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清:特菜“领军人”的百姓情怀 (图)

发布时间:2010-06-08 08: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4-28 16:10:43 | 查看:929次

    谢书清今年49岁,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已经24个年头了。在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农业科技站工作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宝山镇农民开始探索发展特菜种植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农民靠种植特菜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也成为了百姓信赖的“特菜产业领军人”。

    带头试种开辟特菜产业

    2000年,凭借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种植经验,谢书清觉得搞特菜种植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于是他开始入村,到田间地头向老百姓宣传特菜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但种了半辈子玉米、谷子的村民并不相信他说的话。“没种过,种赔了怎么办?”“我给你们做技术指导。”“你有没有种过啊?”他不再争辩,回家平整土地,购买种子,率先在自己的地里种下了1亩生菜,头茬就增收500余元。试种成功不仅仅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更是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肯定,他用成功打消了村民的顾虑。群众开始相信了,纷纷参与进来,种植面积由1亩增加到了5亩,他又主动做起了技术推广员,免费为大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谢书清意识到只种生菜品种太单一,他又开始了特菜新品种的引进,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和足迹。就这样,通过带动模式和滚动效应,短短7年时间,宝山镇特菜种植面积从5亩扩大到了1800亩,特菜种植户从5户发展到了600户,特菜种植村从1个变成了6个村,特菜品种由单一的生菜发展到了包括莴苣、荷兰豆在内的8个品种。2006年特菜销售收入超过18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特菜种植业成为了宝山镇的富民支柱产业。

    拓展市场激发生产活力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日益扩大的特菜种植规模,谢书清感到的不仅仅是欣喜,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菜农的市场风险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考察,谢书清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实行订单农业。于是,他开始与北京裕农公司接触,一次登门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优质的蔬菜和谢书清的真诚打动了对方,他拿到了第一张特菜种植的订单。

  目前,宝山特菜品种多、无污染、质量优的品牌效应初显,订单单位已由开始的1个发展到7个,创造了连续7年零滞销的纪录,这其中倾注着谢书清辛勤耕耘的汗水,菜农也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一开始,老谢要我种特菜,说实话真不敢种,可是耐不住他三番两次的来,看别人种了也就先种了1亩,当年就多赚了1000多块钱,现在我种了整整17亩,走订单我不怕卖不出去。”杨树下村特菜种植大户姜亦朋谈到种菜经历时充满了感激。

    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菜农

    特菜种植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可是广大种植户普遍面临缺乏技术的难题。为此,谢书清利用休息时间在宝山寺村开办了“蔬菜种植技术夜间大课堂”,免费为种植户讲解蔬菜种植管理技术,赶来听课的菜农挤满了小屋。看到大家种菜积极性这么高,他又把课堂扩大到邻近村子,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用现场演示的形式手把手将技术知识传授给种植户。2007年春季,他举办的特菜种植技术集中培训班就达到了20期,而那些随时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答疑解惑更是不计其数。“有了不懂的,你就问老谢,准没有错”,种植户们都把他当成了主心骨。为了能给大家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指导,谢书清抓紧一切空余时间钻研学术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说:“不是我不想休息,而是村民需要我懂得更多。”

    6月是特菜收获的时刻,谢书清变得更加忙碌了,他的足迹遍布每一片菜地,找他的电话几乎从不间断,最多的一天他接到近100个电话咨询。菜农把他的电话当成了蔬菜救急的“120”专线,有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给他打电话。宝山寺村菜农姜中国发现自己家的生菜苗出现了小面积的叶子干黄现象,马上拨通了这部“120”电话进行咨询,不到半小时老谢便赶到了他的菜地,很快找出了病因,进行了及时处理。姜中国高兴地说:“要不是老谢,估计我的损失就大了。多亏了这部救急的‘120’啊!”面对每个月高昂的电话费,谢书清不急不躁,“我是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责任。谁家没有困难,我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们,对我而言是莫大的幸福。” 

    谈到今后的发展,自信洋溢在谢书清的脸上,“一方面要继续引进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农户通过特菜种植走上富裕的道路。我的目标是将特菜种植户发展到1000户。”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