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春:“大国工匠之师”是这样锻造的

发布时间:2021-09-14 18:1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14日 02 版 | 查看:618次

9月10日,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两位职业院校教师入选,其中一位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万荣春。

  2012年,31岁的万荣春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成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一名教师。

  上海交大的博士去职业院校当老师?一开始,亲戚朋友有些不理解。

  然而,这里也曾辉煌过:葫芦岛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而万荣春所在的材料工程系的焊接和质检两个专业方向,就是服务于海洋大国重器。

  “我觉得职业院校应该有博士。我希望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万荣春说。

  但是,刚入职时,由于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像样的实验室,他感到很失落。

  他也曾经有过迷茫:面对动手能力强,但缺乏良好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乐于学习,曾是摆在万荣春面前的难题。

  万荣春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尽管作了充分准备,上课前早早来到教室准备好教学用具,但上完第一节课,他还是感觉效果不理想,课上互动不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

  万荣春没有忘记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要在这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扎下根来,让这所有着光辉历史的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教师,教学才是根本,虽然我们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是不能放弃他们。”从此,万荣春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素材,认真分析加工,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他采用“后排提问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靠前坐。

  “学生们为了不被提问,纷纷提前到教室前排占座。”万荣春笑着说,他还采用“迟到时间扣分法”“犯错交手机法”和“前三分之一得优法”等课堂管理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万荣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成立了创客空间社团,带领学生搞学术研究,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学术氛围。在新模式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万老师带给我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思维。”刘家良是社团的第一届社员。和万荣春做科研的经历,帮助他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近几年,万荣春申请获批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专家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科研条件。他还借鉴在上海交大的学习经历,推出高职PRP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校高职学生参加研究计划是学校为使学生尽快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让在校学生参与课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万荣春介绍,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创客空间社团和“三位一体”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与创业导师制)的学习组织形式,带领同学们创新创业。

  “我坚持每周开例会的制度,手把手教学生做试验,遇到问题就亲自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还带领他们设计制作一些科研试验中的小装置。”万荣春介绍,参加该社团的已毕业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成功专升本。目前,已有6届学生参与PRP,社团学生获辽宁省“挑战杯”竞赛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4项,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

  9年来,万荣春先后承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1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约700教学学时,主持省级课改课题两项,院内课改课题4项,主持完成学院改革示范课程《金相检验》,发表课改论文两篇。2020年,他还获得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我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主要面向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不少人会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造中,他们的未来同样可期。”在万荣春看来,教书育人,不光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

  因此,他经常给学生们讲述李薰、师昌绪等材料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爱国之心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万荣春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海洋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名80后的博士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上,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一路走来,我并不后悔,职业教育已成为我一生的事业,我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努力前行。”万荣春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