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石宣政纲(图)

发布时间:2016-09-15 22:52 | 来源: 北京日报 2016-09-06 04版 | 查看:3038次

重走长征路线图

  本报记者 艾方容 石滢琪 李如意

  初秋,骄阳似火,烈日炽烤着川北大地。

  从广元市向南,直奔剑阁,沿途不时出现的“红色”痕迹路标——“赤化镇”、“红军纪念园”……成为窗外匆匆的风景。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挥师西进,强渡嘉陵江后,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在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的带领下攻克剑门关,进驻剑阁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剑门关,山岭险峻,关口仅有一条极狭窄的古道,两旁的断崖峭壁直插云霄。“自秦惠王伐蜀以来,这里发生过50余次战斗。在两千多年的征战历史上,仅有一支军队攻克了剑门关,这就是英勇善战的红军。”陪同采访的剑阁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伏洪彪如是介绍。

  剑门关如今已成为5A级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建成的红星广场上,坐落着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纪念馆和徐向前、王树声雕像。纪念碑底座上,铭刻着剑阁参加红军的1306名烈士的名字。

  伏洪彪说:“红军在剑阁期间,发动群众建立了3个县级、12个区级、47个乡镇级、235个村级苏维埃政权,所到之处,红军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

  “錾刻队”是红军宣传队里专司錾刻标语的小分队,在剑阁县留下了数不清的石刻,宣传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揭批国民党军阀,鼓励群众参加红军。这些錾刻在山崖、城墙、石碑上的标语,已成为永不消失的红色符号。

  从县城经两小时车程后,转入只有3.5米宽的村级山道,辗转找到当年红军政治部驻地——大路河。

  大路河是秀钟乡的一个自然村落,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谷底,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一条不足两百米长的街道呈东西向,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不甚平整,街道两旁的青瓦木板楼农舍里,现在依然住着人家。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就是在这条街上设立了政治部、医院和红军接待站。”村民李堂斌说,“这条街叫马克思街,还是红军给起的名字,沿用至今。”

  “街口原来有座戏楼,当年红军就在这戏楼上唱歌、跳舞、演话剧……”顺着李堂斌手指的方向,戏楼遗址上4根粗大的石柱,静静地躺在废墟中,另外两根石柱却依然耸立。每根石柱上都有红军錾刻的标语,大部分笔划足有六七毫米深,字迹清晰、标语完整,“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打倒卖国祸川的邓锡侯”……“这个戏楼一直保存得很好,地震那年被震垮了。也不知道啥时候能重新建起来?”李堂斌满脸期盼。

  街口北坡的半山腰,一座石头堆砌的坟冢足有半人高,墓碑上刻着:“红军烈士墓”,田姑娘就安葬在这里。

  在大路河,80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女红军战士田姑娘的故事——

  1935年4月,16岁的田姑娘是红军队伍里的宣传员,她和几个战友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山錾刻标语。仅二十天,他们就錾刻了数十条标语。后来她不幸患上天花,高烧不退。没过多久,红军接到出征命令。在当时环境下,红军只好将她留下,乡亲们毅然担起了照顾田姑娘的任务。

  红军走后,还乡团反攻倒算,挨家挨户搜寻田姑娘。乡亲们不肯说,一个个被还乡团折磨得死去活来。“把老乡们放了,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田姑娘为了保护乡亲,主动从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

  田姑娘被绑到戏楼的石柱上,石柱上的标语就是她和战友们錾刻的。还乡团用尽各种手段折磨她,粪水从头顶浇下来,她都咬紧牙关,坚贞不屈。当晚,田姑娘被还乡团残忍地杀害后剁成肉块,丢进茅坑。深夜,乡亲们含着泪,偷偷把尸块捞出,掩埋在树林里。

  大路河的老百姓心里惦念红军,此后每逢清明,乡亲们都要上山给田姑娘扫墓。“如今田姑娘墓已成为附近十里八乡党员入党、学生入队的宣誓场所。”李堂斌说。

  “不光村里石柱上有红军刻的标语,对面山崖上还有不少呢。”跟着李堂斌穿过马克思街,往西坡的山上攀。山谷中有一条溪流,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深涧之畔,未见流水,只闻哗哗的水声……

  67岁的李堂斌身体硬朗,手持镰刀在前面开路。在一块巨石前停下,用镰刀清理掉青苔,“拥护共产党”几个大字赫然显现。“附近山上一共有46幅,到处都是。”老李站在高处指点着。

  普安镇是剑阁的老县城,当年红军錾刻队在这座古城的城墙上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珍贵石刻,长11.4米,宽1.7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十大政纲”石刻。

  “红军离开剑阁后,当地群众为防止国民党破坏,用石灰和泥填糊字迹,将石刻保存下来。”剑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映学介绍。

  寒来暑往八十余载, “十大政纲”石刻已多处风化斑驳,难辨字迹,仔细端详仅能看到模糊的痕迹。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不断提议,要在剑门关建立革命纪念园,将散落在全县的红色遗迹通过复制、拓片等方法集中保护。

  青山依旧,忠魂长存。长征时期红军錾刻在川北大地上的,不仅是一幅幅标语,更是一种红色基因,一种不屈的革命精神,它将永远镌刻在百姓的心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