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8 15:26 | 来源:参考智库 2021-01-12 | 查看:806次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记者 李溯)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美关系与美苏“冷战”的比较成为部分学界人士关注热点。美国《华盛顿季刊》网站近日刊发斯坦福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麦克福尔的长篇分析文章。该文从实力(Power)、意识形态、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等多个角度比较了当前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异同,梳理了冷战时期的若干教训及“可复制的经验”。文章认为,“新冷战”的鼓吹者曲解了中美关系现状,且未能准确判断中美关系的实质。文章还为美国政府提供了部分建议,认为美国决策层需要创造性的战略思考。在美国学界,该文章可视为体现部分研究者观点的代表作。文章全文约1.6万字,现摘编如下,供读者参考:
在中断30年之后,冷战又回来了——至少现在很多人这样认为。2017年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描述为与俄罗斯一样的“修正主义”大国,认为中国寻求“按照与美国价值观和利益对立的方式改造世界”。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在今年夏天发表了四篇精心安排的演讲,用明显带有冷战色彩的语言描述“中国威胁”。
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这种新的世俗看法。前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称:“中美之间不存在冷战。”大使查斯·弗里曼写道:“与中国的斗争不是冷战的回放。”约翰·米勒教授认为,“对一场大战或者一场‘新冷战’的恐惧是没有道理的”。
以冷战作类比的办法,是曲解而非阐明了今日美中关系的动态。美中新冷战的鼓吹者还低估了真实冷战的损失和错误——那个不幸时代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亡(包括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这种霸权范式还(有意或无意地)忘记了遏制政策并非美国单一、持续的战略。
此外,今天中国崛起带来的很多挑战与冷战鲜有共同之处,因此需要创造性的战略思考,而并非重新拾起冷战剧本。与此同时,从分析的角度讲,今天美中关系的某些方面确实与冷战相似。从指导意义上讲,冷战的一些经验教训——涉及以实力求和平、盟友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宣传、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和跨国问题上的合作等——值得牢记和效仿。
分析人士和决策者不应该继续就定义问题进行冗长乏味的辩论,而应该比较和对比冷战与今天的美中关系,在我们应对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抗时寻找冷战中值得效仿的成功之处和应该避免的错误,这种分析很复杂。但面对这个21世纪最重大的挑战,过度简单化将阻止美国做出明智且有效的决策。
如果把今天的大国竞争机械地定义为又一场冷战,那就可能误判这种威胁的本质,误解竞争的性质,因而为决策者提供错误的指导。但如果忽视上世纪美苏关系与本世纪中美关系的相似性,就可能重复我们曾经犯过的一些最严重的错误,并且无法学会我们最成功的一些经验。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比较当前与冷战,这四个方面对于塑造大国关系最重要:一是实力、二是意识形态、三是互相依赖和多边主义,四是双边合作。每个部分都将比较冷战与今日美中关系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发现冷战时期值得复制的积极成就,记住当前应该避免哪些错误。
一、实力
与冷战时期美苏支配全球体系一样,当前美中两国均可能支配21世纪。
与冷战的相似之处
美苏支配着整个冷战时期的全球体系,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联盟基石。当前,美国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均可能支配21世纪。两国实力增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中国相对于美国增速更快。
就综合经济实力而言,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超级大国”,这种情况未来几十年不大可能改变。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中的合作性正在减弱,竞争性逐步增强。
此外,尽管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中俄关系日益加深使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日趋两极化,美国和中国都寻求在全球而非在某一地区行使权力。可以预测,未来全球竞争和对抗将更具“两极性”,与冷战高潮时期类似。
与冷战的不同之处
中美实力对比与冷战的不同之处同样明显。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核能力,而中国在核能力上始终与美国有巨大差距。就综合军事实力而言,美国领先中国。就经济实力而言,中国实力大大超过苏联,这对美国构成的挑战可能比在冷战时大得多。美苏关系与今日的美中关系最重要的区别即在于此。而在军事伙伴网络方面,中国尚未组建类似华约的军事同盟,当今美国对中国的优势甚至比它在冷战时期拥有的优势更大。
美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首先,像冷战时期一样,美须保持足够数量的核武器,以保证威慑作用,防止两国竞争滑向“热战”;其次,美须维持世界一流的军队;第三,美领导人须保持、扩大军事同盟;第四,经济实力是美冷战时期的最大优势之一,与此相类似,美需保持对华经济优势。
美国在冷战时期获得优势主要依靠两项技术:一是冷战开始时出现的核武器;二是先进的军事平台。美国要在美中竞争中取得同样优势,应持续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开发和部署新武器、新技术,加强数字化建设。
美国经济超过苏联经济靠的是植根于基础研发的科技创新。1957年苏联成功将“斯普特尼克”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美国政府随即大举投资研发,1961年曾占到GDP的2.1%。今天,这个比值仅徘徊在0.7%左右。冷战期间,美国的大学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其教育投资是赢得冷战的关键。美不能通过彻底“脱钩”、全面制裁或军备竞赛来破坏中国经济,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和统筹资源来强化经济,复制冷战时期的经验。对美而言,改善医疗保健、延长投资回报期、加强教育、减少不平等、提倡种族平等、制定成功的气候政策等,这些应该是一套明智的对华政策的核心。
美国领导人必须维护现有同盟,甚至要考虑在亚洲实施新的多边安全和经济安排。特朗普决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导致美国失去一套通过非军事手段遏制中国的强大多边机制。强化现有联盟、考虑新的安排,是当前美国应对美中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美需避免的错误
冷战时期,美军事规划者高估了苏联能力,因此错配了资源。目前美国对中国日益扩大的军力,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动武器和其他前沿技术的评估必须是准确、冷静的,不宜出现“夸大”和“惧怕”情况。此外,美应减少对中国经济的施压,从长期看这只会增强中国实力。
二、意识形态
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冷战的相似之处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不仅希望在国内巩固各自的意识形态体系,还希望将其观点输出海外,美苏意识形态之争必然相互挑战。当今美中竞争中,美政府保留了其在冷战时期打造的、在上世纪90年代扩展的意识形态推广基本架构,其中包括国际开发署、和平队、美国之音以及其他数十个非政府组织。
与冷战的不同之处
当前的意识形态竞争与上个世纪的美苏竞争存在本质区别。中国没有为强制推行意识形态而入侵另一个国家,也没有为那些寻求推翻民主政权或颠覆美国盟国政权的叛乱分子提供军事援助。美国今天的意识形态宣传也不同于冷战,尤其是军事干预和对外推广投入的资源都相对有限。
美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首先,美国必须更关注改善国内民主,以便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中国更有效地竞争;其次,美国必须通过创新手段获取更多海外支持,扩大美式民主观念。
美需避免的错误
在意识形态领域,过于宽泛地定义“遏制”,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犯下的危害最大的错误。同时,过于宽泛的遏制政策还把美国拉入不道德的同盟和伙伴关系中。因此,美国必须厘清根本国家安全利益与次要考虑的区别,有必要为美中意识形态竞争制定一套更成功、更精细的策略。美国没有必要遏制中国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活动,那样可能导致美无法实现更重要的目标,不应用“零和思维”看待中国。
此外,美国不应用援助换取地缘政治影响或阻挠中国投资,而应将强调政府责任、法治和可持续性作为开发援助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互相依赖和多边主义
经济互动和参与多边体制也能塑造大国行为。这些力量在塑造美苏关系时作用不大,但可能对今日美中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与冷战的相似之处
与以苏联为基石的国际体制相似但程度更甚的是,中国现在也成为一些多边组织的基石,这些多边组织独立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与冷战的不同之处
首先,今天美中经济联系紧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中国积极参与多项多边机制建设,这一情况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中国把快速增长、逐渐开放、日益全球化的互相依存型经济作为实力的主要来源。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9年一项对186个国家的分析,“中国是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国,是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其次,随着中国的实力及其与世界的融合程度不但增强,在重新制定此前由美国主导的各项机制的规则、标准和规范时,中国有更大话语权。而美国最近退出多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步伐。这与美苏关系迥然不同;再次,中国今天在非经济多边机制中的合作色彩比冷战时期的苏联要浓重得多。
美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冷战留下的一条显而易见的经验是多边机制,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国际组织,该机制使美国在美苏竞争中取得巨大优势。美应争取在当前的多边机制中发挥同样领导作用,退出多边机制会削弱其在美中竞争中的应对能力。
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的多边安全合作取得成功,这提供了另一条宝贵经验。亚洲缺少一个类似北约一样的安全组织。如果美国主导在亚洲成立一个安全与合作组织,建立亚洲国家间的危机管理机制,将在维护亚洲和平方面起核心作用。
美还可创建新的多边安排、协议和机构,并在如下领域共同推进相同的政策和规范,例如培养联盟国家5G、6G供应商的合作,阻止数字干预,鼓励量子计算机方面的科学合作,确保稀土等矿物质供应链安全及多样化,统一数据隐私规范等。
美需避免的错误
尽管在应对嵌入全球经济和扩大多边机制的问题上,冷战几乎无法提供经验。但与美苏对抗时代不同,全球化和互相依存增加了破坏性行动的成本,回归冷战模式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成本。美不应采用完全经济脱离的战略,而需走一条有限“脱钩”和全面多样化的精细化道路。
同时,科学和教育合作仍能为创造双赢结果提供有意义的机会。美应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政策吸引中国学生,设法鼓励其留下工作并获取公民身份。试图与知识、科学领域“脱钩”将给美研究及创新带来负面后果。
四、双边合作
美国对华政策应是孤立与接触、威慑与合作、对抗与谈判的混合体。
与冷战的相似之处
美中关系有很多地方与冷战期间美苏关系相似。在联合国,中国和美国虽然并不经常一同投票,但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如2010年对伊制裁上双方立场一致。美中在一些合作项目上也发挥领导作用,如推动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议。尽管过去四年两国在双边问题上的合作迅速减少,甚至在某些领域剑拔弩张,但两国也有办法在涉及共同利益的领域展开接触。
与冷战的不同之处
与美苏关系相比,中美双边合作的历史要长得多。在恢复外交关系后,两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深化双边关系。这些领域远胜过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虽然现已中断,但曾经创造出在美国双边关系中最全面、最频繁的政府间接触框架,甚至远超美国现存盟友的沟通机制。
尽管最近双边关系趋于紧张,但两国互派留学生仍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在美国生活的美籍华人、中国移民和中国公民将两国社会紧密连接起来,这在冷战时期的苏美关系中是不存在的。
美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正如当年对苏关系一样,美国在对华关系中也可采取竞争与接触、威慑与合作并存的策略,前提是目标明确。美须再次为两国元首和高级外交官交流创造条件,扩大类似冷战时期的“危机管理”和“危机预防”机制,防止发生基于误解和信息有误的对抗。
美需避免的错误
冷战时期,美国过分热情地推动合作也犯下错误。面对美中关系,美应把握好威慑、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美须为持续接触中国创造条件,两国在商业、学术、文化和非政府领域加深关系符合美国长期利益。
截至目前,冷战末期与当前的美中关系并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尽管冷战结束了,但美国并未彻底摧毁苏联,今天更没有能力摧毁中国。大国竞争不可能结束,美国要做的是管理这种竞争。美需耐心地把持续对抗与持续合作、遏制与接触、孤立与同化结合起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