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让座”引发网友“口水战”(2图)

发布时间:2010-11-13 16:56 | 来源:扬子晚报 2010年11月10日 A49版 | 查看:2865次

网友质疑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外企老总笑称“解决方法很简单”

西祠上关于“集体不让座”的帖子,跟帖的网友说啥的都有。

本报11月6日A44版关于“集体不让座”的报道。

  “让座道德”在人们心中犹如一个“铁法则”,多年来不容置疑,这次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报11月6日披露的“学生集体不让座”一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被各大媒体和网站转载3万多次,跟帖网友不计其数。有人甚至提出“道德绑架”,认为除了“爱心专座”以外,其他位置应该由坐着的人自己决定是否让座。而记者采访了英国火花投资公司中国区常务董事卢晓生,他很淡然地告诉记者,“其实要解决这件事,很简单”。

  质疑1 学生为何羡慕老人精神好? 减轻学生负担才是根本

  “现行教育体制在素质教育的华丽外衣下,依旧穿着破棉袄旧棉裤”,网友张本强说,沉重的书包说明,从小学至高中,所有教育都指向高考。成绩有排名,学校有排名,老师有排名。学生晚上学习到半夜,早上天不亮就要挤公交。“不让座的背后,是他们对社会的厌倦”。更需要公众反思的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竟然羡慕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好,几乎所有中学生都认为自己比老人累!减轻学生的书包,多给学生一点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

  高一女生的“让座需要脸皮厚,胆子大”一语,也引起了网友的惊呼。网友于静说,“听到了没有?不是不想让座,而是缺乏让座的勇气!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都很冷漠”!行善了反而有做贼的感觉,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谈。然而这就是现实,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社会“扬善”的氛围太淡。如果学校能够经常宣传帮助别人,而不是平日疯狂抓学习、雷锋日一窝蜂做好事,也许孩子会更容易去帮助别人。

  质疑2 难道车上都是学生吗? 成年人应为孩子做表率

  “真正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网友“书樵文”颇有负荆请罪的精神。他认为,这事不应该被夸大到“下一代危机”。即便是孔融让梨,也是因为家庭教育水平高。当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为人不齿时,大家多会说他“没有家教”。“记得有一个公益片,母亲为奶奶洗脚,女儿看到了便主动端盆水为母亲洗脚”。可见,道德的力量不在于“言传”而在于“身教”。“书樵文”很小的时候同父亲出门坐公交,两人都有位子。上来一位老人,父亲让他坐自己腿上。后来又来一位老人,父亲便拉着他站起来。

  网友刘兴伟更是犀利,“让座的道德说教不能总是欺负孩子”,一车人都是90后吗?除了学生外,其他“有素质”的成年人也都坐得很淡定,既然如此,为何偏偏要把道德说教的大棒打在学生身上呢?试想,如果有成年人做出表率,得到当事者的感谢,并被全车人投以赞许的目光,孩子们自然会知道下次该如何做。若是社会公德陷入一种互相指责的状态,孩子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很多时候,车上来了老人,学生便起身让座,而成年人只负责对孩子们投以或是赞许或是责备的目光,来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这样做显然不够的。

  质疑3 为什么校车这么少? 尽快推出校车接送服务

  “别用道德去绑架‘书包很重’”!网友王传涛说,“集体不让座”其实并不需要过分解读,几个中学生不愿意让座,与整个90后群体并没有关系——道德不是按着80后、90后、00后的模式来划分的。90后是未成年人,社会应该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见有错就上前拍砖。

  “书包很重”的声音,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为什么中小学生没有校车?为什么书包必须这么重?为什么中学生必须要起早贪黑地赶公交车?“解决以上实际问题,远远比责骂7名中学生实际得多”。王传涛认为,校车制度被人大代表提了N年,也没有得到实现;中学生的减负与素质教育,年年喊、月月喊、天天喊,他们的书包也没有减轻;本身就是以分数来定道德,教育凭什么让这些学生“用道德考分数”?当公共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时候,“道德论”往往显得过于单薄。法制建设落后,道德必然会遭到部分人绑架;公共资源有限,部分人必然会淹没在无公德的口水之中。

  外企老总提让座建议: 帮让座的学生拿一下书包

  英国火花投资公司中国区常务董事卢晓生认为,首先,让座是必须的。“这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不会有区别。给老人让座,这是社会公德”。而且,他认为不需要非得牺牲其中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很容易就可以解决的。“比如7个学生任何一个人让座,其他同学帮忙,帮那个让座的学生拿一下书包就行了”。卢晓生笑着说,“不要非黑即白,不要走极端。只要人们之间有一颗相互帮助的心,就不会引起这么多矛盾”。

  网友书樵文也认为,道德源于相互尊重和付出。“善待自己的母亲简单,善待别人的母亲却很困难,因为别人对你没有付出”。如果上车的是他们之中一人的亲人,孩子也会很自然地让座。但遇到完全陌生的老人便不会那么急切了。为什么呢?因为让老人坐,道德虽然加分,可是肩膀却要受罪了。如果老人坐下能在表示感谢的同时,提出愿意帮助孩子们拿书包,通过相互付出,推心置腹来构建信任和道德,结局肯定会好得多。

  本报记者 黄 南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