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07 09:26 |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04 | 查看:2417次
(坏消息综合症,中国好人网配图)
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上周的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6%的网友认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维权意识增强。(《中国青年报》8月3日)
上述调查只是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习惯局限在商业消费领域,如果将网民这一“习惯”扩大到中国整个政治社会生活中,中国网民对“负面”的东西确实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往往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这不仅仅显现在网络的新闻频道、论坛、微博,甚至一些社区网站也将这一“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负面消息”大概可以简单地称为“坏消息”吧,至少这些消息带给受众的感觉不那么振奋人心。网民喜欢“坏消息”,或许这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否则何以成为新闻?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他们借此得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说,网民之所以喜欢转发、评论这些“坏消息”,是因为“坏消息”在这里已经成了承载他们情绪出口的一个工具。好在,在专家眼里,中国网民的言论渐趋理性,带有宣泄成分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有的虽是宣泄,也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
但必须承认,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习惯质疑的时代。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比如,国家每每有新的政令通知出台,招来的必定是一片喊打之声;在一些突发事件的进展中,官方通报往往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定论。不能责怪评论者习惯性质疑的姿态,在经历了N多“被增长”和N个“躲猫猫”事件后,一些时候,官方通报的权威性已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澄清一些突发事件真相的过程中,官方通报有时已不完全是披露真相,而成了维护自身利益、掩藏事实真相的一个道具。
从另一角度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作“为公代言”的姿态。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很多时候都在我们生活周围进行着激烈博弈,以一种蓄满良知的力量和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的态度,去为一种社会信念而质疑或呐喊,这终归应该是一件庄严的事情。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没有看到蹒跚的进步,这些习惯是不是一种无可挑剔的时代美德,这似乎也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或许,我们真的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其病根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完美。但这“坏消息综合征”总不能变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越是被阴暗面反复刺激过的心灵,它应该越珍惜和渴望真实的光明。(陈方)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