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5 22:19 | 来源:中工网 2021-11-05 11:10:15 | 查看:690次
“我国每年进口大豆高达1亿多吨,大豆产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是我国谷物安全视域下的‘特殊短板’,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振兴国产大豆刻不容缓。”近日,2021年感动广州最美教师、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宝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这份责任与使命,他于2001年至2003年被选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8年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农学博士后工作,从此开始潜心研究大豆作物的基础理论和品种改良等课题。
刘宝辉(左二)在从化区指导研究团队培育“广大20”大豆新品种 赵晓晖/摄
2008年,刘宝辉回国后担任“十三五”《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技攻关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会议评审专家,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率领中国科学院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大豆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机制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相比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大豆的基因组更加复杂且庞大,基因研究较为困难。”刘宝辉介绍,早在1920年,美国科学家便发现大豆光周期现象,“低纬度地区大豆之所以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短,需要找出影响大豆高产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延长大豆的生育期,从而实现产量提高的目标。”
2016年,刘宝辉带着此前的研究成果来到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率领团队80人潜心研究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新机制。经过20年在大豆基础领域的潜心研究,团队原创性地发现了植物光周期反应调控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在2017年、2020年分别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成果、中国农业部15项重大研究进展和中国农业科研亮点成果。
2017年—2020年,刘宝辉团队在哈尔滨培育的丰产型、高油型、高蛋白型、抗旱型四种类型、四大新品种大豆累积推广508万亩,为农民增收2亿元;2020年百亩连片种植实收测产亩产达292.37公斤,比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公斤提高一倍以上。
如今,刘宝辉一边坚持随时远程视频会议与每月现场督导一次的原则,指导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育种团队在哈尔滨500多万亩的大豆试验田里,开展密植、土壤深松、测土施肥、减肥4种栽培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另一边则率领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团队在广州市从化区近百亩试验田里培育“广大20”大豆新品种。“每年6月底开始播种,每到观察花期的时候,每隔一天都要去试验田里统计开花期,成熟期要对株高、节数、荚数、分枝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光周期敏感性调控开花期及产量性状的基因。”刘宝辉说。
几十年如一日,刘宝辉每天在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他从来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在实验室通常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为达到实验目的,团队成员需要在连续48小时内每隔2小时取样一次。
经过多年努力,刘宝辉带头组建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已成为广州大学重点发展的高层次团队之一,该团队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一名,也为行业培养出多名优秀教师。
(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彭新启 通讯员赵晓晖)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