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在故乡甘肃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0-05-29 09:26 | 来源:中红网 2009-10-12 11:51:07 | 查看:6764次

  2009年6月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铁人》在酒泉举行首映式,《铁人》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塑造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两代“铁人”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部影片在“铁人”王进喜故乡玉门一放映,就立刻掀起连续观看热潮。许多玉门的“老石油”、铁人的老战友,通过看《铁人》电影,缅怀和重温铁人精神,仿佛又回到了与“铁人”在玉门油田共同战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动情地说,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从甘肃成长起来的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玉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1923年,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和平村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从七八岁开始,便拾粪、打柴、放牛、下地干活,受尽地主的剥削,心中充满仇恨。1938年,玉门油田的老君庙油矿创建之初,王进喜跑到油矿寻找新的活路,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盘剥与压迫之中。1949年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翻身成了油矿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一名钻井工人。1956年,由副司钻、司钻提升为1205钻井队(贝乌五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名先锋战士。在工作中,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身作则,从严从细要求全队职工为建设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而奋斗,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和全国劳动模范;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荣获“钢铁钻井队”光荣称号。1959年王进喜代表“钢铁钻井队”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64年,他又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王进喜当选为党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敢于拼搏的硬骨头

  王进喜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高度的思想觉悟来源于党的培养教育。他曾说:“共产党把我救出火坑。我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解放初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尚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种种困难。王进喜和全国石油工人一起,头顶青天,脚踩荒原,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使一个“贫油之国”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大国之一。

  1953年,玉门油田经过3年恢复和调整,职工们决心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把玉门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王进喜奉命到1205钻井队工作,而这个队因为事故多,进尺上不去。建队三年,榜上无名,是钻井公司有名的后进队。起初,他担任班长,对大家说:“全公司几十个钻井队,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我们不缺胳膊不少腿,别人能办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办到!”全班工人深受鼓舞,齐心合力,克服困难,消灭了事故。年终评比,王进喜领导的这个班,钻井进尺名列全队之首,受到大队表扬。他认为,一个班搞好了,进尺很有限,全队搞好了,才能多打井多出油。他主动向兄弟班组介绍经验,积极向队长提建议,成了队长的得力助手。1956年,队长王嘉训调走后,王进喜由副队长升为队长,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决心摘掉落后队的帽子,团结全队职工打一个翻身仗。苦战了一年,多快好省地打了十余口油井,钻井进尺第一次跃过万米大关,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跨入了先进钻井队的行列,受到钻井公司的中央慰问团的表彰。

  红旗插在1205钻井队的井架上,个别同志沾沾自喜,王进喜告诫大家说,改变井队的落后面貌,是建设先进井队的第一步。为了建设一支能征善战,顽强拼搏,特别能战斗的井队,给国家多打油井,他把建队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带出了一支思想、作风、技术过硬的队伍。1957年3月,公司领导决定在西山重钻319井。319井的井位处于玉门的高压区域,1956年该井在钻进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造成机毁人伤,如虎口拔牙,工作稍有闪失,便会重蹈覆辙。在这关键时刻,王进喜想的不是他这个队的红旗和荣誉,而是国家需要石油,要为国家多作贡献。他决心把队伍拉上去,啃掉这块硬骨头。他和队党支部书记孙永臣动员全队职工,树立必胜信心,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制定了切实可靠的技术措施和战斗部署。开钻后,钻工们看到局党委书记,局长都能密切联系群众,为了一个目标与工人同甘共苦,受到极大鼓舞,决心打好这一攻坚战。王进喜更是废寝忘食,日夜坚守在井场上,哪里艰苦他去哪里,哪里危险他第一个冲上去,和全体同志苦战了35天,安全地钻完了这口油井,为油田取得了宝贵的井下技术资料。

  百里油区树标杆

  1957年,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后,国家对玉门油田的要求高了,钻井工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年7月,1205钻井队奉命开赴白杨河探区,开发新油田。

  白杨河探区地质情况不同于其他地区,而且水源不足,生活和生产用水全靠罐车从几十里外拉运。1205钻井队钻第一口油井,就碰到不少技术难题,钻井进尺落在贝乌四队后面。王进喜主动上门取经,根据贝乌四队的经验,他们在钻头穿透砾石层后,停止泥浆循环,改进清水钻进。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王进喜提出:“宁可人流千滴汗,不让转盘停一转!”亲自领着大家用桶、盆提水端水上井,保证钻机正常运转,提高了钻井进尺。1958年8月,石油部决定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召开现场会议,加速全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步伐,玉门市委及石油管理局号召全体职工用最好的成绩向现场会献礼,提出“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市、局领导来到1205钻井队井场,检查工作后问王进喜:“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干得很凶,你们要是一个月能拿下5000米尺井,就能把标杆立在玉门关上,有困难吗?”按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月平均进尺在2000米至3000米之间,拿下5000米进尺,有一定的困难。王进喜说:“请领导放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时因起重装载设备不足,一部中型钻机搬一次家,拆卸、搬运、安装最快也要三五天。时间就是进尺,王进喜经过缜密考虑和研究,在起重和装载条件都不具备快速搬迁的情况下,决定用10台推土机作牵引力,进行钻机整体搬迁。公司领导批准后,他们实现了当天搬机当天开钻的计划,为月上5000米赢得了时间,增强了信心。

  9月19日,1205钻井队顺利地钻完第三口油井,进尺还不到4000米,而新疆张云清钻井队进尺已接近4000米了,形势喜人又逼人。21日,1205钻井队完成第三口油井固井的最后一道工序后,天已经黑了,全队职工不顾疲劳,决定连夜把钻机搬到新井位去。钻机整体搬迁安装,白天进行都有很大困难,晚上进行难度更大。然而,1205钻井队的工人在王进喜的指挥下,硬是连夜把钻机安全地搬到了新井位。22日清晨5时,第4口油井又顺利开钻了。钻井过程中,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市委书记刘长亮,局长焦力人及公司领导都亲临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9月30日,进尺差20米就达到奋斗目标了。王进喜走上钻井平台,亲自打完最后一根单根,进尺达到5009.74米,时间离24时还有20几分钟,超额完成了任务。为此,《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玉门王进喜钻井队9月份以来进尺5009米,创世界少有的纪录……”

  新疆现场会于10月6日召开,经过评比,1205钻井队一举夺冠。王进喜捧回“钢铁钻井队”锦旗一面,实现了“玉门关上立标杆”的誓言。1205钻井队全体职工在王进喜的带领下,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玉门油田和我国石油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头戴铝盔走天涯

  1959年10月,王进喜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1205钻井队的职工心情十分激动。他们没有忘记,1956年井队在三角湾时,发生井喷,油气弥漫中,是队长王进喜第一个冲上钻台,带领大家及时控制了井喷;他们没有忘记,井队在西区钻井时,因砂供不应求,眼看就要停工停产了,是队长王进喜带领大家积极修复旧钻头,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他们没有忘记,1958年井队在干油泉钻井时,由于运输车辆困难,是队长王进喜带领大家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徒步上下班,坚持生产。

  出发前一天,王进喜还在井场忙碌,市、局领导派车把他从井队接回市区。局长帮他脱掉身上那套四季不离身的油迹斑斑的工作服,并吩咐秘书领着王进喜去理发洗澡,然后又派车送他回赤金老家与亲人告别。老母亲听说儿子去北京开会,禁不住热泪盈眶,千叮咛、万嘱咐:“向毛主席问好!”妻子王兰英特意为丈夫赶制了一套中山装。女儿月珍说:“爸爸穿上新衣服,一下年轻了10岁!”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每次回家总是穿着一套油衣裳。有一次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后连夜赶回家中,把药放下又连夜赶回井队,穿的也是一套油衣裳。王进喜把女儿拉入怀中说:“要不是去见毛主席,我还舍不得脱掉油衣裳哩。”

  在北京开会期间,王进喜见北京街头行驶的汽车上都背着一个胀鼓鼓的“包袱”。一问才知道汽车缺少燃料,用煤气代替汽油,他的脸一下涨红了,作为一个石油工人,他感到耻辱。

  在这次会议上,从东北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松辽石油勘探成果喜人,石油部正组织精兵强将,去大庆搞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立即向部领导请战,部领导当即表示同意。1960年春,王进喜带着玉门人的厚望与祝福,与数千名玉门石油工人告别了家乡的父老兄弟,日夜兼程奔赴会战前线。一下火车,由于设备和钻机未到,他就率领井队工人在火车站义务卸车,钻机到后,由于缺乏起重设备,他就组织大家人拉肩扛把五六十吨重的钻机卸下火车,运到井场,在平地挖一簸箕形的糟,建造了一座土卸车台,将钻机卸下汽车,架起钻机。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一连7天7夜都没有离开会战现场,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饿了就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那年5月1日,王进喜指挥工人放倒井架,准备打第二口井时,脚被钻杆砸伤,疼得晕过去。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时,突然出现井喷的先兆,当时井场未准备压井的重晶石和搅拌器。为了防止井喷,王进喜在没有搅拌设备的情况下,第一个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井喷避免了,他全身却被烧碱烧起了大泡。

  王进喜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只要他在,井打到哪里,新的纪录就跟到哪里。在他的亲自带领下,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双双突破年进尺10万米大关,超过了苏联“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王牌”钻井队。

  铁人精神故乡传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王进喜自力更生创业的铁人精神,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工人阶级骨气和志气的象征。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攻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精神,是“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

  甘肃是“铁人”的故乡,这里有他成长的足迹,有他洒下的热汗。1970年,王进喜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7岁。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我们近40年了,但铁人精神却与世长存,光照千秋,激励着甘肃人民踏着铁人的足迹奋勇前进。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精神,1993年玉门市筹资在铁人出生地和平村修建了铁人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并在玉门油城公园矗立了铁人铜像。2008年,玉门市又投资1231万元新建落成了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正式开馆对外接待参观者。许多王进喜的父老乡亲及全国各地的游人陆续走进两个纪念馆,共同缅怀“铁人”的丰功伟绩。同时,还在赤金镇修建了铁人主题广场,建成了铁人集贸市场,兴建了铁人希望学校,围绕铁人故乡这一品牌,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基地兴起。

  玉门新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坐落在赤金镇甘店子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铁人主题广场遥相呼应。纪念馆外形呈仿古建筑,馆前小广场矗立着高3.7米的“铁人”铜像,周围陈设有抽油机、井架等钻井设备。该馆是一座以“铁人”王进喜事迹陈列为主的纪念馆,展厅共分苦难经历、创业玉门、会战大庆、心系家乡、精神永存5个部分,馆内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260余幅,珍贵文物100余件,并运用了大型浮雕、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形式,再现了王进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光辉一生,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开放后,吸引了全国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一位中燃油公司的石油工人在留言册上写道:“最朴素、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创业精神,永远指引后人向前,向前……”原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题词:“祖国昌盛兴隆日,斯民难忘王铁人!”原石油部副部长李敬题词:“铁人活在我们心眼里,我们活在铁人的事业中!”(作者:通讯员 赖敏 万宗平)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