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9 08:02 | 来源:江西日报电子版 2005-07-29 03:55 | 查看:6026次
——记新余市渝水区共产党员蒋国珍
蒋国珍老师有空的时候,就拿出党报党刊学习党的知识。他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好事做到老。本报记者徐国平摄
初夏的一天,记者来到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采访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罗坊镇离休教师蒋国珍。正巧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为核实救助贫困学生名单刚从罗坊中学回到家。他说今年拿出了7500元,资助60多名贫困学生就学。然而,知情的人们清楚地记得,蒋国珍资助的学生远远不止这些——
20多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20多年来,他捐助困难学子的资金近10万元,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额;
他一生无儿无女,但亲似儿女的学子遍及九州。当地上千名学子得到过他的帮助,周围群众传诵着他传奇式的故事。
党的信仰铭记在心 教书育人痴心不改
蒋国珍1930年出生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1949年在新干县机关参加了工作,怀着对农村孩子的热爱,他于1954年到铜鼓县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他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定格在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中,一颗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心灵舒展着奉献情愫。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历史的原因,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尽管经常受到批斗,精神上遭受打击,但逆境中的蒋国珍对党对社会主义依然信仰坚定,精神不萎,默默地期盼着党的拨乱反正,期盼着教书育人事业的雨过天晴。
1979年,已经49岁的蒋国珍得到彻底平反,政治上获得了新生。他重新回到了魂牵梦萦20余载的乡村小学,回到了渴求知识的农村孩子中间。他心情振奋,决心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效党、报效国家。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将国家补发他22年的9600元工资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希望工程。
1995年,65岁的蒋国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他早就盼望成为党的一员,尽管以前被打成右派,不敢向党组织申请,但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97年,他激动地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面对鲜红的党旗,蒋国珍热血沸腾:“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
满腔热情播撒爱心 扶贫帮困呕心沥血
在家乡种了20余年地的蒋国珍深知农村之苦,深感只有提高下一代农民文化水平才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站在阔别20余载的讲台上,蒋国珍恨不得将自己的知识一下子倒出来,然而,他毕竟已是年已半百之人了,仅靠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满腔热情和呕心沥血,似乎还达不到他对自己定下的要求,他决心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播撒久藏在心中关爱的火种。
他家附近有所下山桥中学,退休后,他与校方联系,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他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继续上学。
一天上午,下着绵绵细雨,初二学生李爱平因没钱买饭票在教室里发愁,蒋国珍打着赤脚,手拿一根扁担、两个蛇皮袋,一身水淋淋地走到李爱平课桌边说:“爱平,你有困难,怎么不对我说呢?”随即拿出一张“李爱平交来大米42斤”的收条放在桌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刹那间,李爱平热泪盈眶,哽咽无语。1990年,李爱平的哥哥李志平考上大专,但家境贫寒,无钱供读。蒋国珍知道后,带着100元钱找上了门,叫李志平去学校报到,并嘱咐他到校后,再写信来,将继续帮助他。1994年、1995年,李爱平及其妹妹李爱梅相继考取大学,贫困的李家既喜又愁。这时蒋国珍又来到李家,对其父说:“你家三人齐登榜,大好事啊。”当即送上1900元钱。在这前后几年时间里,蒋国珍共资助李家三兄妹近9000元。
翻开蒋国珍那本发黄的笔记本,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的学生名字和数据:敖辛伦,1350元;皮秋根,3350元;廖小杰,4800元……20多年来的风雨岁月,蒋国珍捐助了多少困难学子,他自己不知道,但有心人粗略计算了一下,资助的资金已近10万元,并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额。
人生贵在无私奉献 成功来自不避艰辛
到过蒋国珍家中的人都能够记住:两间旧土房,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旁边一排装满红薯干的土陶罐,几条旧板凳,一个用砖头砌起的一尺多高的燃柴式灶台;每一个见过蒋国珍的人都不会忘记:一身破旧的粗布衣服,打着赤脚或穿一双解放鞋,年过古稀,身体偏瘦,步履矫健,气色平和。
蒋国珍一直过着独身的日子。平日里他把卖棉花、白菜、红薯的钱都用于助学,他每天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饭,早晨一煮三餐。他荤腥不买、烟酒不沾,只是每月买十几斤米(有时拿薯藤去换别人的米),每月买一两斤菜场上无人问津的牛肠回来熬油。他买一条毛巾,要剪成两段,分两次用几年。他学会了裁剪,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动手一针一线缝制或捡别人不穿的衣服缝补的。晚上邻居家电灯通明,他却点煤油灯。他说:“我要一分一分地把钱节省下来,用于资助困难的学生。”
逢年过节时,许多单位和部门给他送去水果、糕点、年货等慰问品,可是,待慰问者走后,他不是转送给别的孤老,就是换成钱助学,自己从不享用。有一次渝水区有关部门要送给他一台彩电,他以“拿买彩电的钱去扶助困难生吧”婉言谢绝了。
这就是蒋国珍!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克己厚人呢?蒋国珍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能力带领群众搞经济致富,惟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困难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学知识,长大后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共产党员,心中装满了党的事业,装满了人民群众,惟独没有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格,从蒋国珍的言行中,我们读懂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朴素感人的情怀。
采访结束时,我们看到蒋国珍在家门口自拟了一副对联:“人生贵在无私奉献,成功取于不避艰辛”。这正是他党性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徐国平 邓爱勇 邓阿琼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