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9 22:14 |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2-08-19 16:24 | 查看:1276次
郑洁
郑洁(1974—),女,四川泸州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研究员,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域。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文明建设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通过强化网络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健全网络文明社会的治理机制、增强网民的行为自觉等共建网络空间,共治网络生态,共享网络文明,从而构建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思想引领共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滋养网络空间,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以科学理论武装占领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思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平台,培育健康网络文化。健全治理机制共治契合主流价值导向的网络生态,需要构建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真正认可且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包括网络内容准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等,通过治理机制的坚强保障,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增强行为自觉共享网络文明,需要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民网络道德意识;健全网络文明准则,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弘扬网络新风正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等措施,在网络空间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守法的网络行为规范,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 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网络文明;网络生态;共建;共治;共享
【引用格式】郑洁.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化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J].广西社会科学,2022(7):1-7.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数字化时代,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是我国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也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深化网络生态治理,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3]。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延伸,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是现实社会不文明现象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网络文明建设,需要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纳入网络空间的建设中,积极构建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强化思想引领,共建网络空间 数字化时代,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网民等全社会多元网络主体的作用,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滋养网络空间,以科学理论武装占领阵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平台,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明空间的良好态势,真正实现共建网络文明空间,共享网络文明成果。 (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滋养网络空间,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网络空间的发展与网络空间主体的价值认同息息相关。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和公民道德的生动表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网络文明空间建设需要立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坚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巩固社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首先,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网络作品。网络作品的内容出现价值虚无和“泛娱乐化”,极有可能导致网络文明失范行为,因而需要增强网络作品的价值导向功能。官方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求是网等网站发表的相关内容和作品要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提供更多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网络作品。网络大众媒体和个人社交媒体的传播内容要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发表符合民众需求的高质量网络作品,引导网民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主动传播具有主流价值导向的内容,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明互动氛围。其次,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网络民众。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而网络民众却是现实存在的。网络民众的价值情感和道德行为不仅受到网络空间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现实空间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全体网民,推进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进企业、学校、社区和家庭,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文明教育,让网民深刻认识网络文明行为有哪些、违反网络文明行为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成为一个网络文明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何在等核心问题。要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氛围,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最后,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导网络规章制度建设。网络规章制度建设是建设网络文明空间的必要手段,网络空间主体必须遵守网络规章制度,以网络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网络空间行为的根本准则。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导网络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网络主体行为的边界,守好全体网民的行为底线。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导企业和相关机构制定行业的网络准则与规章制度,引导各行业树立网络文明自律意识,明确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价值导向,做好网络文明行为示范。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导网络公约的制定,使网民与网站或App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网站或App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指导促进自身发展,而网民也必须遵守网站或App的文明条例规定,避免出现网络空间失范行为。 (二)以科学理论武装占领阵地,坚决抵制错误思潮 “理论一旦拥有真理的力量,就能历久弥新、直抵人心。”[4]共建网络空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有力武装。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网民,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彻底净化网络空间,促使网民形成抵制错误思潮的自觉。首先,用科学理论武装网络空间主体头脑。抵制网络空间充斥的各种错误思潮,需要扎实开展网络文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网络主体统一思想、领会精神。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等网络主体是共建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运用央视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网络空间工作者中开展理论教育,使他们掌握科学理论,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政治导向。广大网民是共建网络空间的主要力量,要做好线上线下相统一的理论宣传工作,特别是做好青少年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5]要拓展和创新网民理论学习的新途径,推动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教学,不断提高广大网民的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其次,以科学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建设实践。要提升网络空间建设主体运用科学理论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应紧扣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实际,开展专题讲座和主题研讨会,引导网络空间建设主体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在提高思想觉悟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提升工作实效。网络空间建设主体要在把握网络空间运行规律的同时开展创新理论学习,将党的创新理论嵌入网络空间、植入网络作品、落实到网络服务中,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双向结合,不断开辟理论武装占领网络阵地的新局面。最后,用科学理论引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网络环境下的社会思潮纷乱复杂、名目繁多、受众面广。网上各类社会思潮背后往往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对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影响巨大。尤其要警惕的是,西方部分社会思潮虽然内在地反映了其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具有自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但它并不是解决我国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往往给我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迷惑性。要抵御网上各类错误社会思潮,既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也需要用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通过理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在网络空间凝聚社会共识,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净网、以德净网。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平台,培育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平台是网络空间建设的基础领域,应抓好网络平台建设,有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平台,有助于增强网络平台的文化底蕴,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首先,引导网络平台工作人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网络平台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素养。在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文化育人活动,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和研判各平台各岗位人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程度和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和系统推演,预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网络平台中的现实进程,提高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质量。其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活化”网络平台内容。网络平台建设要坚持“内容为王”,各类网络平台竞争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强度,在于自身的网络文化作品在公众中的吸引力和可信度。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低俗化”“同质化”的问题,各网络平台要“活化”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资源,汲取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围绕服务人民和国家富强的需求,打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革命文化、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代高质量网络文化作品。最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打造网络平台文化品牌。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化品牌可以说是国家的重要名片,运用互联网平台的文化品牌,可以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形象传播的新局面。文化在历史中发展、在历史中深化,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品牌,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品牌的建设是系统工作,需要从品牌构建的理念、方针、措施等多方面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经验方法、价值理念和现实资源,突出特色、全面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内涵凝练,避免网络平台文化品牌建设陷入功利化、空谈化、符号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提升平台文化内涵,建设一系列真正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品牌。 二、健全治理机制,共治网络生态 数字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往往存在一些价值偏差、诚信缺失和行为失范的非文明行为。对此,需要构建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真正认可且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包括网络内容准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 (一)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完善内容准入机制 “内容为王”是数字化时代的内在要求,具有先进性的网络信息内容对于网络文明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起到释放正能量、影响网民价值观、优化网络生态等作用。为此,网络生态治理须从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入手,通过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分区、评价分级和合理调整,构建网络信息内容的准入机制。首先,要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分区。由于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网络信息内容的种类丰富、价值多元、功能多样,但是,人们在划分网络信息内容的类型时视角比较单一。从网络生态治理角度来看,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分区,可以从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等视角展开,并以此进行价值判断。对于网络信息内容的价值判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网络信息内容应兼具以上几方面的价值特性,而非满足其一即可。只有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价值区分,才能做到严进严出,确保网络空间的信息内容真实可信。其次,要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设定。在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审核后,还要防患于未然,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分级设定。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明确要求,网络信息内容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网络信息的表达或传播应该受到约束限制,受到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情感道德的制约[6]。因此,即使具有真实性、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等价值的网络信息内容,也要进行不同等级的分析和研判。因为发布主体的意图不同,其内容能够发挥的真实作用也会有所不同,甚至部分内容在其丰富的价值意蕴下隐匿了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序良俗和人类情感道德的信息。最后,要对网络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网络信息内容从现实社会生活中产出,由现实社会的人整合而成,因而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初加工和再整合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在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价值分区和分级设定后,要有计划地投放优质的网络信息内容,而在投放过程中要合理调整投放的平台和单位,确保网络信息内容投放到其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区域,即拥有真实的受众、潜藏的受众和该信息传递不足的网络区域。而对于评级较低的网络信息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退回,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其逐渐转化为优质的网络信息内容,在通过审查准入后再发表。 (二)丰富数据信息的收集渠道,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虚拟的网络空间愈发与现实对接,开始成为一种虚拟态的崭新社会,这便要求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与网络社会相对接,既往在网络社会中的绝对自由行为也要受到现实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因此,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应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畅通意见反馈渠道,规范数据信息收集渠道,进一步健全网络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最终形成自觉有序的网络文明社会。首先,要寻求网民自主反馈。网民是构成网络社会的基本元素,也是网络社会治理的主要对象。网民在网络社会的生活状态是网络生态最直接的反映,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反馈,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网络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对此,要注重收集网民特别是网民中意见领袖的意见和看法,关注他们的各类社会性、公共性和官方性的网络宣传活动。同时鼓励网民参与各类官方活动,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网民的网络治理参与感和获得感。政府和社会组织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为网民提供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权威平台,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使网民能够安全放心地进行自主反馈。其次,要监控数据生成反馈。一般情况下,在网络空间中发声的网民仅占少数。针对多数网民不愿、不敢在官方平台反馈意见的状况,以及部分网络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内部数据的非公开性导致网络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信息难以直接显示等问题,可以依靠技术优势、辅助人工分析来捕捉网络社会中各主体提供的数据信息。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监测、识别和研判这些隐匿性的网络信息,了解其是否具有重大的隐性传播度和讨论度,能否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能否反映出网络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而再通过多种方法对各种问题进行系统化整合和有效性研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治理路径。最后,要多元联动强化反馈。网络社会治理的构成主体具有多元性,不仅包含网民,还包含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等。为此,要发挥政府同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监测联动,相互融通双方的信息库,发挥政府在信息数据上的权威性和大体量优势,发挥各类网络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在信息数据上的多元性和特异性优势,再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扩大数据收集的界限范围,强化信息反馈实效。同时,可通过多元联合实现权力下放,将政府难以处理的网络社会问题转给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各类社会组织来处理,使其承担起网络社会治理的责任,提高网络社会的治理水平。 (三)创新媒体传播手段,强化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空间的内容生成和信息传播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企业媒体,抑或是社会中的各类个人自媒体,其内容制作和发表都是在网络社会的舆论发展形势下进行的,在具有正向意义的网络舆论引导下便会形成清朗的网络社会氛围,反之则会造成网络社会的价值偏差,从而导致非文明的网络行为盛行,因此网络文明建设要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各类网络媒体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通过创新正向舆论宣传、加强舆论监测预警、推进舆论疏导工作,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首先,创新正向舆论宣传。舆论导向问题是舆论引导的根本性问题,不同的网络舆论有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其争议的内容各不同,解决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面对不同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对各类网络舆论作出客观的报道并提供正确的引导。各类网络媒体要在坚持人民立场导向、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党中央的方向导向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宣传,舆论内容要聚焦于国家发展和社会风貌,让主流舆论占领网络空间。要不断根据历史实事和时代特征创新宣传,针对不同种类的舆论信息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时政类信息应坚持真实客观准确为主,社会类信息应坚持理性阐述兼有人文关怀,最终做到舆论导向要坚守,舆论内容要主流,舆论传播要创新。其次,加强舆论监测预警。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空间会通过一些非主流价值的舆论进行反向引导,进而贬低他国价值观念,宣传本国的核心价值。在进行主流舆论宣传的过程中,要对一些非主流的网络舆论提高警惕;针对一些隐晦且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恶意舆论,要加强监测预警。要加强相关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有效阻断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信息的窃取和防止恶意信息的入侵;要培养专业的网络舆论监测队伍,提高对这类舆论的鉴别能力,同时提高回应和反制能力,发出中国声音,坚定中国立场。最后,推进舆论疏导工作。舆论疏导既是舆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网络舆论一旦产生反向性的恶性发酵,其舆论的影响力便十分巨大,此时再进行管控就变得十分困难。而由于舆论已发酵了一段时间,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极大的关注度,他们对这样的舆论往往有自身的见解和看法,这就比较难改变其态度。对此,各类网络责任主体要做好舆论疏导工作,通过及时、权威的数据呈现和事实澄清,提升网民对网络责任主体的认可度。同时要畅通网民自由沟通的渠道,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保障网民对舆论的自由表达权;要通过官方媒体与民间的双向互动,引导网民自主分析舆情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凝聚正向舆论共识,进行正向舆论宣传,达到有效舆论疏导的目标。 三、增强行为自觉,共享网络文明 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为网络文明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网络道德自律、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生态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民既是信息技术的享用者,也是网络文明风尚的践行者,要在网络空间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守法的网络行为规范,共享网络文明,关键是引导广大网民形成行为自觉,积极发挥网络文明成果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民网络道德意识 相较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数字信息技术建构了一个更为自由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一定程度上逾越了伦理道德规范,网民的社会性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使得网民在交往互动、社会参与、成长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要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平衡,避免出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7]的问题,就必须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在网络空间重构道德规范,使网络技术与人文价值相统一。首先,讲好网络道德故事,引导网民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加强网络文明素养教育,需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网民的价值观践行问题,引导广大网民树立科学的道德理性。在数字化时代,要发挥好数字技术的优势,通过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和VR、AR、MR等新兴载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强化网络道德示范引领,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网络道德故事,要“老”话“新”讲,引导网民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其次,创新网络心理疏导手段,引导网民正确审视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意识是社会道德意识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其本质内涵是对道德意识的适应性调整,并内在地包含着对网络社会道德关系、道德规范以及道德德性的认知。大数据技术能够较为全面地捕捉网民的网络行为并进行分析,可以较为精准地研判网民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动态,从侧面分析其网络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可以驱动大数据算法引导网民正确审视自身或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较为精确化、智能化的心理疏导,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做到有的放矢地干预。最后,加强网上与网下教育联动,增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培育网民具有良好的道德自觉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从价值层面提升网民对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在数字化时代,碎片化的表达体系解构了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个性化的观念交锋冲淡了主流的道德信息黏度[8],这就需要在网上与网下形成网络素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广泛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积极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坚决抵制造谣传谣、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道德失范行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二)健全网络文明准则,规范网民网络行为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虚拟的社会参与和人际互动仍然要遵守一定的准则。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可以引导网民维持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塑造网民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数字化时代,技术的革新加剧了信息鸿沟,虽然人人都可以发声,但在大数据算法的影响下,能够进入公共话语平台的表达仍然是数字化时代的“精英人群”。因此,完善网络文明准则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首先,以法律为基础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制定网络文明行为准则,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关键在于具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法治资源对网络文明创建的有效供给。文明准则相对法律而言,缺少一定的强制性、稳定性,因此在网络秩序尚未成熟时,需要以强硬的他律手段建构个人的理性行为,形成合理有序的网络社会互动规则[9]。各级政府要以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将网络文明创建的各项要求融入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中,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积极推广,对于不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其次,制定网络平台的自律公约。随着信息网络的技术更迭和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网络空间衍生出许多具有新的特点的职业工种,例如信息安全测试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直播销售员等。这些新兴的职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求职者的青睐。健全网络文明准则也需要对所覆盖人群进行精准划分,制定出台精细化的行业网络自律公约,特别是要与广大网民群体的文明准则要求区别开来,提出更具针对性、行业性和时代性的、更高标准的行业文明要求,引导网络行业主体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强化其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经营理念。最后,提高网络法治的科技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滋生了诸多道德问题,在网络社会,维权难、投诉难也成为阻碍网络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要防止利用技术漏洞、监管漏洞而滋生网络违法的失德现象发生,就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采证分析功能,畅通在线投诉举报渠道,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当前,既要广泛弘扬遵纪守法的文明意识,又要强化信息真实的网络规范,吸引更多网民参与到网络文明准则的制定、实施和管理中,增强广大网民对网络文明准则的自觉认同。 (三)弘扬网络新风正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在新时代,让网络空间充盈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10],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1]。网络空间是关涉到每一个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文明风气也需要每一个网民作出努力、贡献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的精神家园,以时代新风净化网络空间,满足网民清朗有序的网络社会生活,需要从每一个网民自身做起,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对外传播美丽中国形象。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化实践。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信息服务和数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场景,创新网络传播的宣传方式,全面提升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合理运用数据资源,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各类信息,为广大网民提供社会治理的先进理论,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化实践。其次,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等网络文明实践活动。网民作为网络文明创建的重要力量,在弘扬网络文明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鼓励网民积极参与“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等一系列网络文明实践活动,塑造垂直领域的模范典型,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网民群体进行细分,联合政府部门、社会协会等力量推出更多更优的网络文明品牌活动,以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征集正能量网络作品,引导亿万网民争做中国好网民。持续开展公益理念、善行义举、爱心榜样的数字化宣传,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环境。最后,健全网络诚信管理体系。网络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直接引导广大网民抵制歪风邪气,强化网民的网络诚信意识和文明意识。要健全网络诚信管理体系,一是确保网民的网络信息安全,持续完善网络监管漏洞,避免网民个人信息泄露;二是明确个人信息收集和适用的界限,既要保障网民的隐私权,又要服务于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监管,防止过度使用而侵害网民的权益;三是完善对网民个人权利的追责机制,以此警醒网络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文明现象中出现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最终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绿色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3][10]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强调.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21-11-20(01).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9-15(01). [4]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新时代理论武装如何走心——关于深刻内涵、重点难点、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9(23):10-11.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01). [6]陈曦.网络言论信息的治理机制:功能分区、内容分级与场景化动态调控[J].电子政务,2020(8):15-2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 [8]王欣玥.网络道德建设内蕴的多重向度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1(7):84-90. [9]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2):77-80.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1).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