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尽自己 照亮他人 ——追记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图)

发布时间:2021-09-16 15:4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16日 03 版 | 查看:760次

  王红旭在重庆大渡口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和学生合影(2012年10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一分钟有60秒,旭哥有40秒都是笑眯眯的。”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张亚眼中,同事王红旭爱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即使不说话,也有一股亲切感。

  在育才小学,无论是临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刚入职的新教师,甚至是熟悉的学生,都爱称呼他“旭哥”。王红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没嘚啥子事,有旭哥在”。

  今年6月1日,王红旭正和家人朋友带着孩子在长江边玩耍,听到有人呼救“有孩子落水”,这位体育老师以近乎百米冲刺的速度跳入江中,将两个落水的孩子救起,自己却被江水吞噬。6月3日,重庆市文明委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详见本报6月4日报道《体育老师最后的“百米冲刺”》)

  张亚在岸边目睹了王红旭救人的全过程,“旭哥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他的性格”。

  在准备救生员资格证考试时,教材里的一句话被王洪旭用波浪线着重做了标记:“拯溺救难、向生命负责”“生命守护者”。

  这已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读大学时,他曾在游泳馆中两次救起溺水的人;在学校附近,一辆接送孩子放学的小车不慎翻车,他和妻子陈璐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救治……

  “我们俩都是内心柔软的人,能给别人帮上忙,会尽力去帮一把。”陈璐希说。

  王红旭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曾当过乡村教师。从教几十年,爷爷王世才和奶奶范信秀曾定下“教良心书,不误人子弟”“不搞歪门邪道”“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家规。

  儿时,王红旭跟着父母亲在学校生活。母亲李永兰记得,在身高只比课桌高一点的年纪,儿子就会在深秋降温的日子,跑回家把自己的衣服拿给班上没有御寒衣服的同学穿。

  “农村学生的家长多忙于生计,老师教得好不好,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但是爸爸妈妈常说,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陈璐希说。

  和父辈一样,在学校田径队执教的王红旭,也经常自掏腰包买小零食奖励学生。天气热时,面对学生让他请吃雪糕的提议,他也不会拒绝。

  旁人不解,田径队几十个孩子,这么买下去每个月该是多大的一笔开销。陈璐希理解丈夫的做法:重庆天气热,孩子们训练辛苦,训练完了总要喝瓶水吧;我们做爸爸妈妈的都知道,孩子们吃一根雪糕的时候多开心呀。

  陈璐希是语文老师,在她看来,体育课是门“豆芽课”(在重庆话里意为“副科”——记者注)。入职第一年,体育老师王红旭就被安排在她的班里担任副班主任,他们成了工作上的搭档。在这个体育老师口中,体育运动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每个学生都应该全面发展。

  在王红旭的指导下,这个班级陆续获得校运动会第一名、校篮球赛第一名、校足球赛第一名……陈璐希慢慢发现,体育训练并不会耽误学生学习的时间,反而给了孩子们另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王红旭常和陈璐希说,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不要把这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比较,我们只需要把他的今天和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看看有没有进步就可以了。

  “不要有偏见,更不要给学生贴标签。有的小孩看上去特别调皮,但其实不过是天性活泼而已,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调皮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很多是能学体育的。”王红旭说。

  他的学生谢灵巧说,王红旭是她的“伯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人相信谢灵巧会成为田径场上的佼佼者。因为学习成绩不稳定,父母也劝她放弃田径。

  但王红旭坚信,这是一个短跑的好苗子,鼓励她坚持训练。他还劝谢灵巧的母亲,并承诺“保证不会影响学习”。

  2016年,谢灵巧在第五届重庆市运动会上一鸣惊人,夺取了100米、200米短跑双料冠军,多所重点中学向她抛来橄榄枝。

  在张亚的记忆中,为学生报名比赛时,就是王红旭“排兵布阵”的时候。“他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报名时前前后后思考三四天,总能让学生在比赛时发挥出优势,拿到名次。”

  校运会时,王红旭总是盯着田径比赛,从赛场上挑“苗子”,甚至从其他运动队“挖墙脚”。

  “要做一个事情就要把它做好。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争取教出跑得最快的学生。”王红旭常说,作为老师,能帮助一个没有找到特长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上课有劲儿”和“从不批评学生”是王红旭的课堂给同事留下的印象。坐在办公室的时候,陈璐希经常听到从操场上传来的王红旭的叫声:“对头,就是这样。”第一次没有完成好动作或没跑出好成绩的学生,会在这种节奏和鼓励下再去冲一把。

  王红旭认为,自信心对孩子特别重要,只要教出来对生活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学生,他们不管做哪一行,都会激发出内动力,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陈璐希说,育才小学田径队的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甚至原本成绩不佳的学生,也会把赛场上的拼劲儿带到课堂上,再冲一冲、搏一搏。

  在田径队师生的聊天群中,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会与王红旭分享成绩或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学生们说,虽然王老师走了,但这个群不能解散,他们还会继续在这里和老师说说话,就像老师在群里时一样。

  除了教学工作,2015年起,王红旭还担负了学校的人事工作。评职称时,他会在放学后留在学校里,为同事讲解申报细则,帮助大家审核材料。陈璐希建议他做一个模板让老师们自己填写,王红旭却说:“我是‘表哥’,我一分钟能完成的表格,别人从头开始学要20多分钟。”

  但其实,初接触人事工作时,王红旭也是个“小白”。办公软件不熟悉,他买书自学;人事政策不清楚,他查阅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问必答;新教师政审工作严格复杂,他一天连轴转七八个小时;他还创新推行“爱薪工资条”小程序,让大家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工资明细……王红旭去世后,学校找了3个人才接替了曾经由他一个人承担的工作。

  在王红旭的追悼会上,挤满了素不相识、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市民。他救人的江边,摆放着缅怀英雄的鲜花。送别途中,学生们呼喊出一声声“王老师一路走好”。

  明年,谢灵巧将参加高考。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像王老师一样”。

实习生 马晓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救人英雄的教育观

王红旭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一声声“老师好”伴随着他成长,也伴随着他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

  “爱生如子”是这个家庭中每一位老师心中坚守的信条。父辈要求晚辈,做老师,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要教良心书、教清廉书、教公平书。

  王红旭生前最反对的就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他相信,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阳光自信,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采访中,王红旭的同事、学生、家人对他执教的细节如数家珍,比如学生文化课成绩暂时落后时,他会在操场上抽查学生背语文课文;而学生要参加比赛时,他又告诉孩子在外如何注意仪表,要稳重大方。

  王红旭的妻子陈璐希说,当老师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怎样让自己不累?需要很喜欢、很热爱这份职业。“关上教室门,看到四十几张灿烂笑脸,一切辛苦都很值得。”

  这份热爱驱动着夫妻俩在教学业务上不断精进。他们从不吝惜对孩子的夸奖,常鼓励有特长、有潜力的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兴趣活动,并凭借体育等特长考入理想的中学;看到学生摔倒了、受伤了,他们也第一时间去守护、关心孩子。

  很多学生跟着王红旭在田径场上重拾自信,明确了未来奋斗的目标。

  诚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学习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在王红旭的追悼会上,穿着不同中学校服的学生匆匆赶来,在他的照片前驻足,拿起留言便签却迟迟不知如何落笔。留言墙上,歪歪扭扭的字体写满了他与学生的故事。学生们留言说,要“好好学习、好好训练”“考上好大学”“以您为榜样”。

  一次在家里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王红旭对妻子说:“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平凡的一生中做一些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这些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成了他生命的注脚。

王鑫昕 马晓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