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良师更是益友 ——大连民族大学班导师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2-05-05 21:2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5日 08版 | 查看:684次

这学期开学以来,让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品201班同学感受最深的就是班里金熙竣同学的变化,从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变成勤奋的“学霸”。金熙竣告诉记者,这个变化来自班导师李婷婷的教导和帮助。

  为了把金熙竣从游戏依赖中解脱出来,李婷婷可下了大功夫,她一天去一次课堂、两天跑一趟寝室、三天谈一回话。

  “每次谈话,我都问他,四年大学你到底打算怎么过?你的人生目标和未来规划在哪里?”李婷婷的引导、教育,让金熙竣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在这学期过了英语四级,还在积极为考研做着准备。

  今年,大连民族大学对班导师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推进,为每个自然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班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中层领导干部为补充,共636名。他们进寝室与学生聊天、到课堂听课、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在刚刚结束的三好表彰大会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182班荣获“模范班集体”称号。提起这个班从大一落后到大三优秀的突围之道,班导师王存睿深有感触。

  软件182班共有33名学生,大一第一学期三分之一学生挂科,综合成绩排名年级倒数第二。王存睿手握着成绩单心里合计,这些“萌新”不仅需要厚爱,也需要严管。

  王存睿制定了一套抓学风、抓团结、抓管理、抓思想的“四抓”班级管理方案,发到微信群还贴到班级墙上,他铆足劲,大学四年要把这“四抓”一抓到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和带动起来,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抓学风的同时,王存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更是严格要求,大一入学后,班级很多同学都向学院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张涛是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一新生班导师。开学不久,学生们在班级群里收到信息,张涛要在学生寝室开第一次班会,开完会请大伙去食堂吃饭。

  开完班会,张涛和学生们边往食堂走边分析:经过他实地丈量,北区到中区步行需十到十五分钟,一天三餐往返差不多一个小时。“在大学每天能抽出一个多小时步行锻炼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大家应该珍惜。”张涛摆事实讲道理。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这位“大叔”是有备而来。原来潜在班级群里的张涛看到,学生们一入学就纷纷吐槽:寝室离中区食堂太远了。

  在大连民族大学,除了“1配1”的班导师工作制以外,还有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三者根据各自分工,在学生四年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这样‘三位一体’的育人架构,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学校鼓励中层干部深入学生,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现状,有利于在工作中针对学生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明华说。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一个主干型神经网络,随卷积计算逐渐提纯特征信息,你为什么认为需要一个支路呢?”“我觉得支路应该是对信息的额外提取机制。”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计算机技术184班的毕程,与他的班导师杨大伟在实验室展开了激烈讨论。

  原来毕程准备在一家外国期刊发表论文,为此他已经做了7个多月的前期仿真和数据积累,寒假也是在学校度过的,即将完成时,却在信息处理上遇到了“卡脖子”问题。毕程硬着头皮在大年初一早晨给班导师打了个电话。

  与其电话沟通,不如当面讨论。不到半个小时,杨大伟开车来到学校,师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很快找到问题症结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宋海玉当班导师很有一套,不仅将班导师、专业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职能有机结合,还在教学上,针对学生特点,探索构建了知识阶梯状、难度渐进式、成果阶段化的“分层教学”培养体系。

  巴依差汗现在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名公安干警,他是宋海玉分层教学的受益学生之一。2005年,巴依差汗考入大连民族大学,成为宋海玉班级的一名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大一时专业课跟不上,成绩不理想,他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有了退学的想法。

  面对巴依差汗的情况,宋海玉搬出了自创的培养体系,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掰开揉碎,再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除了专职班导师外,学校还有一支“编外”班导师队伍——校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每年与留校大学生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共度除夕;进班级坐在学生中间一起听课,进寝室与学生们唠家常;和学生互留微信成为好友;面对面给学生讲自己的成长经历……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大连民族大学班导师工作构建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困难学生帮扶、日常教育管理、班级组织建设在内的“五维一体”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和积极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为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真正落地,就要抓实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从小事实事入手,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需求,在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让‘以学生为中心’看得见、摸得着。”学校党委书记赵铸说。

  (本报记者 吴 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