛勤劳作,夜间挑灯写作,骨子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学生时代酷爱文学,矢志不渝地坚持文学创作四十余年。“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陈邦和先生注重陶辛乡土文化、红色文化,致力于地方志、党史军史研究,出版以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三百多万字的作品。他曾为芜湖市重点文化工程《胡湾教授村》的采编工作辛苦奔走一年,对研究胡湾教授村的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历时8年宣讲白沙圩暴动陈家坤等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80余场,受众1万余人,为人们输送红色精神食粮。在青春到白发的农民文化苦旅中,陈邦和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孤独和寂寞,也做得出真学问,更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正文:

  修行:文化苦旅 从青春到白发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千年不竭的青安江水如泣如诉、缓缓东流,仿佛在低吟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陶辛镇南、马坝陈村,百来户人家,世代务农,勤劳营生。不起眼处,一幢白墙黛瓦的房屋和周边民宅交错,侧方石碑上刻着“白沙圩农民暴动旧址”,它就是陈氏宗祠,也是湾沚区文物保护单位。距离陈氏宗祠后门六十米处,便是陈邦和的家。

  陈邦和,家庭世代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人不能忘本,寻根灵魂深处,“农民的儿子”根深蒂固,他骨子里更是流淌着勤奋、坦荡、真诚的血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何能矢志不渝地深耕文学领域四十余年,还有所成就?回首过往,在这场漫长、孤寂、艰辛的文学修行里,陈邦和如同一位苦行僧,“取经”之路颇为艰辛。

  一腔热爱,一份坚持。少年时代的陈邦和酷爱文学,但由于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原本能留校教书的陈邦和不得不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乡村田野艰苦的环境、家庭生活上的压力、自己承受的精神负担,这重重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对文学的执念。生活的压力如汹涌的海浪席卷而来,却没能将他吞噬。他当过兼职教师、窑工、船员、渔船大副,卖过苦力,也纵横过万里海洋,感受过潮起潮落、万船撒网,纵使双手厚茧重生,拿起的笔杆子却不曾放过。艰苦的岁月,丰富了他人生阅历、拓宽了他写作通路,他始终坚韧不拔。古稀之年,生活条件改善,城里买了房,举家迁移。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他放弃了城里优厚的生活条件,却独自一人居住在农村,吃喝简单凑合,他守着窗前的那张旧木书桌看书、写作,也始终坚守内心的一片文学创作净土。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从青丝到白发,时间只不过是考验,文学的执念丝毫未减。

  攀登:笔耕不辍 输送红色精神食粮 

  笔耕不辍,步履不停。坚持写作40余年,迄今已出版和发表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深厚的文字功底、细腻的感知力、乡知乡见,辅以一腔热忱和文学冲动,陈邦和如同一个攀登者,一步一步地问鼎心中的珠穆朗玛。

  这里不得不提到陈邦和的两部红色长篇小说:2013年出版纪念安徽省第一次农民起义85周年28万字的《血色岁月》和2020年出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24万字的《烽火青弋江》。

  《血色岁月》以湾沚区白沙圩农民暴动真实事件为线索,怀着对革命烈士陈家坤的敬仰,陈邦和通过翻阅湾沚区档案局史料、询问历史见证人等形式,利用手中的笔再现国民党军队血洗马坝陈、陈家坤烈士领导农民暴动失败以及被捕牺牲英勇悲壮的革命事件。历经5月,与世隔绝,两易其稿,完成28万多字的作品。《血色岁月》给人以精神鼓舞,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

  《烽火青弋江》通过“激战红杨”“智取芳山”“夜袭湾沚”“保卫马园”等部分,描述了抗战初期新四军千余名将士在湾沚区境内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故事。陈邦和在湾沚区档案局查阅大量党史、军史资料,走遍西河、红杨、湾沚、芳山等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实地采访历史见证人,长途跋涉、费尽心思地去了解炮艇、军舰、登陆舰、登陆艇不同的构造。他自费出行,整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只为给读者真实呈现当年事件。在当今网络小说冲击下,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第一次印刷《烽火青弋江》5000册销售一空,深受读者好评。目前,这部正能量的红色作品,已经刊印2版近万册。芜湖市委宣传部为表彰作者,特给予2万元人民币以资鼓励。

  他跋山涉水、实地采访,搜集历史碎片记忆,串点成线、连片结网,以笔为媒,为青弋江这片革命圣土注入红色动能,激励人们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陈邦和为湾沚区红色文化的整理、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不遗余力 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2014年,由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承办、芜湖县史志办公室协办,并在陶辛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编纂《芜湖胡湾教授村》。作为土生土长的胡湾人,陈邦和是《芜湖胡湾教授村》的采编工作的主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文化敬畏的精神,从5月份工作启动到12月份编印成册,这8个月时间里,他四次参加座谈会,到处走访当事人,6易其稿,尤其在“革命星火”“乡风习俗”篇章里,陈邦和浓墨重彩,介绍了陶辛镇胡湾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淳朴民风。《芜湖胡湾教授村》一书由安徽黄山书社出版向海内外发行,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在胡氏宗祠革命烽火红色印记展示馆,陈邦和个人提供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胡氏宗祠的展示内容。胡湾村这个原本偏远的小村落,也因重教兴学一炮而红,胡氏宗祠远近驰名,“一门六子五教授”“一门三子三教授”成为美谈。

  在乡土情感的感召下,陈邦和扎根农村,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守门员”的身份守住传统文化的命脉,把陶辛镇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存史、资政、育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传承:宣讲红色 路漫漫而上下求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自2013年出版《血色岁月》以来,陈邦和把地方历史和红色文化的义务宣讲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陶辛是个英雄的乡镇,曾有悲壮的历史,革命先辈身上的正能量能为后辈打气,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这8年来,他为机关、乡镇、学校开展免费宣讲80余场,听众达1万人次。针对不同的群体,他采用互动式方法,不断创新讲解方式,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5月11日,湾沚区人民武装部举办、红杨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红色记忆座谈会”,特邀陈邦和讲解“白沙圩暴动”。在5月10日傍晚预备会议返回途中,古稀之年的陈邦和由于淋雨高烧40度,为了保证讲解效果,这位老人硬着头皮坐在书桌前,左手打吊针,右手整理资料。第二天,病未痊愈的陈邦和在座谈会上,典型事迹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深受领导好评。

  此外,每年清明、端午、建军等节日,学校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保沙、陶辛等周边学校领导都邀请陈邦和讲解红色记忆,他乐此不疲,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每当讲到“白沙圩暴动”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古稀之年的陈邦和神采奕奕、心潮澎湃,师生们也听有所获、学有所悟。他还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组织学生们参观“胡氏宗祠”和“陈氏宗祠”,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学生心灵深处落地生根。“明天的路还很长,”陈邦和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笔耕不辍、文史拾穗,书写自我、书写时代,书写脚下富饶而又美丽的土地!陈邦和是陶辛镇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行走的“活字典”,他以自己的方式铸根培魂,厚植精神力量,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谈文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