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奉献而璀璨——解读真实的蒋国珍(图)

发布时间:2010-09-16 00:48 | 来源:江西新余网 2009-11-03 | 查看:9544次

  编者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蒋国珍捐资助学的事迹曾陆续被多家媒体所报道。今天,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际,我们重提蒋国珍、重读蒋国珍,就是要把蒋国珍这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无比忠诚的精神发扬光大,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渐宽裕。我们不提倡“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决不能丢。

  蒋国珍是我们身边的典型,这个典型无需修饰、无需加工、无需包装,因为他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有崇高信念的人,这或许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蒋国珍是新余家喻户晓的“名人”:今年79岁的他,是渝水区罗坊镇一名小学离休教师。近30年来,他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他个人生活却过得异常节俭,甚至连开荒种地所得的收入,也被其“挪用”于资助学生。

  倾其所有,捐资助学,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是什么理想和信念支持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他终生未婚,无儿无女,却把火热的爱撒向诸多素昧平生的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和境界?他对生活真的一点要求都没有吗?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行先后多次前往罗坊,通过采访蒋国珍本人、受过他资助的学生、家长及其亲人、朋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蒋国珍。

  蒋国珍赤脚站在自己开垦的荒地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赖娇健 摄

  一个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教师

  蒋国珍1930年出生于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师范学历,参过军、打过仗。解放后,他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新干县公安局、南昌地委宣传部、铜鼓县政府等政府机关工作。1953年,因当地小学教师严重缺乏,蒋国珍被组织派遣到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他是教学上的多面手,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尽心尽力。他思维敏捷、说话风趣幽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颇受学生的欢迎。

  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在常人看来,20多年的不公正遭遇一定会让他牢骚满腹,可平反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给希望工程。9600元,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1983年,蒋国珍正式从罗坊镇六元小学教师岗位退下来。从此,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捐资助学上,并经常应邀到新余各地中小学以及师范院校为学生讲课,26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退休了,有时间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发挥余热,为党为人民为孩子做点事情”。

  一开始,蒋国珍主要是资助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少,蒋国珍转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在下山桥中学(2003年并入罗坊中学)、罗坊中学、下山桥小学、罗坊希望小学等学校设立奖学金,并通过罗坊镇关工委等单位对贫困学生进行捐助。

  下山桥小学教务处主任欧阳旭告诉记者:“1989年,我在下山桥中学读初中的时候,就常常看到蒋老师一蛇皮袋一蛇皮袋地往学校送教辅书,每个学期要送400—500本左右。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学生买不起教辅书,所以每次蒋老师一到学校,就有很多学生围上去‘抢’书。”“不要把答案直接写在书本上,用练习本做完后,把书传给其它同学。”这是蒋国珍对同学们提出的惟一要求。欧阳旭还记得,1993-1996年在新余师范读书期间,学校多次邀请蒋国珍前来授课,欧阳旭每次都会去听:“蒋老师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毕业后如何教书育人,对我的启发很大。”师范毕业后,欧阳旭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2006年,当他调到新成立的下山桥小学担任教务处主任时,他首先想到邀请蒋国珍到学校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课。没想到蒋国珍不但满口答应,还主动提出要在下山桥小学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近4年来,蒋国珍多次到下山桥小学为学生讲课,并拿出6000余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受奖励的学生超过500人。

  1995年,65岁的蒋国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他早就盼望成为党的一员,尽管以前被打成右派,不敢向党组织申请,但他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97年,他激动地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面对鲜红的党旗,蒋国珍热血沸腾:“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蒋国珍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孩子、情系教育,精神难能可贵,品格堪称伟大。如果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像他这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富强。”现年73岁的罗坊镇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宋连根说。

   一个习惯省吃俭用的老人

  蒋家村的干部说,按人均计算,蒋国珍是村里收入最高的。他不仅能按月领到2300余元离休工资,还四处开荒种植红薯、黄豆、花生、芝麻等农产品。据原下山桥中学治保主任彭郁清透露,蒋国珍种庄稼、打草鞋都是一把好手,他用稻草和破布编织的草鞋,结实又漂亮,看过的人都羡慕他有一双巧手。他种菜不浇化肥不打农药,从学校厕所挑粪便当肥料,多年来帮学校省了一大笔清理厕所的人工费,种出来的红薯最大的有2斤多重,去年仅卖芝麻一项的收入就达700多元。

  尽管收入很高,蒋国珍却过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离休26年来,他一直住在父母留给他的一间旧土房里,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一排装满红薯干的土陶罐,一个用砖头砌成的燃柴式灶台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他穿的几乎全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衣服,实在不合身或是破得太厉害的,他就自己动手拆改,常常不是裤腿短两寸,就是衣服两个袖子的颜色不一样。

  他最常吃的是红薯和大米煮成的混合饭,早上煮好放在稻草堆里保温,中午和晚上都不用生火做饭。红薯是个好东西,但吃多了容易胀气。由于长年吃红薯,蒋国珍的脸有时会浮肿,不了解实情的人还以为他在发福。今年端午节前夕,蒋国珍就因为吃了发芽的红薯,造成食物中毒,在罗坊镇中心卫生院挂了10天吊针才痊愈,让关心他的人着实捏了一把冷汗。病一好他又活跃在田间地头。

  他坚信“一个鸡蛋一块豆腐”能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的营养,也常常对那些来看望他的上级领导说自己每天吃一个鸡蛋一块豆腐。但实际上他极少买油盐,平时基本不炒菜吃,更别提每天吃个鸡蛋和一块豆腐了。有熟知他的人问他为什么撒谎,他带着孩童般的顽皮神情说:“豆腐和鸡蛋虽然好,但天天吃也不行。我这样不是挺好吗,你们不要总惦记我的吃穿。”

  他喜欢吃鱼,认为吃鱼能让大脑变聪明。但为了省钱,他总是挑最便宜的鱼买。偶尔改善生活,他便到罗坊集镇上买三四条二两来重的鲢鱼煮着吃。由于家里离集镇较远,不便常去,蒋国珍就买点干鱼存放在家里。

  他喜欢读书、看报,《求是》杂志是他最喜爱的刊物,《人民日报》、《江西日报》、《新余日报》、《半月谈》等党报党刊也是他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的重要窗口。为此,他常常利用到学校讲课的机会,借上一堆书报,用蛇皮袋扛回家慢慢看。

  其实,蒋国珍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这种异常节俭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更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蒋国珍从不要求别人像他一样活着。

  有时候在外面开会或讲课,中午大家一起吃工作餐,碰上他平时从来不舍得买的猪肉、牛肉,他也会稍微吃一点。他说:“大家一起吃我不反对。如果单做给我一个人吃,我就不答应。吃完后有剩下的,如果大家都不要,我打包回家也是可以的,不能浪费。”受过他资助的学生带着礼物来看望他,十有八九自讨没趣,往往被他骂回去:“你们不要来看我,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也有个别学生受过他资助后音讯全无,蒋国珍毫不介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工作也很忙。我资助他们从来就没指望要回报。”

  在64岁的罗坊镇大路村村民廖顺根眼里,蒋国珍是他全家的大恩人。2005年,女儿廖红梅考上大学却交不起昂贵的学费,是蒋国珍主动与他联系,承担起女儿大学三年21000余元学杂费。2007年,廖红梅获得5000元国家奖学金,蒋国珍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在学费之外又追加2000元作为鼓励。如今,大学毕业的廖红梅已经在深圳罗湖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在记者电话采访廖红梅时,电话那头的她动情地说:“如果没有蒋老师,我根本不可能上大学。我很感激他,同时也很难过,因为他对自己太苛刻了。”

  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廖顺根家中核实有关情况,他热情地把我们迎进政府为其盖的新房,并拿出水果请我们品尝:“这是前几天蒋老师送来的。他这个人就是这样,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次上级单位送给他的东西,他总是转送给我们。”事后,记者得知,这些水果正是10月12日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领导同志看望蒋国珍时留下的。没想到,他转手就送给了廖顺根。

  “红梅上大学后,为了感谢蒋老师,我给他送过几次土鸡和鸡蛋,他一次都没收过,一送他就发火。实在没办法,我就给他送点自己种的大米,费了好多口舌才肯收下。没想到就这点东西,蒋老师收下之后还觉得不安心,总说我是个好人,每次收到别人送给他的东西总惦记着我。”廖顺根告诉记者,每逢寒暑假,红梅也会去看望蒋国珍,看看有没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前不久,红梅想给他买一套衣服,但被他坚决拒绝了:“千万不要买,买来我也不会穿,不要浪费钱。”

  “蒋老师是世上难得的大好人,他帮了那么多人,自己却过得比很多受他帮助的人还苦。如果哪天他身体不好了,走不动了,我会照顾他。我不行了,我家红梅会照顾他。”廖顺根激动地说。

  一个值得细细品读的“傻瓜”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蒋国珍的事迹经媒体报道传开后,既有不少人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有人说他是个“傻瓜”:自己无儿无女,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全部给了别人。蒋国珍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正因为我没有儿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儿女。通过他们,我延续了我的希望和梦想。我拿钱供他们上学,也等于为国家作了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终生未婚,无儿无女,仅有的亲人就是侄子、侄女。在侄女蒋根英看来,叔叔虽然把钱都给了外人,却并不是一个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人。1983年蒋国珍离休后,按当时的政策蒋根英接过了他手中的教鞭,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1989年,蒋根英的哥哥违反计划生育偷生了一个儿子,想向叔叔蒋国珍借钱交纳罚款,没想到不但没有借到钱,反而挨了一顿臭骂:“你违反了党的政策,还有脸向我借钱,门都没有……”可4年前,当蒋根英的哥哥想买台耕种机不够钱时,蒋国珍考虑到他家里人口多、经济比较困难,二话没说便给了3000元。

  逢年过节,蒋根英想接叔叔到家里吃顿饭,蒋国珍总是跑到外面躲起来,因为“过节的时候客人多,怕你忙不过来。”但是,农闲的时候,蒋国珍也会主动到侄女家里串串门,事先不打招呼、也不让侄女特地为他买好菜,碰上什么吃什么。蒋根英确信叔叔是“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因为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虽然生活节俭到了近乎“自虐”的程度,但年近8旬的蒋国珍却面色红润、耳聪目明、步履矫健、反应敏捷,身体好得让很多年轻人羡慕不已。他自称现在还能挑100斤,最起码能活105岁。究其原因,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乐于助人、保持着淡泊的心境是分不开的,他看淡生命中的起起伏伏,不重口腹之欲,喜爱劳作,这些习惯正是他几十年无病无痛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说,蒋国珍这个“傻瓜”实际上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所有人学一辈子、读一辈子。

  一个理想信念的传播者

  10月21日,当记者第三次前往罗坊采访时,恰巧遇到罗坊中学副校长宋志敏,他带着学校的年轻党员在参观完罗坊会议纪念馆后,又一次来到蒋家村探望蒋国珍,这是罗坊中学延续多年的一个传统,也日渐成为许多新余市民的一个习惯:每年的春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会自发前往罗坊镇蒋家村看望蒋国珍;一些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也会时不时地利用节假日前去关怀蒋国珍。

  仙女湖地税分局局长廖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把关心蒋国珍、敬重蒋国珍,把蒋国珍当作自己学习榜样的普通干部。早在2006年,廖海涛还在担任新余市地税局办税服务厅主任时,在听说了蒋国珍的事迹后,他就发动同事们每年定期去探望蒋国珍,给他送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组织青年志愿者帮助他干农活。2009年,廖海涛调任仙女湖地税分局局长,离任前他郑重地把一本爱心登记簿交给继任的服务厅主任林晚香,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帮助困难家庭和贫困学子、关怀蒋国珍老师的行动继续下去。廖海涛表示,今后不管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会发动身边的人来学习蒋国珍,关心蒋国珍。

  在互联网上,蒋国珍也受到许多网友的追捧。去年12月,新余论坛的网友自发组织了一次“寻找无私的爱,请你走近蒋国珍”的活动。12名热心网友带着新余人民对这位老人无限的敬意来到蒋家村,聆听老人的教诲。据了解,从2004年蒋国珍的事迹陆续见诸各大媒体后,省内外许多网友都纷纷自发前去看望蒋国珍,接受心灵的洗礼。

  网友“心平”特意从南昌赶到罗坊,在与蒋国珍进行过一番深谈后,他颇有感触:“蒋国珍的境界,不是人人可达,也无需众人皆达,但作为一个参照系,一盏明灯,却很有必要。当我们迷失方向时,抬头看看蒋国珍,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心灵,于我们的社会,于我们的国家都大有裨益。”

  (作者:记者 何智勇 赖娇健 通讯员 彭伟明)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