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不朽的丰碑》 讲述志愿军英雄的感人故事(图)

发布时间:2020-10-21 09:00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3版 | 查看:2040次

文献纪录片《不朽的丰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故事集》剧照。

本报记者 高 爽

核心提示

10月18日,由辽宁省广播电视局策划组织、辽宁广播电视台承制的16集英雄题材文献纪录片《不朽的丰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故事集》,在辽宁卫视、丹东电视台首播,全省省、市、县三级地面电视主频道黄金时段轮播,人民网、央视频、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百度网等同步全网推送,目前正在热播中。

这部纪录片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讲述英烈故事,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保家卫国的崇高境界和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唱响英雄赞歌,全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围绕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和感受,记者专访了《不朽的丰碑》的导演于清丽。

先把他们当成 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英雄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全景式、全方位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另辟蹊径,将镜头聚焦到“人”的身上,讲述的是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的故事。16集,每集15分钟,完成一次英雄故事的讲述。

年仅28岁、出国作战34天就壮烈牺牲的毛岸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最可爱的人”松骨峰特攻三连,舍身挡枪眼的黄继光,“用最坚韧的潜伏,完成了中国士兵最勇猛突击”的邱少云,《极限人生》的作者朱彦夫,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之一的蒋庆泉……13个家喻户晓或者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志愿军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的形象,鲜活地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这一视角的选择也就决定了这注定是一部饱含情感、激荡心灵之作。

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于清丽说:“这是从我自身感受出发的。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志愿军烈士扫墓。那些水泥雕像,那些刻在冰冷墓碑上的名字和事迹,离我们是很遥远的。他们的形象很高大,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学。今天的年轻人不是灌输什么就接受什么的,想打动他们的心,就必须从情感上、细节上贴近他们。所以我在撰写脚本和拍摄时,要求自己先不把他们设定为英雄,而是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然后再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英雄。”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爱花爱春天爱诗情画意,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渴望活着,但最终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宁愿牺牲自己,让后来的人更好地活着。”于清丽说。

用几乎被时间湮灭的细节复活我们的英雄

细节的捕捉是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心之处。

以第七集《坚韧的潜伏》为例,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保存的一件文物开篇,这枚军衣的残片“曾经紧贴过一位伟大战士的心脏”。这是一次冒险的潜伏,“敌人居高临下,我们在平地,(一旦暴露)不仅不能完成战斗任务,而且可能被敌人消灭。”时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第44师师长向守志说。燃烧弹落地,飞迸的火焰从邱少云的腿部一直焚烧到全身,他全身都在烈焰里。邱少云咬紧牙关,一动不动,在烈焰里坚持了整整30分钟。时任第3兵团第15军第29师第87团9连排长郭安民的回忆中有这样揪心的细节:“看到已经烧到邱少云肩膀跟头部的时候,看(邱少云)那两只手,一下就插到泥土里面。”

疼痛是人的生理反应,为什么邱少云却能做到一动不动?作为今天的观众,只有知道了邱少云为谁而战,牺牲的目的是什么,才有可能相信血肉可以战胜钢铁。“哪有人不珍惜生命?”于清丽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她听到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说,谁也不想死。邱少云会说,哪怕残疾都无所谓,只要活着。

正是有了这样的铺陈,他们后来的奋不顾身与坚守纪律就显得尤为难得,令人震撼。“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扔手榴弹的机器,但同时他们又是有坚定信仰和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清丽说:“这是一部表现血肉如何战胜钢铁,志愿军与死神战斗,正义和邪恶作战的纪录片。我们要做的,是用细节呈现出严谨的历史情节,用这些几乎被时间湮灭的细节复活我们的英雄。”

抢救式采访,鲜活地复原英雄的面孔

《不朽的丰碑》由辽宁省广播电视局策划组织、辽宁广播电视台承制,于今年3月启动。今年9月,作品制作完成,党史军史国史纪录片等多方面全国权威专家对这部作品提出了高水平的修改意见,并给予了“以情动人 特色突出”的高度评价。对于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来说,七八个月的创作时间显然是太紧张了,而且这其中还受到了疫情的特殊影响。能够高质量完成,实在不易,主创人员是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来制作这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

本片之所以能够如期完成,也因为辽宁独特的资源优势。作为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辽宁省特别是丹东市有关这场战争的人物、文物、史迹等史料资源极其丰富,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史志工作者收集到的大量文物,如大量的英雄勋章、邱少云的棉衣碎片、莫辛-纳甘步枪等,也包括新闻媒体采访到的珍贵影像资料,都为纪录片提供了史料支撑。

于清丽说:“本片对很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试图通过挖掘出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让英雄们模糊的面孔复原,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在讲述中结合珍贵的史料和文物,大背景中穿插介绍已经过去7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对战争进行全面的描述。”

于清丽本人的经历也让她成为这部纪录片导演的不二人选。“1998年,我到辽宁电视台工作,就开始接触老兵。后来做专题片和纪录片,也一直在做战争题材,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目前正在写一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小说。”于清丽说,志愿军英烈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他们铸就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说到期待本片会带给观众什么,于清丽说:“每次接触这些老兵,都让我觉得烈士对我们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恩。正是那些在朝鲜战场上殊死而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正是那些浴血拼杀的钢铁战士,改变了中国人的面孔。我们能享受今天的阳光,能坐在安静的小店里喝咖啡,和平的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战争,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纪念志愿军英雄,也不只是在重要的纪念日,而应该是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