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铁人耀中华

发布时间:2010-05-22 08:36 | 来源:新华网 2009-09-17 15:50:03 | 查看:7936次

  1959年9月,石油工人王进喜从甘肃玉门油田来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

  在会议期间,王进喜在北京街头看到,许多行驶在马路上的公共汽车都顶着一个鼓囊囊的大包,他深感纳闷。别人告诉他,国家缺油,公共汽车烧的是煤气,那是“煤气包”。这话深深刺痛了王进喜,他觉得这是石油工人最大的悲哀。

  新生的共和国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中国政府只能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一些油料。当时中国石油产量很少,有外国专家甚至断言:“中国没有石油。”

  王进喜说:“我不相信石油都埋在外国的地底下。”

  就在王进喜出席全国群英会的时候,从东北松嫩平原传来一个大喜讯:编号为“松基三井”的钻井里奔涌出浓稠的油流——它标志着中国自此拥有了世界级的特大型油田。

   这个消息让整个中国沸腾了。这一天,是1959年9月26日,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新发现的油田便被取名为“大庆油田”。

  “松基三井”出油的第二年春天,东北松辽平原展开了“石油大会战”。

  当年的4月2日,王进喜率领他的钻井队,从祁连山脚下的玉门,来到白山黑水的大庆。指挥部命名王进喜的钻井队为1205钻井队。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几天后,钻井设备运到了。60多吨重的钻机,39米高的井架,没有吊车,怎么卸下来?没有公路,怎么运到井场?怎么把它竖立起来呢?

  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为了早一天出油,1205钻井队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人拉肩扛”地卸钻机。

  用了4天时间,王进喜带着三十多条西北汉子,愣是将60多吨重的钻机、39米高的井架,一寸一寸挪到井场,竖立在荒原上。

  解决了安装钻机的难题,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井场缺水。

  王进喜说:“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

  于是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工人们凿冰取水,大家用脸盆、木桶甚至头盔端水。

  就这样一盆一盆端,整整端了50多吨水。

  钻机终于转动起来了。

  这是新中国在特别困难时期进行的特殊会战。40000多人的会战队伍,一下集中到冰天雪地的大荒原上,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工人们没有房住,职工们有的挤在自己挖的地窨子里,有的只能在荒原露宿。

  没有粮食了,就挖野菜充饥,当时称之为“五两三餐保会战”。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进喜的“硬骨头钻井队”——1205钻井队向地层深处突进,100米、200米、500米、1000米……

  王进喜五天五夜没眨眼,带领钻井队奋战在冰冻似铁的荒原上,向地心钻进。

  王进喜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1960年4月19日,1205钻井队掘进到1200米,他们在大庆油田打下的第一口井——萨55井终于喷油!

  第一口井出油后不久,1205钻井队准备转战第二口井。就在这时,王进喜被钻杆砸伤了右腿。他顾不上在医院治伤,偷偷跑回了井场,指挥打第二口井的会战。

  打到700米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发生了井喷。

  工人们用水泥配置泥浆制止井喷。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王进喜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最终,王进喜和同志们用血肉之躯制服井喷,保住了油井。

  当浑身泥浆的王进喜回到驻地时,房东老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名字从此叫响。

  这一年,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共打井19口,创造了年进尺21258米的奇迹。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累计打井1178口,当年生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8%,中国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

  王进喜说:“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同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的事迹和“铁人”精神在海内外广为传播。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听当时的驻华联络处主任、后来成为美国第51任总统的布什说,中国有个石油工人被大家尊称为“铁人”。尼克松很想见见“铁人”。

  遗憾的是,王进喜已经因胃癌在两年前病逝。

  1972年年底,邮电部发行邮票,以纪念“铁人”王进喜这位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今天,大庆油田开发的钻机,已经远销到美国等海外市场。这种钻机的品牌,就叫“铁人”。

  (编导王海龙 晨之)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