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山东人」第一期 | 专访王其文:人生,永不间断在有恒(图)

发布时间:2021-05-08 20:39 | 来源:大众报业 2021-05-07 17:01:45 | 查看:868次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北京报道

  连续、可导、间断是数学中的一个名词,我把一个数学名词放在这里,意思是学习、研究和办事都是这样,不能朝三暮四。如果想几天就成功,就不要干了。做的贡献是否突出,要看淡,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要看淡,真要做些有影响或者作用大的事情,就要做点难事,容易的事太多人可以做。——王其文

王其文简介

  王其文生于1944年,山东省滨州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统计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决策模拟委员会主任。

  王其文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他重视数量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计算机模拟有深入研究;他开发了企业竞争模拟系统并在全国推广,组织了二十届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三项。

  77年来,王其文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从小村庄走到大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看到了更远的天空和海洋。人是没有边界的,以一个人为圆心画圆,人生半径有时候真的是从第一步开始丈量的。

  中学离家50里,要一步步走,小孩子指定不愿意走,但慢慢也坚持下来了。此后从家到北京求学,路途七百里,王其文第一次坐上了火车。1986年赴美留学,行程万里,但在他心中这仍是开端。

  2021年3月最后一天,王其文教授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海报新闻专访。

  人生半径

  王其文出生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妹四人,王其文年龄最小,和大姐姐相差17岁。从小到大,王其文一直是班里成绩最好的,数学尤甚。高中参加物理、外语、数学竞赛,得了三个第一名,学校发了9个练习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礼物会让人高兴好久。时隔60多年,王其文仍记忆犹新。

  采访当天,王其文穿着灰咖色老式夹克衫,带着宽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坐在镜头前略微有些拘谨,但伴随采访的深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气息开始外延。

  1960年王其文考上了高中,虽出生在农村,但开明的父母,从来没想过让子女放弃学业、回家务农,这样的教育理念对王其文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那个时候大家努力学习,也是希望不再务农,有个更好的前程。”

  高中阶段遭遇的最大困难,没有足够的粮食,“我们高中一共有4个班,每个班有40多名学生,但到毕业的时候只留下了2个班,不是因为成绩差,而是因为吃不饱,好多学生选择回家种地。”

  现在回忆,在那个境况下,留下的学生即使面对饥饿,精神也是饱满的。“没电,晚上点煤油灯学习,当然老师的教学水平也非常高,师生关系很融洽。虽然面临高考,但大家不会觉得考上就登天了,考不上就到地上了,没有这种感觉,心态很好。平时不松,考试不紧,掌握学习主动性,干事也要这样,把握主动权走在前面。”在这样的备考环境下,1963年的高考很快到来。

  因为作文没写好,考试结束,王其文觉得跟大学无缘,要回家种地。 “一个题目是国际歌,另一个是五一记事。无棣县1961年才通电,没有广播更没听过国际歌。”王其文选择写五一记事,但那个年代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能抒于纸面的事情并不多。

  事情发展,并不像预料的那般。最终王其文以数学满分,山东理科第三名的成绩被北大数学专业录取。高考成绩公布后,王其文所在的无棣一中,“80名学生15人考上了大学,这样的比例是非常令人欣慰的,要知道在当时,100个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

  1963年,全国大学招生人数在13到15万之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连年攀升,达近千万,高中毕业就是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然不复返。

  采访中,回答问题时王其文总喜欢向前探探身子。说到某些话题,时不时会用手捂嘴笑一下,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甚至有些孩子的俏皮。

  艰难求学

  18岁离家前,王其文没坐过火车,没见过楼房,火车只在画上见过,以为车头最高,车尾最低,“画上是这么画的。”说到这些,王其文又捂嘴笑了起来。

  “1963年去北京读大学,我父亲送我,那会他已经63岁了,带着被褥,我们走路到庆云(县),再坐敞篷车到沧州,坐火车到北京。期间恰逢海河发大水,铁路中断,南方同学大多是坐轮船过来的。”

  “大学报到后,时任高教部副部长吴子牧在北大报告中说到,100个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7个农民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其余99个人,有人务农、有人做工、有人扛枪当兵,这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其文的回忆有着对那个时代特有的缅怀和感念,尽管时间距离如此遥远,但仍然流露出厚重的情感。

  大学期间,因特殊历史原因,王其文的学业被迫中断,但是带着对知识的热爱,王其文没有放弃学习。

  1968年大学毕业,此后8年间王其文辗转多处。1969年与全国100多个高校毕业生到山西洪洞县69军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北京125中学任教,做数学老师。王其在回忆中写到,“当时的教学秩序乏善可陈,只有在恢复高考后,我的数学教学才有了用武之地。”

  1978年9月,王其文再次回到北大进修班学习,完成被荒废的学业。1979年,王其文被调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承担高等数学教学任务。

  为拾起大学期间荒废的课程,王其文期间还参加了北大工会夜校英语班,从中级班、高级班再到会话班共用了三年,“骑车上课单程就要花50分钟,我经常利用这段时间背学过的课文”。北大夜校的英语学习为日后王其文出国读博打下了语言基础。

  “小学5年级,从家到学校要走18里路;中学四个礼拜回一次家,要走50里路;这导致我特别能走路,脚不起泡。”幼年经历能帮助一个人完成早期的精神搭建,也能让身体在困顿中坚守,“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走就总能达到,若什么都很顺,后面发现什么事都要花功夫,就会觉得太难。耐下心来,板凳坐得十年冷。”

  留美读博

  1984年10月,王其文得到校际交流的机会,被公派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马里兰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姊妹学校,对中国大学相当友好,当时中国在美的留学生很多都就读于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没有具体的课程学习任务,但在这一年中,王其文仍选修了几门博士生课程,“认真听课,做作业,还参加考试,”他的努力给授课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其文回忆,1985年回国前,其曾想继续留下来读博,但请示校方,才知道访问学者不准直接读博。回国后,王其文向北大提出读博申请,得到当时经济管理系主任厉以宁教授的支持和信任。

  1986年春,马里兰大学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并提供奖学金,王其文再次赴美读博。国外的学习经历,也让他体会到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在马里兰大学,王其文就读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主修运筹学和统计学。“数学是我强项,马里兰商学院有好多学科,用数学最多的就是运筹学和统计学。”

  1986年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很多到国外求学的人,毕业后都会面临留美还是归国的两难选择。而当时的美国推出新政,中国学者只要想留美,就给绿卡。在这样的诱惑下,王其文仍然坚定选择回到中国。

  “之所以选择回国,是因为出国前,北大的陈良焜、厉以宁老师向学校做了担保,不能让信任自己的人失望。”王其文说,“加之读博的目的不是为一个证书,而在于日后研究,管理科学专业是管理学中运用数学最多的,这个研究方向是我在读博期间打开的。”

  由于数理基础非常好,王其文在国外学习编程并不感到吃力,“编程不仅是一种语言,它的基础是数学。读博期间,我要写算法,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优化问题。如果不在那边留学,能力是达不到的。”

  决定出国读博的时候,王其文已然42岁了,那个年龄出国读博对他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当时国内很多人没有博士学位,1994年北大光华学院建立时也只有20多位老师,大部分都不是博士,也没有在商学院学习过,从商学院建设讲,我回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国外求学6年,王其文接触到更多计算机管理方向上的前沿研究。由于研究成果突出,1989年王其文获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Paine 学术成就奖,并于1990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1992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在北大这样的学校,没有前沿研究,我可能就只是个好老师,培养学生研究就差一些。”

  兴起的MBA

  1992年学成回国后,王其文被委以重任。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对走出国门与外面世界建立合作有了更多的需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给市场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愈加热烈。

  王其文回忆,1993年北大建立管理学院,1994年9月份更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我担任副院长,配合厉以宁院长工作。”

  北大管理学院最初是从北大经济学院分出来的,两个学院主要靠培养人才来区隔,“经济学院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经济人才,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而管理学院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以微观经济为主。”

  1994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第一次招生,只招了一个班,46个人。“MBA刚被引入中国的时候,大家以为是美职联(NBA),并不了解。但一两届之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现在每年的招生人数大概为400人。”

  “火不火热不热和最后的出路有关系”,王其文回忆,那会企业招聘,很需要工商管理类人才。民营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有非常强烈的沟通需求。工商管理就像国际上企业间的通用语,在标准的基础上谈合作,会更有效率。

  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经管人才有很大需求,所以每年一到考试,就会有很多人报名。除了MBA,王其文告诉记者,光华管理学院每年本科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200来人。“高分学生很多,北大如果每年录取各省市第一名学生40名,光华学院就能有占20多个,号称‘状元系’。”

  王其文认为,MBA专业是服务经济建设特别重要的一支力量,“服务经济建设,光有技术没有管理不行,效力发挥不出来,所以商学院是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企业活力很重要的力量。从学校而言,办好一个商学院对国家是有贡献的。但不能过分夸大,各种学科,包括自然学科都很重要。单从管理人才方面来说,院系只能贡献自己能贡献的那部分力量,谁也不能被替代。”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建立后,王其文又关注企业竞争模拟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让我花费时间最多、感到最满意的,还是企业竞争模拟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王其文在回忆中写到。

  “1957年国外就有了这样的系统,1995年IBM公司在青岛海天大饭店搞培训,当时几名美国老师展示了这个系统,那时国内还没有。国外不给复制,我们更不知道源代码,就琢磨怎么弄,尝试开发。1995年开始研发基于局域网络的中文界面的企业竞争模拟系统,1996年秋天在MBA教学中就用上了这个系统。”王其文说。

  “1.0版本最初还很初级,目前已更新到7.5版本。1.0到7.5这中间经历了太多个版本,后面一个版本源程序的world文档就达300多页。”

  让王其文花费时间最长,耗费心血最多的企业竞争模拟系统1996年开始在MBA教学及其它专业教学中应用。此后,作为教学成果《企业竞争模拟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升级为因特网,推广到200多所高校在MBA和商学院教学应用;以这款软件为平台的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目前已举办20届,每年有上万学生参加。

  家乡是精神补给

  18岁离乡,王其文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飞翔在广袤的天空上,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出生的地方。即使不能每年回乡探望,但对家乡的情感仍旧无法割舍。

  “小时候在河里用网捕鱼,青纱帐庄稼地里枣树成行,村里人、亲戚关系都很好……”王其文的回忆像柳絮一样飘散,“夏天晚上和母亲坐在草甸子上,天上星星特别亮。那个时候虽然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对生活的热情很高。家乡给我精神上的补给,对我后来影响很大。”

  谈到家乡发展,王其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和全国比起来,山东的前途同样光明,但和南方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山东仍然需要学习,“南方城市有很多创新管理的经验需要学习,山东的文化积淀很适合制造业发展。我原来不止一次去过海尔,在海尔就业的山东人很多,守规矩,更认真,这个特点要保持,虽然有时候赚钱没有那么快,但是后劲比较持久。企业同样需要稳定,为人才提供需要的环境,降低跳槽率。”

  在人才引进方面,王其文认为,引进人才一定要和山东当下具备的条件对路子,不要盯名牌,“不是谁评上院士了,就要想办法把人才引过来,要看潜力股。要重视从本地考出去的人,这不是一个简单家乡观念的问题。首先发掘当下在山东的人,和初期更可能回来的人。同时让这些人牵线搭桥,人才如果不来,把知识引进来也是可以的。”

  近年来虽然山东人口排名第二,但在创新上面,如发明专利等,不如浙江,浙江只有5000多万人,在改革开放力度上山东有些地方仍然相对保守。王其文认为,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很多措施不可能立即见效,山东是人口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教育方面仍然可以再加强。“山东接近一亿人口,希望年轻人能在知识层次上更高一点,有时候在教育上多投入一点力量,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获得回报的,要把眼光放长远。”

  午后的阳光柔和,王其文家中的家具大都留有上个世纪的味道,案台放着毛笔和宣纸,书柜里堆着满满的书籍。采访接近尾声,王其文很有感触的说到,“人生在七老八十的时候回过头再想,你的幸福感来源你做出的贡献,这比加薪多少更能让人感到幸福,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