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7 07:41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04日 15:06:22 | 查看:1862次
5月27日,汪金权老师在课堂上。新华社记者皮曙初 摄
新华网武汉6月4日电(记者皮曙初)一个曾经的“天之骄子”,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2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他生活清贫,却长年资助困难学生。从第一次听说汪金权的事迹,到与之面对面,记者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在物质与利益诱惑无时不在的时代里,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更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纯净的可贵与高尚。
“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
3年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级学生毕业20年聚会。正值人生鼎盛、事业高峰的年龄,武昌桂子山上,当年的莘莘学子而今一个个意气风发,畅叙情怀。汪金权在同学的极力动员下参加了这次聚会。然而,同窗四载的同学们竟然大都没有认出他来。满头的白发,简朴的衣着,一脸的沧桑,与当年眉清目秀、一脸英俊的汪金权相比,他带给同学们的唯有惊愕。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著名的黄冈中学里任教的工作,义无反顾调回到老家蕲春县四中,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里默默扎根,甘当一支照亮山里孩子求学之路的“山乡红烛”。20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清贫的生活,他的容貌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出了很多。但是,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快乐的人,一个对生命充满激情的人,他没有为自己的清贫而抱怨,没有为当年的选择而后悔,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
走进他的宿舍,一张木板床、一口旧木厢、一张四方桌、一个用木板垒起的书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但他微笑着对记者说:“别看我这些书堆得比较乱,随手一拿我就知道什么书放在哪里。”看书是他最大的爱好。
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的电器,整个房间里最显眼的物品是墙上的挂钟,那是学校发的,但是指针已经不走了。“手机上有时间,不需要给这钟装电池了,多用一节电池还多一份污染哩!”依然是浅淡的微笑。
汪金权说:“我出生在大别山南麓一个农民家庭,祖辈、父辈们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深深地影响了我。”20多年前,他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20多年来,他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他说:“我的要求很低。”
环顾这一切,让人不能不想,在很多人都在为物欲与利益浮躁不安的时候,名为“金权”的他却淡泊名利,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自己选择的艰辛道路上,他的要求是“很低”还是“太高”?
5月27日,汪金权老师课后辅导学生作文。新华社记者皮曙初 摄
“我常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从回到蕲春的那天起,他就开始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2年来,他省吃俭用,常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大半,无私扶助那些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在他简陋的宿舍里,长年住着多名贫困学生,他们和汪老师住在一起,学在一起。
田爱银是四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写的书不仅在大陆出版,还在台湾出版发行。高三毕业前一个月,由于太调皮,太活泼,班主任让他提前回家。汪金权说:“这个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上进心很强。”他让田爱银把课桌搬到了自己的宿舍里复习,直到考上大学。“现在,田爱银每次从武汉回来,总不忘到四中来看我,向我报告他的进步与收获。”汪金权自豪地说。
每次谈到学生的时候,一向恬淡的汪金权总会展露出兴奋,眼睛也会放亮。他坦言,自己也曾动摇过,但是面对正在教室里坐着的这些学生,想到在祖国各地学有所成正在建功立业的那些学生,他坚持了下来。他说,这才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他爱学生,学生们也喜欢他。他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四会,即教学生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从高一到高二,他要求学生每天临写钢笔字,“不管东西南北风,天天练字不放松。”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沉稳。
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学校20多名学生作文竞赛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22年来,汪金权亲手培养了上千名学生考上大学。他们中有很多家境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些贫寒家庭的命运。
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老师:“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
5月27日,汪金权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述老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新华社记者皮曙初 摄
“我愿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为了学生,甘做骆驼;与人为益,牛马也做。”
蕲春四中校长石珍碧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汪金权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镇里信用社的信贷员来告诉我们,当年有一个学生家长在信用社贷了3000元钱,到期后学生家长没钱还,汪金权老师知道后,自己身上的钱不够,还借了点钱,帮学生家长还了贷款。这件事汪老师忘记了,学生家长也忘记了,信贷员看到报道后才想起来。
四中的老师们都知道,汪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但他从来不记在心上,更不记在纸上。22年来,他帮助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从他家那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从他那一无所有的简陋宿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一夜成名,让汪金权有些不知所措,没想到自己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但是很快,他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还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只希望无怨无悔地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对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汪金权认为,这可以看出大家对山区教育的关心。“我在蕲北山区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为有爱,才有这22年的坚守,因为有奉献,才有这大爱无疆的“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的事迹正在从大别山向荆楚大地、向全国各地传扬,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山乡教师的守望,山里孩子的希望!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说:“今年有省内外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全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