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0-01 | 查看:2719次
于艳,和平里街道敬老院院长,从1986年敬老院创立至今20年过去了,于艳始终在这个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捧出一颗真心无私奉献给老人,是她一生的追求与理想。
于艳1984年随军来北京后,一直在办事处负责社救和敬老院工作。民政工作一头系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如果有一点疏忽,就可能给党和政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从事民政工作的当初,于艳就给自己立下了准则:“把小事当大事做,以寸草报春晖的真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老爹老妈们。”
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老爹老妈”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社会抚养、社会利益、社会保障问题以及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和护理照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986年,在街道办事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平里街道敬老院建立了,当时是东城区街道系统的第一家30张床位的敬老院,也是全区条件最好的敬老院。在居民科负责社救工作的于艳挑起了这副担子,带领几位临时工,负责照料老人们的生活。那年她30岁,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
敬老院里最大的难题就是老人们生病和去世,和平里敬老院与鼓楼医院建立了联合门诊,实行24小时全天护理,许多进院时重病缠身的老人,在于艳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
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是一件又脏又累的事,一个女同志,整天面对的是将要走向另一个世界的人,面对的是哭、笑、拉、尿、闹的“老小孩”,再加上一些人的不理解,她心里也有烦的时候。可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一个人民的公仆,怎么能在群众困难的时候往后退呢?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总是教育于艳要孝顺。于艳在家里是老大,多大的苦都吃过,多大的事也见过。于艳父母都是得急病去世的,晚年没有得到过她的照顾,现在,于艳就把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老人们就是自己的老爹老妈,工作上就没有解不开的难,儿女与老爹老妈们也没有解不开的结。
院里有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肠胃不好,多吃一点或是油性大一点的就拉肚子。为了他的健康,于艳留心观察,亲自给他制定了食谱,可他不理解,说于艳虐待他,不给他好的吃。于艳只好控制他的饮食,每次节日会餐,总不忘了提醒他少吃。就这样,他还是常常拉在裤子里。有几次都是中午,于艳刚刚端起饭碗,工作人员就来叫,于艳就得赶快放下碗,给老人脱下内裤,洗身子,换被褥。老人安顿好了,于艳这顿饭也吃不下去了。有时遇到有的老人大便干燥,就得用手去抠,人老了,有时控制不住,屎呀尿呀窜人一脸一身的时候也有。刚开始的时候,给老人收拾完屎尿,回来闻着身上、手上都有味,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工作人员看到于艳这样,也就没有一个叫脏叫累的了。
让老人们活着的时候快快乐乐,走的时候安详放心,是许多儿女的心愿,也是辛勤操劳一生的老人们的心愿,更是于艳这个院长的最大心愿。院里有些孤寡老人去世,没有人给他们装殓,也有些家属因为害怕不敢给去世的老人穿衣。站在去世的老人面前,于艳深深地感到一种震撼,怎么能让辛勤操劳一生的老人就这样草率地走了呢?因此,每当老人故去,不管是有儿女的还是没有儿女的,于艳总是亲自动手,给他们擦洗身体、穿寿衣、整容,直至送到火葬场下葬。于艳很讲究,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一点都不能脏。人死时,总会流下一些污物,于艳都是按照家乡的风俗一点点给老人们擦干净,让他们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上路。刚开始时,对去世的女性老人倒没什么,可是对男性老人,“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话也让于艳有许多顾虑,可有些孤寡老人没有人管,于艳不能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一咬牙,就当是自家长辈,擦洗、穿衣,一直到火化后取出骨灰深埋。院里的孤寡老人们看到于艳这样尽心,都说“小于子,有你在,我们走的时候就放心了。”
近几年,敬老院开展了养老安老一条龙服务。为了方便老人们挑选寿衣,于艳二话不说,穿上一套一套的衣服给老人来了一场特殊的服装表演,让老人们看仔细。老人们都非常开心,指着衣服说,等我死时,你就给我穿这套。
化解家庭矛盾的调解员
多年的工作使于艳对敬老院不仅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且逐渐认识到了敬老院的功能不单纯是收住老人,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家庭矛盾,缓解社会矛盾。可以说照顾好一个老人,就能给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减少负担,增添一份祥和。为了让敬老院真正成为老人颐养天年,为亲属减轻负担,为社会增添一份安宁的多功能的福利设施,于艳对那些因家庭不和而被送来的老人总是格外关心,反复和他们的亲属、老人倾心交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掌握他们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有目的地做双方的工作。时间一长,那些老人和亲属都把于艳当成亲人,在于艳面前倾诉生活的苦涩,从不掩饰自己。每当这个时刻,于艳的心总是沉甸甸的。
有一位老太太今年已经80岁了,住在家时总让人陪伴在她身边,特别是晚上总想让儿女们陪她睡,一个人睡总是感到心里不踏实,所以她就整晚上趴在孩子们的房门外叫喊个不停,弄的一家人长期不和。住进敬老院后,她总是缠着同屋的老太太,不让人家睡觉。常常半夜起来,爬到别人床前,把人弄醒。白天也总是要人陪她,只要你一走,她就喊:“要死了,没人管我啦。”时间一长,院里的老人都烦她,谁也不愿和她一屋住。有的老人找于艳,甚至有的老人家属也找于艳,要求把这位老人退回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艳挨着个找老人们谈心做工作,请他们理解老人,同时又想办法给她调房间。可是,这位老太太说什么也不去住,说:“我要是死了,都没人知道。”经常是整天缠着于艳,饭也不吃,屋也不回。为这事,于艳也烦过好多次,真想让她的家人接她回去。可是,每当于艳看到她儿子、女儿一脸无奈的样子,听着他们反复述说着一肚子委屈,于艳的心就软了。作为一个民政干部,为最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困难是咱的职责。在这个时候,咱们不伸手帮一把,谁去帮他们呢?自己苦点、累点,能让老人们家庭和睦,值得!。
就这样,于艳坚持每一天早上、中午和下班前都先到老人屋里看一眼,有时陪她聊聊天,把把脉,量量血压。平时只要她一叫,于艳不管手头干什么,都立刻放下,赶过去看她。于艳的行动感动了院里的老人们,也带动了全院的同志,几位工作人员也都主动地和自己看护的老人聊家常。
与老人一起生活,不仅仅要照顾好老人,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院里的每位老人都有一段故事,于艳她们经常是当听众,听故事,这样不仅使老人们有了倾诉的对象,更让他们了解了老人们心里想什么。
有位74岁的老人进院后,整日闷闷不乐,平时除了一个小孙子看他,其他亲人都没有来过。于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抽时间接触他,和他扯家常、聊天。从中了解到老人只有一个女儿,由于闹矛盾已经几年不来往了。可是到了晚年还是希望女儿来看看他,特别是看到其他老人的亲属来看望时,他更显得孤独。他既盼望女儿来看他,但又放不下“家长”的架子。
看到他那期盼的样子,于艳心里很难受,就几次打电话约老人的女儿来谈谈。一开始,她来了谈完就走,也不让告诉她爸爸她来了,经过反复做工作,他女儿终于了解了自己的父亲。在于艳不懈的努力下,父女终于见了面,坐在了一起。女儿拉着父亲的手,老人流着眼泪说出了心里话,于艳流下高兴的眼泪。半年后,老人安详地走了。
让敬老院成为老年人的乐园
和平里街道现有老年人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左右,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社区,因此,街工委、办事处领导把办好敬老院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敬老院进行装修改造,仅2001年就一次性投入近20万元。厨房由原来的燃煤改为天然气,浴室扩大了面积,安装了电淋浴器,装上了扶手和坐椅。厨师由原来的女工调换成有20多年经验的厨师,每周的食谱均挂在墙上,对个别老人或病号设有小灶和病号饭。设立了医务室,每年由医务室和驻地单位联合为老年人进行体检不少于两次,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和养生知识。
走入暮年的老人更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老人们虽然年龄大了,但也要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发展,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院里,过生日的老人都吃一碗长寿面,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一个不落地都过了,尤其是元旦、除夕、重阳节,有的老人不愿意回家,非要在敬老院过年不可。于艳她们买来小吃、食品,组织老人们夹球、吹蜡烛、坐气球、钓鱼等游戏,给每位老人发40元压岁钱和一份礼品,老人们像小孩子一样,玩的可开心,可高兴了。
皇城根遗址公园建好后,于艳和员工们立即带着老人们去游玩。2公里的路上留下了老人们的足迹,留下了欢乐,更多地留下了老人们的感慨·回来后他们余兴未消,提出还要再去一次。说实在的,带老人们出去一次是非常累的,但是为了让老人们高兴,再累也要满足他们。于是,于艳联系单位驻军,请他们派车、出人,这次为了不让一个老人落下,走不动的就用车推,俩人搀一个,也得让老人在公园里走一走。知道这里曾经是他们儿时到过的地方,这里记录着他们儿时的苦难,让他们感受今天生活的美好。
敬老院创办了20年,于艳也就一干20年,把自己融入敬老院,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敬老院,敬老院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于艳就是以这句名言为座右铭,愿将青春伴得夕阳红,就是她的追求。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