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艺术变为学生的热爱 ——记2021年“最美教师”肖向荣

发布时间:2021-09-13 10:0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3日 04版 | 查看:672次

他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他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

  荣获2021年“最美教师”称号,从幕后走向台前,肖向荣表示:“做老师必须要有时间的积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时代、和学生共同成长。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圣、崇高的职业,超越了所有的功利和现实。”

创作,是美好的时刻

  他的课一般安排在晚上。

  “进入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瞬间捕捉。舞蹈的开始取决于你思维的起步。群舞怎么开始?哪段是你们想要的开头?有没有进入到群?什么是结尾?谁能决定什么是真正的结尾?”

  “准备,灯亮,开始。”

  “走,3,停……”

  9月7日晚6点,肖向荣出现在北师大舞蹈系209舞蹈教室,他要给大三学生开启“群舞创作法”课程。教室是一间训练厅,没有桌椅。学生们被分成两组,各自用自己的理解呈现出老师称之为“李佳怡的猜想”的创作舞蹈。

  “群舞创作法”课程不是单纯的舞蹈训练,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训练。学生们同时又被分成导演组和表演组,肖向荣按自己的节奏喊“停”,然后追问,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再引申到更多问题。学生们思考回答,他再梳理明确,间或传来学生们随性的回答和笑声。

  他要求学生们做笔记。一段表演下来,学生们又会散坐在地上,记录下这堂课的关键之处。一位同学记录下他听到的重要词语:体态、重心、微表情、开放性思考、尝试。

  “上课,不要背套路,每一堂舞蹈课都是新的。”这是肖向荣在课堂一再提及的。抛弃掉顾虑和束缚,记住“自己才是这个游戏的King”。每一处节奏的处理,每个动作的出处,怎样保持新鲜的内心世界,怎样打破已经固化的动作,这些都是带给舞者最美好的时刻。

  “一位大学的艺术教师,上课与创作是不能割裂的。”肖向荣坚信,无论是民间舞、芭蕾舞还是古典舞老师都要创作,创作的好与坏都是在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作、求新或许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这也让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走得更远——参与国家重要的大型文艺活动,站在了天安门、国家大剧院、鸟巢,站在欧洲、美洲、澳洲的舞台上。

  对肖向荣而言,站在学校操场开学典礼的他与站在舞蹈教室中间的他,没有差别。作为老师,他面对的多数是学生。9月6日,作为教师代表,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的总导演、鸟巢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核心主创导演,他分享了现场参加庆祝大会的震撼与感动,也让学生理解了“北师大英文名是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ormal’实际上是一个法语词,不是代表‘正常’,而是‘标准’的意思。师范其实意味着一个标准。”他和学生交流时说,“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大学,我们要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去设定标杆。”

舞蹈是舞蹈,诗是舞蹈,文学是舞蹈

  “愿不愿意来北师大正式入职?”20多年前,肖向荣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正值北师大准备筹建舞蹈系。原本只是作为代课老师的他,接到了当时系主任周星老师的一个电话。

  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最初,一周下来40多节课。现在,他依然给本科生、研究生、全校师生上课。他也更深地思考师大的舞蹈系与其他院校的舞蹈系有什么不同,师大舞蹈系培养的学生又和专业的舞蹈院校有何区别。

  师大舞蹈系的学生会自称“有文化的舞者”。在招生简章里,会有这样的要求:舞蹈作品分析,考查学生舞蹈艺术常识和文字表述能力,字数不低于800字。

  每一年迎新,总会广而告之:舞蹈是我们最基本的底色,也是进入社会的第一张名片,其应具有历史文化审美背景,在这里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会读书、会跳舞,做一个复合型人才。

  于是,有了“经典文本研读计划”读书分享会。

  于是,学生在展示自己舞蹈作业时会顺带做一下注脚:身体解放变成的层层线条,看似流畅却不流畅,舒展且麻木。“不是所有的线条都是平滑的”。想要寻找其中的“刺”,要通过不断地实验。

  在他的课堂上,舞蹈是舞蹈,李白的诗是舞蹈,鲁迅的《呐喊》也是舞蹈。“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身体的敏感、空间的敏感、基本形体的协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知道舞蹈很有趣,舞蹈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深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肖向荣习惯把最鲜活的案例和世界潮流的前沿内容分享传递给学生,在他看来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知识体系,只了解过去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舞蹈大师班、校际联合公演、专家讲座、论文发表会、圆桌讨论会这样的学术研讨充实于课堂之外。

  “北师大的艺术教育,它应是普及型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还得美起来。”肖向荣要用更好的方法、教学教育服务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人。

现场,检验日常的教学

  10多年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到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到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在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的同时,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都影响着肖向荣的创作理念,丰富着他的教学实践。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每次接到国家任务或者一些大型活动任务,出去创作一段时间再回到校园,会让我的课堂更加充实。通过课堂跟活力满满的学生们互动,也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想法。”

  “26号方阵出来的时候,色彩的张力和年轻人的活力一下子出来了:师生代表们挥舞着校旗,簇拥着彩车,在青春的歌声中奔跑。”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中,26号“立德树人”方阵是首都教育系统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

  方阵中这个动作的设计,源于他对师大学子排演过程中一次偶然的观察:一天,肖向荣站在北师大艺术楼的舞蹈室里望见同学们坐在西操场的草坪上,正在非常认真地重复一个动作,一张张生动而又投入的青春面庞瞬间激发了他的灵感。

  平日里思考如何创作,回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们互动,然后再出去创作,再回到课堂。

  现场,又成为用国家标准检验日常教学的最佳之地,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之地。“不再是隔着一层皮,他们面对的是最好的艺术家,看他们如何争论,看到作品是怎么失败的,又如何被捡起,重新被加工成为一种精彩。这种实践是独树一帜的,学生们的导演思维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无论到哪儿,肖向荣都带一本书。“看书就像给大脑按摩一样,大部头的书,读着读着大脑就放松下来了。”不经意间,他爱诗歌、爱文学的爱好也传染给了学生。

  肖向荣很早就关注美的教育。“由身体审美到心灵审美的养成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认为,舞蹈首先是审美,尤其儿童舞蹈,要看到这个时代少年儿童的风貌气质。孩子通过舞蹈提升了审美功能,知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身体美,这比扳腿下腰翻筋斗重要。因之,他主张要以孩子的眼光发现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鼓励孩子各美其美,达到美美与共。

  “唯有热爱,才能坚守。”对舞蹈,对教师职业,肖向荣都是如此。因而,他也乐意接受生活充满戏剧性的挑战,抛开一切俗套陈规,走在自己选择的大路上。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黄小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